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隆林60周年 > 民族风情 > 内容

隆林民族节庆

2013-04-16 15:57:42浏览次数:0来源:北部湾在线

苗族跳坡节

  跳坡节是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最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时间是从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至十五元霄节止。跳坡地点民间自有约定俗成,即每日跳一个坡场地轮换着。

  传说,古时有一对苗族老夫妇,一生无儿无女,于是他们为了积德修“阴功”,便举办了跳坡场,给各村寨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个交友的场所,为未婚的青年搭起“鹊桥”。说来也怪,后来,这对甘当“红娘”的老夫妻真的晚年“添福”生了一个孩子。从那时起,跳坡节就这么沿袭下来,由无儿无女的人家或德高望重的寨佬主持操办。做法是:选一块平地或一片田垌作坡场,然后在坡场中竖一根三丈余高的“坡竿”,在坡竿顶端吊一块腊肉和一葫芦苞谷酒。坡节这天,远近村寨的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他民族也蜂涌而至,或看热闹,或做买卖。正午时光,当坡场主办人一声炮响,跳芦笙舞的、摔跤的、骞马的、对山歌的……各种各样的竞技活动便开始了,青年男子都使出浑身解数,都想在竞技场上夺取桂冠,以赢得姑娘们的爱幕。“争夺战”最激烈的要数爬坡竿了,它要求爬竿者像猿猴般轻捷地爬到坡竿顶端,取下腊肉和酒壶后,又安全地倒滑下来,尔后,还要表演高难度的芦笙舞“滚地龙”和“三锅桩”……这是舞技和毅力的考验,在跳坡场上夺冠者,姑娘们便向他频频抛来鲜花、头帕和爱心……

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其意就是燃着火把,围着篝火过节。农历6月24日是彝族火把节,每年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着民族盛装,欢聚一堂,共同欢度节日,节期3天。

  彝族人民非常热爱自己的节日,佳节前,各家都要准备好丰富的美品佳肴,供节日里享用和招待亲朋好友,节日当天,彝族村寨都会集体杀牛,然后将肉分到各家各户,做成花椒肉汤敬供祖先。节日期间活动内容极为丰富,白天主要有打磨秋、抹黑脸、赛马、斗牛、摔跤、踢毽子等,活动进行到一定时候,男女青年拿着紫红色的糯米饭和牛肉送到本寨最高的山上喂布谷鸟,并举行送布谷鸟活动仪式。入夜后,男女老少成群结队,手执火把先绕着各家各户转,后从四面八方往田间地走去,进行巡游,并不时将火把插在田埂和路旁,远远望去,山岭、田埂、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动人。之后,全寨人在寨中的一块空地上会聚,把火把集中起来烧成一大堆,熊熊火焰照亮了整个寨子,人们在火堆周围围成一圈,唱歌跳舞,饮酒作乐,一片欢腾,通宵达旦。

  彝族“火把节”的由来年代久远:传说一个是唐代南诏之一的赕诏王被蒙舍诏王皮罗阁所害,其夫人在6月24日这天,点燃松明招魂,相沿成俗;另一个传说是古时候,彝族人民的勇士阿提拉巴,在反抗天王派来敲诈勒索的凶神斯热阿比的战斗中,杀死了凶神,为民除害。天王大怒,放下“天虫”吃人间的庄稼,彝族人民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终于在6月24日用火把烧死了“天虫”,战胜了天王,从此彝族人民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为纪念这个日子,彝族人民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举行火把节庆祝活动,在庄稼即将成熟的季节,用火驱除田地中的害虫与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火是彝族人民的象征,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以火为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以火为轴,凝聚了彝族人民坚强不屈的决心,与险恶环境、贫穷落后和愚昧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以火的情怀、火的热情、火的温暖般的处世哲学,架起了与别的民族团结友谊的桥梁。火,既是彝族人民勤劳朴实、无暇的真实写照,也是彝族人民丰富文化内涵的直接反映。

仡佬族的尝新节

  尝新节,又叫吃新节,是居住在隆林境内的仡佬族的一年一度中最隆重的节日。每年的夏收前后,田地里的新粮成熟了,仡佬人都要举行一次别有韵味的“尝新”活动。夏收较早的村寨,多在农历七月的第一个“辰(龙)日”或“戊(狗)日”举行;夏收较迟的村寨则在八月间的“已(蛇)日”举行,因此有“七吃龙”、“八吃蛇”之说。尝新节这天一早,各家各户都到田地里去收割一些已成熟的粮食和瓜菜回来,舂成米、磨成面,煮成饭菜,接着全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荡集到村头寨边的“祖宗树”下,宰牛分发牛心并包好,塞到“祖宗树”的树洞里去,意为让祖宗先吃,接着,寨佬或族长头戴竹笠、身披蓑衣,手持竹响稿,带领着全寨的男女老少围着“祖宗树”转,边狂舞边高唱:“冷的去了热的来,旧的去了新的来,苦的去了甜的来……”

壮族“颠罗颠罗那”排歌节、兴坡

  在南盘江上游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的壮族村寨里,自古流传着一种独特的山歌形式——“颠罗颠罗那”的“欢排”,即排歌,“颠罗颠罗那”内容丰富,且十分规范。据考,在流行区域里,寨与寨之间相距近百公里,其内容竟相差无几。南盘江北岸贵州省黔西南州布依族村寨也流行 “颠罗颠罗那”,其内容和南岸广西壮族也完全相同。所以,无论相隔多远,壮族、布依族青年男女唱“颠罗颠罗那”都能对答如流。“颠罗颠罗那”是交际歌,是年轻人到别的寨子作客,应该寨年轻人的邀请而唱的歌。通过唱歌,他们相识,甚至相爱。本村青年人之间没有“颠罗颠罗那”对唱,也就是说,异乡人相聚相逢才使用这种歌式。探亲访友、婚嫁和贺新房酒宴,只要有年轻人就要唱排歌,特别是婚嫁酒宴必不可少。排歌一般是晚上唱,若双方愿意亦可一直唱几天几夜。婚嫁酒宴常在堂中摆歌台,其他一般在家里火塘边对唱。“颠罗颠罗那”忌在野外又寸唱。“颠罗颠罗那”是赞美款。它以客人身份从出门到目的地这一过程为线索,对山川、田野、村庄、房屋以及人们的辛勤劳动、丰收成果等等进行。如果唱得不规范就会遭到人们的指责。唱排歌同时要唱小调。小调是情歌,是对歌双方爱意的表达;小调短小,音调与排歌不同,唱也自由;在排歌对唱中,它既起到点缀作用,又象一根红线牵着双方的感情,它与排歌互相穿插,互为作用,听起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壮族的“兴坡”。兴坡是隆林壮民族特有的民间传统习俗。“兴坡”是壮语,意为到野外、到山坡上玩耍。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期间,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这春光明媚、莺飞草长、山花烂漫的季节里,纷纷走出家门,成群结队地到村路或山野上踏青来了。他们对山歌、唱壮戏、荡秋千,尽情嬉戏与斗乐。渴了,喝山泉;饿了,则吃随身带来的五色糯饭。在“兴坡”中,未婚男女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交友,最后订终身的目的。

高山汉族的哭嫁

  居住在隆林县境内的汉民族(当地人均称“高山汉”),是一个最能吃苦耐劳的民族。千百年来,他们一直生活在九分石头一分土的恶劣环境里,以顽强的生命力从远古走到今日,从蛮荒走向文明。至今,隆林的高山汉仍保留着古朴而奇特哭嫁婚俗。那就是谁家的女儿将要出嫁了,怎么也舍不得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离家的前3天,就开始躲在房间里哭,俗称“哭嫁”。开始时,是一个人默默地伤心流泪,次而是发声音的呜咽与抽泣,最后是放声地大哭,且边哭边唱念着父母的养育之恩与自己的难舍难分、不忍离去之情。新娘的哭嫁一般均有数名伴娘陪着哭的。其哭调民间均有固定的典调,且结构非常灵活,均能灵活地把心里要讲的话套上去,加上固有的腔调,即成“哭嫁歌“,琅琅上口,情真意切,很能打动人。

 

//点击排行///////////////////////////

//民生图片///////////////////////////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