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隆林60周年 > 民族风情 > 内容

团 石 彝 寨

2013-04-16 16:13:41浏览次数:0来源:北部湾在线

  德峨八科村团石彝族寨坐落在百亩良田坝首,四面环山,南面为全县最高峰——斗烘坡,相传是因从山后飞来一圆形磨刀石立于寨,“团石寨”因此得名。“团石寨”是明清时期彝族先民居住地。寨子依山而建,在一条线上连成体,其中仅上寨就有四道石闸门,是彝族垒石围寨大居落的建筑群落。

  团石寨原称“千家寨”,寨中沙坝一带原是圩场,人口繁茂,1919年寨子陶保队伍被攻破,有400余名彝族同胞遇害,寨子被毁,只存城墙、石闸门等废址。面对一片废墟,团石人没有退畏,而是秉承了彝人崇尚火、依恋火的优良传统,以火凝聚了族人的向心力,以自己勇敢、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如同斗烘坡般的坚韧,像熊熊燃烧的大火一样生生不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团石寨现有30多户200多人,他们凭着顽强不屈的努力,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舞下,战胜了贫穷,带来了祥和与富足,团石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焕发出了新的希望与激情。

  古老团石彝寨的石城土墙记载的是团石人的沧桑历史,从迁徙至团石以来,团石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所以团石人都有一股自强不息的奋斗意识,十分重视知识的作用,就是再困难,也要像办法送小孩读书。一个小小读书郎,背着百家米、怀揣百家筹集起来的学费走上求学路还是团石寨常见的情景,只要有人要上学了,叔伯兄弟都会自然而然的、或多或少拿出一部分钱财供这个小孩上学,自己多苦一点、多累一点,从无怨言。老人辛勤劳作、小孩勤奋向上,团石已经出了3个研究生、10余名本科生,昔日“一穷二白”的山寨,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秀才村”。

  团石彝寨一块咸丰九年(1859年)的石崖刻碑《戒赌钱碑》,反映了彝族人民族有族规、寨有寨纪、家有家法,规矩甚多,但更以伦理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原则的现实。社会伦理道德对彝族人们行为干预的范围要比法律广泛而具体得多,维护着彝族人社会内部团结和统一也养成了人们良好的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距离寨子600余米的古庙、“永垂万古”碑,“修路碑”、“水分碑”等,都是团石人友爱、扶贫救危、乐善好施、热爱公益事业等优良传统的见证。

  彝族地区竹子较丰富,团石也一样。团石人以竹为宝,房前屋后总有几丛竹子。在困难岁月,将竹子砍下,编织成背篓、箱子、簸箕,或制成笛子、箫等乐器出售以维系生计,而今,则更多的是一种“宁竹无肉”闲趣了。

  如今的团石人,依然依恋火、崇尚火,把自己都当成了火的子孙,以火点燃了新的希望,在快乐中分享,在学习中进取,知识的普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加上观念的进步,团石人一定会“火人常振火精神”,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绽放出火一样的热情,收获着越来越红火的新生活!

 

//点击排行///////////////////////////

//民生图片///////////////////////////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