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五年前,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一个多月前,4月20日8时02分,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从汶川到芦山,我们的国家和民众在灾害的历练中渐趋理性与成熟。而此次芦山地震,广西人民广播电台新闻910记者甘智锐、私家车930记者石睿鹏也第一时间奔赴震区,用采访机和文字记录了震区群众、救援官兵、志愿者的坚强、艰辛、付出。这期间,他们有恐惧、有感动、有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兴奋,也有反思。甘智锐说,在雅安采访当中,他哭了很多次,只是羞于对别人说起。回到广西后,广西电台的两位记者仍牵挂着震区的孩子能否走出心理阴影、仍牵挂着震区群众的衣食住行……本版将用三期的版面,将甘智锐、石睿鹏的采访手记呈现在读者面前。多难兴邦,多难励志,回顾是纪念,也是反思。也许,在灾难中成长就是我们从灾难中收获的唯一财富。
雅安、芦山等多个乡镇通道口,会有一大批的受灾群众,只要有物资车开往灾区,就会大吼“加油,加油!”,只要有车辆从灾区开出来,就会喊着“谢谢你们”、“一路平安”
甘智锐:恐惧 感动 反思 珍惜——芦山教会我
4月24日抗震记者日记:调整再出发
4月23日下午,广西红十字会紧急调拨援助灾区的首批价值500万的医药用品顺利抵达灾区。图为广西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办理交接手续。
4月24日,天气中雨转晴。本以为经过前一晚在雅安市的修整,身心疲惫的感觉能得到有效缓解,但早上起床后还是腰酸背疼。背的行李太重了,肩膀已经脱皮,麻辣麻辣的疼,刚下床,整双脚因为这几天来每天都背着几十斤的行李徒步行走数公里,像灌了铅一样难受。在办理退房手续时,我用采访本一直捶打自己的大腿,希望能得到一定的缓解,但依旧没有用。
中午,进入芦山灾区后,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寻找亮点和新闻点。72小时黄金救援期已经过了,伤亡人数已经没有多大变化了,救援工作持续进行着,找不到新闻的感觉,难受。
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挖,其他地方的媒体就识趣的走了不少,喧嚣的县城顿时安静了许多。一同行发来短信建议说:“地震报道结束后好好休整下,去成都逛一下再回南宁。”平日里喜欢新鲜事的我对这个建议却提不起兴趣,只希望能够睡到自然醒、能洗上一次澡、能刷上一口牙、能洗把脸、能换上内裤……
晚上吃了饭,绕着县城转了转,心想:既然还在灾区,既然还没撤离,那就能够多挖一点新闻,那我就再多挖一点。于是重新抖擞精神,迎接第二天的新的任务。
4月25日抗震记者日记:坠崖军车5名战士重返一线抗震救灾
记者甘智锐:在芦山采访期间,经常是随便找个棚子,有排插就马上蹭电,不管旁边柴油发电机有多吵,不管无线网络最快传送速度只有6KB每秒。
4月25日,天气晴。早上得到批准,从芦山县撤离到雅安,准备返回南宁。但我总有预感,这一天,还会继续有新闻,所以一直耗着没订机票。果不其然,中国广播联盟一个电话过来,将已经买好票准备从雅安回成都的我又再次拉回到灾区天全县。
“20号当天一军车为避让私家车侧翻沟里牺牲两名军人,车上其他受伤官兵重返救灾一线。”
马上找了辆摩托车赶去采访,一路飞奔,近60公里的山路,花了2个小时才找到重返救灾一线的军人。
沉下心,挖细节,注重姿态,观察表情。成功采写了《坠崖军车5名战士重返一线抗震救灾》的报道。这期间,雅安市的摩托车大哥一直陪着我走了一百多公里,耗了一整天,心中只有感激。
晚上9点多的飞机飞南宁,凌晨1点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