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前,武宣县金鸡乡党委纪委书记韦绍斗来到江龙村时,总是带着一肚子委屈回去:干部帮村民扫地、清理垃圾,村民们非但不帮忙,还在一旁说“风凉话”。
如今再进村,旧村已经换了新颜,巷道整洁,溪流清澈。村民的冷漠也变成了热情。村民黄浪说:“原来以为领导只是作秀要镜头,现在知道了,是在干实事。”
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过程中,武宣县大多数干部都和韦绍斗一样,感受过委屈,最终又赢得村民热情拥戴。
“这变化来之不易!”武宣县委书记何基敏说,惠民工程做得好,归根结底是要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发动群众参与。
动真格:30名干部被诫勉谈话
“干不好,诫勉谈话;再干不好,换人!”
3月初,武宣县为推动“清洁乡村”活动开展,召开了全县乡镇和村级主要领导干部动员会。会上,县委书记对与会的300多个乡镇和村级主官提出严厉要求。
随后,一份由县委组织部发布的行动方案,详细规定了各级领导干部的职责及问责制度。
工程启动后,黄茆镇一村党支部书记既不组织群众开会,又不带头开展这项工作;诫勉谈话后,工作成效依然不佳。镇党委启动干部任免程序免去其职务,通过走访党员、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推选了新的村党支部书记。调整后,该村清洁乡村工程开展得有声有色,保洁员的聘请、垃圾清运等工作均迎头赶上。
金鸡乡江龙村是“清洁乡村”示范点,由于工程量大,刚开始群众不配合,几位村干部也因负担重,消极怠工。很快,乡党委对村党支书、村委主任赖仕明进行了诫勉谈话,并由群众重新推举了两名村“两委”班子成员。
新的村委领导班子成立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多次召开群众会议,对于反对的农户,挨家逐户上门作思想工作。
两个月后,村里面貌焕然一新:溪流清澈见底,潺潺之声可闻;曾经垃圾围村、苍蝇绕屋的景象一去不返。
“‘清洁乡村’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关键要看基层党组织。”据武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罗君钰介绍,在近3个月的活动开展过程中,全县累计有一名村党支部书记、14名村干部因工作不力被更换,30名乡镇主官和村级主官被诫勉谈话。
动真情:扫地带出了“鱼水情”
日前,记者走在黄茆镇挽山村村路上,迎面碰到的都是村民热情的问候和笑脸。“这里的村民好热情呀!”记者不禁感叹。“以前可没有那么热情。”陪同的黄茆镇联村干部黄恩块回答。
“清洁乡村”工作启动后,黄恩块带工作队到挽山屯开展工作,第一次开展大扫除,只有工作队和村委干部几个人在扫。“干部来帮我们扫地了。”“这种活动都是一阵风的,做不出什么实在事的。”挽山屯的老百姓一边议论,一边对进村的工作队“视而不见”.
在群众的质疑声中,工作队在坚持扫地的同时,拿出了一整套村容村貌整治设计规划和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组织召开群众大会宣传发动,进家入户发送倡议书,与群众促膝夜谈解心结。
没过多久,党员坐不住了,跟着扫起来;积极分子站出来了,组成了义务清扫队;说过“风凉话”的村民也“羞答答”地参与进来了,一场村容村貌整治大会战全面打响。100多吨垃圾被清运出去,流经村中的600米排污沟得到清淤、硬化,1.2公里巷道直通到各农户家门口,600多棵绿化树枝繁叶茂,挽山屯的面貌焕然一新。
党委、政府动真格,群众亦动真情参与其中。在三里镇上李屯党员理事会的带领下,一夜之间筹措了巷道建设资金7万多元,外加政府配套资金的支持,如今这条巷道已接近完工。前来调研的自治区调研组领导感慨:“这种久违了的群众积极性,十分感染人。”
干实事:夯实经济基础求长效
清洁乡村不仅清理了垃圾,更清扫了村民眼前的迷雾。
工作队白天劳动,晚上走访,“你家有什么难事、他家有什么想法、我家有什么致富点子……”大家纷纷和工作队掏出“心窝子”,几十条意见反映上来。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该县紧扣生产要素,把扶贫工作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输血”与“造血”并进,培育农民增收产业。
三里镇武台新村“农家乐”远近闻名,然而,沿途一度垃圾围村,影响了经营。为将农家乐项目做强做大办出效益,吸引更多游客,该村党支部结合“清洁乡村”工程,牵头成立了“农家乐”协会,一边搞好清洁,一边带动村民深入挖掘民间传统民俗、工艺和美食资源,开发了一批集观光、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旅游项目,村民收入日益攀升。
“下一步,我们将往更深层次推进,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拓宽村民增收路径,让美丽乡村成为幸福家园。”县长韦德斌说。
(记者 陈坤 通讯员 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