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01韦波读报
新京报:湖南治理“最牛违章公车”,纪委书记座驾被曝光。说是今年5月份以来,湖南长沙市交警部门对全市交通违法超过20次的车辆发出处理通知,截至7月上个月底,省直市直部门还有不少车没有到交警部门接受处理,也没有给出具体说明。最后,长沙市决定将部分违章的“最牛公车”予以曝光。
曝光治理违章而且牛气冲天的公车,却是大快人心,看起来力度似乎也很大。但仔细想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违章就该处理,如果是普通人,有关部门依法办事,要么扣车、要么年审不了。可为什么执法部门还得依靠曝光施加压力,寻求舆论监督“帮忙”才能解决呢?报道中的一个细节值得品味:据说邵阳市纪委书记的公车也被发现违章,当地交警部门一领导说,“曝光之前他心里也没底,后来是纪委书记给他打电话,支持交警曝光自己的违章座驾”。书记以身作则值得钦佩,但是如果没有纪委书记的“来电提醒”,那这辆“最牛公车”会不会被曝光呢?如果更高级别官员的座驾违章,交警部门治理是不是心里就更“没底”了呢?是什么让交警执法犹豫不决,是因为这些部门手里的权力!但是光指望交警冲锋在前、自抗压力是不现实的,只会导致选择性执法的出现,法律也会因为没有了公平失去人们发自内心的遵守。要让社会有序,我们只能靠纪委书记自我批评吗?
北京晨报:民航发展基金信息公开案开庭,财政部辩称国家秘密不得公开!说是有律师认为从92年开始全国各地机场建设费征收了1000亿元,要求财政部公开相关信息,但遭到财政部拒绝,于是律师把财政部告上了法庭。最近,案件开庭审理时,财政部答辩认为国务院对民航机场建设费和民航发展基金的批复涉及国家秘密,不予公开。
估计“国家秘密”这个词要跟“临时工”看齐了。已经实施5年多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但是现实中阳光透明依然成为某些部门工作的最大的忌讳。不说当然会引发纷纷的猜测,哪怕扣上谣言的帽子也阻挡不了百姓的质疑。
看似“国家秘密”,其实财政部的算盘其实众所周知,用一种貌似正当的强制收费去“替代”之前广被诟病的机场建设费。又不说这笔钱收取的依据,收了多少,用来干什么?企图弄成一本糊涂账继续收钱。这番蛮横的做法其实也是国内民航无法市场化的根源。
动则用“国家秘密”当挡箭牌,何其暧昧。将来谁还尊重这个词?
光明日报:高温“烤”验中国。说是上个月以来,我国的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强度大、影响重,部分地区高温持续的时间和强度都突破了历史纪录。最近,中国气象局宣布启动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这也是自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以来,气象部门首次启动高温应急响应。
这样的大范围百年不遇的高温天气,如果说“人和烤肉的区别,只差一撮孜然”是无奈的调侃,那么“多名环卫工人中暑后身亡”让我们看到高温下的残酷现实。连日的高温天气,不仅仅考验着人的身体承受能力,也考验着各级政府的应急处理能力,以及对于民生的关怀。
首先是我们的政策法规完善落实情况。新版《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已经出台,也对高温天气下的各项劳动保护作出明确规定。多少度,只能在户外连续露天作业多少小时。但现实是,谁来落实这些?哪些部门该履行哪些职责、该采取哪些措施,依然不清晰不明确,法规实施被打了折扣。高温下工人师傅还是挥汗如雨!
其次是考验政策法规实施的公平性。我们读报也说到过因为天太热,武汉公务员人性化上班,只上6小时,可户外作业的建筑、环卫不仅享受不到高温假期,甚至不知道高温补贴是什么。长期以来,我们对高温不太“敏感”,“高温作业”随处可见,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最多只是泛泛地表达对高温作业的“同情和理解”,却没有真正关注对广大蓝领和室外劳动者的企业责任的落实。
高温天气,个人感受除了热还是热,但对整个社会来说,要应对高温天气,需要电力、交通、燃气、消防等多个领域绷紧神经,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切实负起责任,监督法律实施、保障资源供给、关怀公众生活,才能为社会多留下一分清凉。
大河报:郑州一公园每天只开4小时,闭园后变高档餐馆。说是在河南郑州,有市民投诉说某公园里有个苏式园林小园,号称郑州最美庭院,今年6月底投入使用,但是每天只开放4个小时,中午吃饭时间和晚上不开放,因为这时园林已经变身私人饭堂。市民很是不解,国家不是有规定,严禁在公园内设立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档餐馆,为什么还有这样的事呢?经过当地记者实地调查发现,确实有人开着“路虎”、“林肯”来就餐,对外却宣称是公园自己内部饭堂在吃饭,开园时间短是因为怕游客折名贵植物的树枝。
这样的借口显然只是一种托词。根据住建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建设管理的意见》,明确指出,公园要确保姓“公”,严禁在公园内设立为少数人服务的会所、高档餐馆、茶楼等。可又有多少城市当中的公共场地被圈起来变身为私家饭堂,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呢?
新京报:盲人被调岗做“视频后期制作”,向公司索赔12万。说是在北京,一直梦想成为录音师的李某在去年一个电视台职场节目中,成功谋得中网在线的一个“专门录音的后期制作”的岗位。没想到报道之后,盲人李某却发现自己录音的岗位被调整为“视频后期制作”,主要工作是视频剪辑和录像带制作。让一个盲人去做这个工作显然无法胜任。一个多月之后,公司通知李某说“现在没有适合你的岗位,你的眼睛没法完成考核和绩效”,要求他当天离职。
明知我是视障人士,还将我的岗位调整为视频制作,这不是故意要辞退我吗?于是李某把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公司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抚慰金12万多元。这起案件也成为北京首例“残障就业歧视案”。
我们说企业有自主经营权。但是这样的权利同样要受到法律道德和社会底线的约束。中网在线的做法显然是用不能胜任的工作要求挤掉劳动者,看起来很聪明,其实冒犯了社会底线,也是法律所不能容忍的歧视行为。
江西晨报:窃贼学艺归来找警方“报仇”结果“二进宫”。说是在河南郑州,17岁就离家自谋出路的小伙子杨五群,在广东打工期间苦练“武功”,为的是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没想到2003年他首次“显身手”入室盗窃,就被郑州警方发现拘留15天。第一次失手之后他更加努力,这不用了10年时间练就了攀爬穿越的绝技,一口气爬20层楼只需要5分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最近为了再次挑战郑州公安,杨五群是昼伏夜出,连续一个月入室盗窃50多起。但最后还是被公安抓获,不得不“二进宫”!
你这打算一个人单挑整个公安队伍?一开始大是大非就走错了,即便一时得逞也不过是往犯罪的深渊更靠进一步而已。能力再大,那也是犯罪能力,不为社会正义所容忍!三思啊,少侠!
春城晚报:3位好心人街头劝下“挥刀男”。说是最近一天早上,在云南昆明一个单位门口,发生了让人吃惊的一幕。只见一个年轻男子抓着一位老人的领口,手里还拿着一把匕首,情绪激动,围观群众都捏了一把汗。原来,小伙子跟老人都骑着电单车,在这地方偶然发生了碰撞,小伙子的车被撞倒,东西洒了一地,他要老人把车扶起来认错,但老人不肯,还拿出一把单车锁跟小伙子叫板。小伙子十分生气,掏出随身带的一把匕首,嚷嚷着“看我怎么弄死你”。幸好一银行职工和过路群众发现并上前劝阻,交警闻讯赶来,大家七嘴八舌劝下了情绪激动的“挥刀男”,最后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据说这劝阻也不是很好劝,也要有技巧,双方剑拔弩张谁都不肯后退一步。劝架的群众又帮扶车又帮捡东西,分头劝说,劝了半天,总算没白费工夫。事后有人问,人家拿刀你们还敢上去劝?劝架的群众说,我们也害怕,但是一看小伙子也不是穷凶极恶的人,只是一时失去了理智,愤怒冲昏了头脑而已,再怎么也不能伤了人,不然两个人的未来可都毁了。其实有时候,只要有人劝,一些事态还是可以控制的。社会不是没有正能量,只是我们袖手旁观太多,没有人把正能量的力量激发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