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2韦波读报
新民周刊:小学生遭班主任性侵,家长找政府,副市长说“要是我孩子,不会找政府要一分钱”。说是江西省瑞昌市某小学班主任性侵多名女生,还导致部分女生感染性病后,家长找到市政府。分管教育的瑞昌市副市长蒋贤智接待家长时说:“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事情,我就不声不响带她到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去治病,不会向政府要一分钱。”
尽管副市长到底是在什么环境下说这番话的,报道是不是断章取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掩盖不了这样的话语逻辑混乱而且冷漠无比的本质。面对孩子和家庭的不幸,身为领导,非但没有起码的歉意和悲悯,反而希望家长“不声不响”、别找政府麻烦,可见某些地方的官民隔阂到什么地步。即便是法律上政府对此没有责任,哪怕我们要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但不等于就此可以要求家长哑巴吃黄连,政府可以冷漠无情。难怪网友愤愤然留言:“副市长有孩子吗?”其实如果副市长的孩子真的有这番遭遇,身为副市长的她真的会自认倒霉、“不声不响”吗?绝对不可能。任何一个有着正常喜怒哀乐的人,眼看孩子无端遭遇横祸,都会想着要讨个说法。所以,副市长所描述的,不可能是自己内心的真实价值观,只是一个副市长潜意识里一个“顺民”应该有的形象而已。
要想别人逆来顺受就得营造“胳膊拧不过大腿”的氛围。
北京青年报:披露海口开房校长记者“被辞职”。说是因为第一个报道“万宁校长带女生开房”的新闻,我们的同行,海南《南岛晚报》记者杨琼文最近被单位辞退。报社方面证实,万宁有关部门找到报社领导,谈了一些对“校长开房”被曝光的看法,随后报社实在顶不住压力,只好希望杨琼文“写一份辞职报告”。
以前同行遭内部清算都是悄悄的,现如今自媒体的兴起才让这样的事情得以曝光。记者遭当地领导“恨”不外乎是报道当地负面新闻,给当地抹了黑,万般痛恨之下,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从报社搞走”,要砸掉他的饭碗。遗憾的是,这样的行为记者似乎无力抵抗也难以维权。群众寄希望于媒体舆论撑腰,我们的记者同行又靠谁来撑腰呢?面对不加掩饰的权力嚣张,以后谁还敢披露真相,又会有多少恶行将得不到应有的披露和惩罚呢?
南方都市报:登机没有专车接送,头等舱乘客阻挡飞机起飞却未被处罚。说是最近,不少网友微博报料说,8月8日晚在重庆江北机场,由于几个头等舱乘客因为没有专车载往登机,5个人拦、抱飞机轮胎!导致航班延误。不过随后航空公司却表示,确有5名头等舱乘客因无专车摆渡而拒绝登机,并阻挡飞机起飞达一个多小时,不过,这些乘客抱的不是飞机轮胎,而是飞机牵引车的轮子。警方则透露,在做了询问和批评教育后已放5人离开。事后,航空公司还为他们购买了后续航班的头等舱机票。
航空公司言下之意是微博爆料内容不符。但是却避重就轻,没有回答这样的做法为什么没有受到处罚反而航空公司还补机票?回顾以前类似阻拦飞机事件,哪个乘客不是被拘留罚款?航空公司还指责媒体偏袒乘客,不引导延误乘客理性维权。现在倒好,同样是拦飞机,结局是大不同,请航空公司和机场派出所出来走两步:这是因为头等舱身份比经济舱贵气吗?凭什么规则到这拐了弯呢?如果不是航空公司把乘客分成三六九等,那就是柿子捡软的捏了?你这样处理纵容“极品乘客”,会不会给人“够横才能如此结局”的错觉,最后搬起石头砸航空公司自己的脚呢?而重庆机场派出所如此因人而异的执法,我们真担心机场的公共秩序怎么维护?因为法律不公平公正自然就没有人愿意遵守了。
规则如果不被人遵守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当规则不公平对待每一个人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无法获得规则公平的保护。但是即便如此,有些规则总是有比没有好。
北京青年报:北京规定地铁标准:车厢每平米站5人!说是最近,北京市发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规范》地方标准。按照这个新规范,车厢内有效空余地板面站立乘客标准宜按4.5~5人/平方米设计,跟俄罗斯一样,接近日本标准。问题是这样的标准定出了有意义吗?北京地铁高峰期那个挤,上车基本靠别人,下车只能靠自己。要想每个人有这么大空间根本就不现实。
但是,规定公车交通工具的空间标准,只有观赏价值,没有实际意义吗?有,只是他明确我们的地铁不应该把拥挤当成不可改变的客观存在,把乘坐舒适当成梦想。反过来想,如果当初北京建地铁就能有这个标准存在,那么地铁在设计载客量、资金投入安排上,还会这么盲目、这么随意吗?什么叫“挤”什么叫“不挤”,什么程度才叫“满员拥挤”,有标准才能有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标准既是一种底线,也是一种鞭策。公共服务要有质量标准,这个标准又跟市民出行的幸福指数密切相关!而能不能把标准变成现实,更是对城市管理者综合能力的考验和判定!
华西都市报:纽约华人沿街晾晒内衣裤,当地居民愤而投诉。说是前几天,因为文化差异,华人大妈在美国纽约公园跳广场舞被指控扰民被警察带走。最近,同样是因为文化差异,一些纽约华人在阳台晾晒内衣内裤也遭到邻居投诉,甚至引来警察。对此,纽约警方建议华人,可以在屋里或不临街的后阳台或后花园内晾晒内衣裤,这是美国当地的起码习俗,希望华人也能遵守。
有人说入乡就要随俗,但是也得看是什么样的俗。如果有法律硬性规定的,不管合不合理的俗都只能遵守。如果没有法律规定,我倒是觉得应该交流一番。如果老外都入乡随俗那到中国岂不是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了,美国人因为财大气粗,家家都有干衣机,从来不晒衣服。所以中国人环保节约的晒衣服方式应该值得跟美国人交流。当然,互相学习有个方式方法态度问题。但是不得已我们入乡都要向一切“俗”低头,有些是风俗有些则是陋习。
人人都觉得自己认可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但是作为一个地球村的大趋势,兼容并接纳认可体现出一个国家学习成长的潜力。
长江日报:十多分钟《熊出没》21句脏话,孩子看后“粗口成章”。说是广州的梁女士最近发现6岁儿子口里不时吐出“去死”、“去你的”等字句。这些粗口话儿子是从哪儿学来的呢?孩子说是跟《熊出没》主人公学的。梁女士看了一集,就十几分钟的功夫,什么光头强、熊大熊二就冒出21句脏话。尤其是频繁出现的砍伐、滥用枪支等画面也让不少家长担忧,于是建议不要让孩子看了。
这又是一个精神作品对孩子教育的老问题。有些家长担心孩子会模仿动画片中的暴力行为,有些专家认为不能为了追求高收视率、高票房,强调视觉冲击力就在作品中加入暴力甚至色情因素。建议家长陪同孩子观看动画片时,应及时指导,教孩子辨别是非。问题是,我们希望孩子看的动画片应该达到百分之百的纯净度吗?即便达到了,孩子就会纯洁无暇的成长吗?即使成长了,这样的孩子放到眼下的社会上,家长能放心吗?那么,我们该什么时候让孩子认识真实的社会呢?家长和社会才是孩子效仿的对象。一味纯净精神作品,自己却在孩子面前闯红灯不遵守规则,谁在带坏孩子呢?
南方都市报:防跳海珠桥,专家出奇招。说是随着城市的扩大,过江大桥鳞次栉比。但是大桥多也带来一大麻烦:跳桥方便了。这不,最近在广州,这个月底跨越珠江的海珠桥就要通车了。但是广州市建委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大桥建好之后不能成为“跳楼秀”的目标!既不能破坏海珠桥景观、又不能对跳桥人造成身体伤害,为此上个月,广州市建委还专门组织专家研讨,试图找到一个万全之策。但是专家们翻遍了国内外的资料,只见频频跳桥的例子比如旧金山大桥等,却没有多少成功防范案例。绞尽脑汁之后专家们勉强想出了三个方案:一是在桥上抹滑水油漆,让跳桥者手滑爬不上去;二是在桥上加些小钢球,挡住跳桥者的去路,三是在桥上通静电,谁敢爬上去就电谁。问题是,这些方案似乎都不怎么靠谱!
人家硬要爬的话珠穆朗玛峰都上得去,何况一座桥栏杆?防不胜防。再说通电这主意就更馊了,电出问题造成伤害算谁的?没办法,广州市建委于是宣布向公众征求意见!看来生命教育和现实问题的顺畅解决才是根本啊!
有些问题属于社会因素人为范畴,技术无法解决。甚至有时候技术反倒成为问题的根源。
海峡导报:男子新婚夜忙着刷微博,妻子愤而离婚。说是明天就是中国情人节——七夕。在这样的节日氛围当中,本来就应该谈情说爱,热热闹闹,但有些人却选择了离婚。这不,经人介绍认识的一对85后青年最终走向婚姻殿堂。这本来是件好事,但是没想到婚宴当晚回到家里,应该是洞房花烛夜的良宵美景时刻,新郎却刷了一个多小时微博,第二天不到8点马上起床接着刷,几乎时刻不离手机,弄得新娘一肚子怨气。以至于今年3月,无法忍受折磨的妻子向法院起诉要求离婚。丈夫却说了“刷微博很快乐。离就离,大不了找个也爱刷微博的过日子呗。”
兄弟!老婆比微博重要啊~~这让我想起当年中国足球引发多少类似的家庭悲剧。有人说,早婚、闪婚、缺乏责任心,是离婚案件年轻化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时代进步只是改变了导火索而已!话说这次男篮崩溃,又有几家欢乐几家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