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笔尖走世界 > 韦波 > 文章 > 正文

手机内置吸费软件 可恶盗用户话费

2013-09-22 15:59:36来源:韦波网络编辑:李惠惠

  201300920韦波读报

  南方日报:手机内置吸费软件,恶盗用户话费6000万。

  说是很多人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只随便上网就那么一会,或者下载了手机网络游戏客户端,不久就发现自己的手机话费莫名被扣了。而最近在深圳中院开庭审理的一起案子,掀开了山寨机内置吸费软件黑色产业的冰山一角。深圳某通信科技公司被指控跟与国内手机制造商和SP公司合作,通过在用户的手机内植入恶意扣费软件,在2010年11月至2012年7月,秘密窃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用户手机话费6000多万元。

  根据公诉机关指控,任某、郑某等人利用自己成立的7家SP公司或者通过与手机制造商及其他SP公司合作,恶意植入扣费软件,连接该公司的后台服务器,然后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电信用户的手机中窃取话费。SP是服务提供者的缩写,是指电信增值服务提供商,即通过运营商提供的增值接口为用户提供服务,然后由运营商在用户的手机费和宽带费中扣除相关服务费,最后运营商和SP再按照比例分成。

  涉案的SP公司主要经营手机游戏、手机屏保开发等。公司的手机游戏开发人员达40余人,每年仅游戏人员工资即达到300万—400万元。

  被植入恶意收费软件的手机用户,只要点击相关软件的链接图标或进入已经下载的手机游戏客户端,软件就会自动把数据反馈到公司后台,并发送相关指令,扣除用户的手机话费。那为什么消费者的手机被恶意扣费却浑然不知呢?被告人承认他们通过技术屏蔽了网络运营商的收费提醒短信,让消费者收不到。一旦被消费者察觉,他们马上把这样的消费者列入公司黑名单,退费之后不在吸费,一面动静闹大,暴露整个事情。

  不过被告的辩护律师人为,被告人实际上已经为用户提供了服务,而网络运营商在监管中也存在漏洞,才给了被告人可乘之机。而当事人则表示“这些都是普通做法,行业内都是这样做的。”

 

  吉林日报:我国九成大豆油原料为转基因。

  说是很少有一项技术像转基因这样,让各方观点如此对立:相互矛盾的实验证据,极端对立的利益表达,莫衷一是的研究结论,让消费者无所适从。近日有专家发表的“转基因食品与非转基因食品同样安全”等论点,让转基因的争议再起波澜。其实,如何对待转基因食品,世界各国态度不一,科学界也有很大分歧,或许这种争论将长久持续下去。然而,对消费者来说,比争论更重要的是对转基因食品消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转基因农作物的推广,转基因农产品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统计数据表明,28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全球约81%的大豆、35%的玉米、30%的油菜都是转基因产品。

  截至目前,我国共批准发放7种转基因植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目前国内的转基因农作物主要是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番木瓜也有少量种植。此外,我国先后批准了转基因棉花、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除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

  黑龙江大豆协会副秘书长透露,国内超过一半的油脂消费都是大豆油,90%的大豆油原料为转基因大豆。

  那么,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呢?世界卫生组织谨慎表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可获得的转基因食品已通过风险评估,并且可能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险。”

  一时间,有关转基因安全性的争论短时期内可能很难分出胜负,一些专家表示,应该充分保证群众对转基因食品消费的知情权,把问题摆出来,把选择权交给群众。人们有权知道吃进肚子里的食物到底是什么,商品真实的信息情况必须提供给消费者。这是法律赋予消费者的权利,也是经营者的义务。

  说实话消费者对于有可能损害自己健康的消息,一般都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出于趋吉避凶的普遍心理,无可厚非。一些农产品厂商之所以对“转基因”三字讳莫如深,不敢明示,大概就是为了绕开这种普遍心理。然而越是躲避,就越会让公众觉得其中有鬼。从长远来看,透明消费才是转基因食品走向放心消费的不二法门。

  

  中国质量报:再访河南郑州炒货小作坊市场:黑作坊“越打越多”。

  说是河南省郑州市是食品工业大市,也是炒货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大市。2011年年底,记者曾经对郑州市炒货行业三无小作坊和流通市场进行了暗访曝光。时间过去将近两年,现在的情况如何呢?

  2011年年底,郑州管城区在媒体报道后,成立了专项整治领导小组,两天内,就取缔无证生产加工窝点19家,清缴原材料及成品1120袋,食品包装袋500个,生产加工设备12台。2012年夏天,因为麻辣食品问题被曝光,十八里河镇又对食品企业进行了整顿,因此,大部分炒货小作坊都“转战”到与其接壤的新郑市。据知情人说,这些炒货厂大多是江西南昌的老板来投资,租用村里的房子。为逃避检查和避免曝光,正常生产的时候,往往大门紧闭,只有卸货拉货,以及工人进出的时候,才会暂时打开。

  记者多方努力混进一家炒货厂,看到院子里,数百袋瓜子和辅料堆在一起,两个工人正在用铁锨铲起地上的西瓜子往机器里送。一大堆出锅的葵花子,大约有上千公斤,淌着水,堆在水泥地上晾干。几个工人不戴口罩,光着膀子,满身大汗地在加煤,查看煮锅的情况。这家老板说“我一天差不多能出10吨瓜子。看你需要什么袋子都好办。至于包装,直接给纸箱厂打个电话,要什么有什么。”

  为什么一些违规的小食品作坊屡禁不止?恐怕最直接的原因是产品价格低廉,并且上门送货,深受批发市场和商超的喜欢。

  一位知情者认为,问题小食品之所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表面看是因为加工地点隐蔽、成本小利润高,但深层次的背景则是监管思路过于简单。“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门执法,容易产生三不管地带。平时不怎么管,有问题后又一律重拳整治,比如十八里河镇就曾经要求,所有小食品生产商都要搬迁,连原本正规的厂家也被逼成了游击队,黑作坊只能越打越多。”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食品加工业是河南重要的支柱产业,一定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服务,在不断强化对小作坊监管、整治力度的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帮助、引导和规范,努力实现产业升级。

 

  法制周末:河南周口2个月查出近6千人吃空饷,财政开支超1亿。

  说是早在2005年,中编办就在全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但是“治理‘吃空饷’涉及范围广、触动利益多、处理难度大。而“吃空饷”久治不绝的原因,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权力与人际关系作祟;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

  今年6月1日河南周口市开始“吃空饷”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什么是“吃空饷”,就是那些占位不上班、拿钱不干事的人。截止到上个月底,周口全市已查出各类“吃空饷”人员5731人。按照每年每人平均工资两万元计算,仅此一项,公共财政开支已超过1亿元。但这项工作,并没有在原来设计的7月31日前结束,而是被无限期延期。当地党报对此很担忧,如果这次专项整治行动就此告终,不仅之前的所有努力完全白费,甚至触摸不到‘吃空饷’痼疾的根基,根治‘吃空饷’更是空谈。”一位官员则透露:“‘吃空饷’治理工作比原先预想得难度大。核查工作什么时候结束目前还不好说。”

  其实大家不是很清楚的是,早在7年前,周口市就曾经在全市范围内对“吃空饷”问题进行过清理。一直以来久治不绝,有异地交流的干部人为,周口是人口大市,财政收入少,人际关系复杂,“吃空饷”者多半与大大小小的领导有关系,难度可想而知。能‘吃空饷’者大都有来头。治理起来关键要把政策拿准,处理到位。有官员人为,公开透明是减少猜疑、回应质疑最有效的办法,如果把‘吃空饷’者的名单及查处情况公之于众,有无瞒报、漏报自然就能经得起检验了。”

  河南省人社厅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吃空饷’现象出现反弹,与监管制度流于形式有关。”“吃空饷”原因无非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权力与人际关系作祟,二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2007年,中编办、监察部就颁布实施《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强调要严肃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另外,纪委、监察、财政等部门都对治理“吃空饷”有明确规定,但没有落实到位。

  专家人为,“制度再完善、再合理,如果不能很好地执行,到最后只能沦为一纸空谈。坚持依法公开治理信息,依法依规依纪处理责任人,才能从权力源头上杜绝‘吃空饷’现象的产生。”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