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11韦波读报
新京报:余姚被淹,网上网下都要救灾。
说是台风降临,一夜之间余姚变成泽国。从央视直播中不难看出眼前的余姚仍然是一片汪洋,房屋泡在水中,农田被淹,道路阻断。而且有报道说,有的灾民三天,都没有吃上饭了。交通中断,当地民众在网上呼吁救助,焦急等待。有的人频频@大V,希望引来外界的关注,从而获得救助。但是有的大V出于谨慎考虑而没有转发,遭到指责。
当然,按理说,帮助别人只是一种道义,没法强制。而且人家大V再大也是一个人,影响力和能力都有限。此时此地,无论是抢险还是救人,都还主要依靠当地政府的救援力量。但如果当地政府在关键时候掉链子,那么我们这些身在安全之地的外地人,也只能干着急。
所以,这类事情我们更应该反思的是,当灾民遇到事情纷纷求助大V,恰恰反映了,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网上和网下两个救灾通道,都需要彻底打通,同步救灾。遗憾的是,余姚这次在网上、网下的表现,都令人非常失望。
新华社官方微博表示,有余姚市民反映,政府这次在预警和应急上都有欠缺。有市民8号早上才收到政府发来的提醒短信,但那时早就被淹了。而且水灾后,他也没看到有及时的救援,基本上还是靠自救。
台风固然是天灾,但是即便在天灾面前,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无所作为,听天由命,任天宰割。地方政府应对天灾有没有及时预警,有没有积极救灾,直接关系到万千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此外,地方政府要善于运用新媒体防灾、救灾。首先,在灾害来临以前,就利用包括新媒体在内的各种媒体、载体,做好灾害预警,而不能等到县城都淹了,大家才收到预警短信;另外,灾害发生之后,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发布官方权威信息,以安定人心;同时,利用新媒体信息,搜集汇总各种灾情信息和求助信息,按图索骥、有的放矢,及时高效展开救灾;再次,就是要学会利用新媒体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救援和自救。
总而言之,余姚告诉我们,在新媒体时代,地方政府不应固守过去救灾的老一套。如果地方政府网上救灾的渠道通畅,那么,即便道路阻隔,救援力量一时半会到不了灾民身边,只要有关官微回应了灾民的吁求,那也是莫大的精神安抚。
在新媒体时代,灾害事件往往会迅速突破地域的局限,很快变成全国关注的事件。地方政府救灾表现得好还是不好,不会淹没于洪水之中,而是通过灾民的智能手机,发到网上,成为全国焦点。
南方都市报:郑州摊派精神病指标,下发任务抓精神病人。
说是去年9月,郑州市卫生局下发文件,规定各辖区筛查发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任务数不低于辖区常住人口数的2‰。郑州市金水区卫生系统内部人士提供的资料显示,在郑州市指标分配下去后,金水区在上级分配的1742人的排查指标基础上,对下辖的各个社区按照人口数进行了分配。合计要求39个社区完成2023人的排查任务。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居民小区。
不要说这类的做法匪夷所思又似曾相识。这种量化指标寻找精神病人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异化成了凑人数的统计游戏。在官方的工作中并不少见,罚款指标、破案指标、交通事故伤亡人数指标、计生指标、捐助指标、死人火化指标等等等等……
对于“被指标者”是找人的烦恼,而对于周围普通人则是“被精神病”的担忧和风险。因为人们不知道这类的登记到底有什么用?是打算救助支持还是日后抓人都不得而知。无论如何,本来为了降低控制精神病人导致社会事件或伤害发生的预防措施,最后变成了层层摊派的数字统计任务,凑人头,实际作用到底怎样?谁也不知道。
由于部分管理者对类似的量化指标乐此不疲,各种雷人指标自然层出不穷,而这些指标往往又会导致各种乱执法乱违法,死人火化指标催生出了“尸体倒卖”,破案指标间接导致冤假错案,精神病指标又形成了为人诟病的“被精神病”现象。数据统计者疲于奔命,有时不得不闭门造车,于是又造成数据注水,可信度大打折扣。
机械式摊派指标必然导致下面的执行者凭着想当然的态度去统计去调查,罔顾现实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难以实事求是。最后现实问题与统计数据两张皮,得出的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因此,要想统计出科学合理的数据为工作做参考,类似摊派精神病指标式的“行政病”必须先要治好。
大河报:河南出台规定,禁用“洋地名”。
说是河南各地近年不断出现洋地名让人眼花缭乱,如郑州的“曼哈顿”、“威尼斯”,洛阳的“加州1885”等。于是河南最近出台《河南省地名管理办法》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使用国家领导人名字、外国人名和外国地名作地名,其中包括宾馆、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建筑物及居民住宅区。
对于这样捍卫文化内涵的规定,网上自然一片叫好。毕竟这些年各地泛滥的崇洋媚外的地名儿,实在不招人待见。说实话,我对这样的洋地名也很不感冒。中国词汇那么多,就找不出几个合适的?非得整洋名才显得自己国际范水平高?但是话又说回来,洋地名招人烦是一回事,通过官方行为用法律一律禁止又是另一回事。如果说街道之类的公共建筑、公共场所,地方政府规定还说得过去,但是你对宾馆、酒店等这些显然是市场主体的商业场所起什么样的名字也干涉,似乎就值得商榷。毕竟这些地方是商业场所,起什么名是商家的自由,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哪怕我们不感冒,你可以表达不满,但是作为公权力就不能随便 “一刀切”地禁止。就像一个人的名字起得再恶俗,像什么“杜子腾”之类的,但是只要人家不违法,别人也无权要他改名。何况,有些宾馆、酒店也许是“挂羊头卖狗肉”,但如果是一些中外合资酒店,是不是也不能起“洋名”?一些国际化的连锁酒店入驻河南,是不是也要改名?无论初衷怎么好,公私权利边界一定要分清,越界管理都不妥,更不值得鼓励。再说,一窝蜂地“起洋名”显得没文化、不自信,一刀切地“禁洋名”,是不是也是一种不自信呢?
安徽商报:偷茶叶拜访女友父母,被偷者竟是女友舅舅。
说是国庆期间走亲访友的人很多,结婚相亲也不少。趁机上门的毛脚女婿、丑媳妇也到处都是。这不,在安徽,小伙子小陈到一家小百货店偷走两盒总共80多块钱的茶叶之后,就顺道去了不远处女友家,探望女友的父母。茶叶正好算是上门礼。没曾想,被偷的小百货店的店主竟是小陈女友的舅舅,更悲催的是,舅舅当时正好就在女友家做客,刚得知店里被偷了茶叶,随口一问小陈做贼心虚之下很快就露出了马脚,然后家里就报警了,不过最后,这事就…私了了…
不过令人担忧的是,小偷小摸可不是什么好品德,舅舅不高兴,说外甥女不应该再跟这样的男人交往,小陈的女友却始终捍卫男友,更和舅舅吵了起来。难道真应了那句老话:男的不坏女的不爱?这年头姑娘都是“明知山有虎还偏向虎山行”?真是条女汉子。。。
当然话又说回来,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家看对眼拆也拆不开。不过有时候关心则乱,太上心了结局也很悲催。
天津新报:砸车贼,手机落在事主车上。
说是9月初的时候,在天津发生了一起汽车被砸撬的案件。民警现场勘查发现,汽车是被人用外力砸碎车窗,车内被翻得一片狼藉。不过当车主在核对车内丢失物品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车上多了一部手机。这是谁丢的?不会是劫匪干的吧。一查还真是劫匪头一天偷到的手机,卡都没来得及换就砸车作案,不小心把手机丢在了作案现场。最后警方通过提取指纹,最后把屡教不改的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还真是冥冥中天意注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么毛手毛脚丢三落四的蟊贼,落网是迟早的事。当然,这也提醒我们的车主,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车里不要放什么贵重财物,放东西也不能放在外人直接能看到的地方诱惑人家犯罪,停车时最好停在有人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