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笔尖走世界 > 韦波 > 文章 > 正文

七十年到期之后,商品房怎么办?

2013-10-21 14:15:02来源:韦波网络编辑:王琳

  20131020韦波读报

  南方都市报:广州家长建“在家上学联盟”让娃在家上学。

  说是最近在广东广州,6岁的小萱在学校的时候被老师教导:国旗和红领巾是鲜血染红,于是回家问妈妈:一滴血能染多大一块布?染红国旗得要多少血?妈妈被雷得外焦里嫩,于是决定让孩子离开呆板的学校,自己在家教孩子。

  据说目前,像这样逃避体制内学校的重复枯燥,以及激烈的升学压力,选择在家教孩子的家长在广州大概有400多名,他们还组织了一个"在家上学联盟"。不过初步统计也显示,对于这样的做法,大多数家长都只是在观望,真正实施“在家上学”不到1/10。有家长坦言,只因不希望子女重复灌输模式,避免过早的竞争抹杀了孩子纯真的天性,只好去摸索一条能保护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

  在“官不聊生”眼中,中国的教育已经沦落为学习知识并不是为了认知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为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从小父母也都这样教导我们: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家长张先生是一名在家上学的坚定支持者。孩子上了一年幼儿园后,他就坚决地把孩子接回家里自己教。最近,他联系了六七名家长,准备组织一个小联盟,亲自物色合适的教学点,由各有所长的家长轮流授课。他为孩子们设计的课程包括:诵读经典、自理、劳动、守时守信守规、琴棋书画茶瓷绸匠、食疗养生中医、运动、充分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等。

  然而,大多数家长还是抱观望态度。很多家长是既想在体制学校里不落后于他人,又想在“在家上学联盟”中吸取精华,让孩子更快地超越他人。但是当有些家长把教育当成投资,万一孩子达不到预期呢?这时候家长就开始焦躁了。

  在家自己教孩子究竟好是不好,只能是结果见真知。问题是即使一两个孩子成功了,不一定同样适用别的孩子。孩子只是个半成品,教育是一门科学,哪怕我们对教育现状不满,也不能把孩子交到更差的二把刀老师手里。很多时候,为孩子好的本意结果得到的是令人后悔的结局并不少见。

  人民日报:七十年到期之后,商品房怎么办。

  说是住房改革多年之后,我们的商品房70年土地使用权到期,我们的房子该怎么办?是自动续约再延长几十年的使用权,还是根据当时的地价补缴土地出让金,或是还有其他新办法?

  在“以房养老”政策开始在一些地区试点时,“房子70年后怎么办”的问题再次变得迫切和现实起来。

  按理说,刚刚在北京买下一套商品房的陈卓原本并没有去想70年之后的事情,直到她无意中看到《北京市国有建设用地供应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土地有偿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需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至迟于有偿使用期满前一年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未申请或者申请未获批准的,期满后的土地使用权由政府无偿收回。”“届满”“未获批准”“无偿收回”这些字眼让陈卓开始担心自己房子未来的命运。一想到有一天自己倾全家之财买下的房子可能会不属于自己,陈卓心有惴惴。“70年后,我的房子还是我的吗?或者说,要怎样它才能继续属于我呢?”

  这是每一个商品房拥有者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我国,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是:居住用地70年。70年土地使用期满后,土地收归国有,地上建筑物仍然属于业主所有。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土地使用权的到期事实上也就意味着房屋整体所有权的到期,这也正是人们会担心“70年后”的根源所在。因为哪怕《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除非社会公益需要,否则继续使用应当批准。耐不住却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文明确支付标准和办法。无疑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70年后的续期,还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拥有房屋产权的业主是否愿意缴,能否缴得起,一旦有房屋业主不愿意缴纳,土地上的房屋该怎么处理?想想每个人都惴惴不已。

  随着很多商品住宅“年龄”的增高,原本20年前住房制度改革留给未来解决的问题开始变得十分迫切,这场始于20多年前的土地制度改革也急需新的注脚和更加完善的体系。这也是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继续发展完善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天府早报:网传白岩松李开复被杜撰语录,折射公众空虚内心。

  说是现如今被杜撰、篡改的名人名言在网上流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假语录满天飞,白岩松最近就所谓的 “白岩松语录”进行了一一辨认,鉴定结果是,网上流传的借白岩松之口的言论,有些并不是出自他本人。

  比如这句“有时侯,觉得自己其实一无所有,仿佛被世界抛弃;有时候,明明自己身边很多朋友,却依然觉得孤单;有时候,走过熟悉的街角,看到熟悉的背影,突然就想起一个人的脸;有时候,突然想哭,却难过得哭不出来;有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觉得寂寞深入骨髓;有时候,突然找不到自己,把自己丢了。”这句话,白岩松明确表示:“没说过,我没这么文艺青年。”还有的内容,被“鉴定”为是“去掉前言后语、被曲解的语录。”“还有不少是白岩松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但肯定没说过以上这样一番话。

  其实除了白岩松之外,因为打着“名人”头衔的“语录”着实有着很强的号召力,能够吸引大量粉丝,被杜撰的语录也层出不穷,什么韩乔生语录、杨澜人生感悟、白岩松言论……不断在微博、论坛、时评文章中出现,李开复、冯小刚、宋丹丹、王朔也成为了最火的语录“制造者”。

  甚至去年,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很快被语录“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之类的伪名言。甚至最近的7月,一篇所谓钱钟书夫人《杨绛一百岁感言》的文章在网络上疯狂转发,后来有媒体查证辟谣,说这篇文章是拼凑出来的不是杨绛先生的原话。

  其实,仔细看这些被杜撰出来的名人名言,它们都有共同特征,不如关乎爱情、友情、亲情,颇为感性,富有煽动力;言语温和,多传递正能量,激发人生斗志;读来朗朗上口,易于传诵,文辞优美,偶有佳句……那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高仿”“名人语录”?有专家认为:“这或许能折射出在物欲泛滥的微阅读时代,匆忙的公众有着空虚与干涸的心灵,他们期望重返经典阅读时代,而多样的娱乐方式又使他们分身乏术,只能通过微博、论坛等撷取只言片语,聊以慰藉。”好东西多了,也会变成让人讨厌。现在面对泛滥成灾而且毫无新意的伪名人名言,很多人已开始审美疲劳,抱以抵制与嘲笑。

  齐鲁晚报:迷失的英语:三四岁开始学习,无障碍交流者不超5%。

  说是在山东个别城市的学校,从孩子们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武汉甚至还有幼儿园孩子就报名“宝宝100词汇”班的。令世界奇怪的全民英语热之下,却是中国英语教育正陷入怪圈:很多大学生只会应付考试,学了十几年,能无障碍交流的人不超过5%。

  学英语似乎成了孩子们最多的辅导班,哪怕国庆长假也不例外。即便假期,不少英语培训学校依然人满为患,不仅挤满了正在参加培训的孩子,教室外面还坐着等孩子下课的家长,上课的孩子最小的甚至只有三岁。

  近年来,英语教育的低龄化趋势加剧。山东省各地普遍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个别城市学校甚至一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武汉绝大部分小学从三年级才开设英语课,三、四年级每周二至三节课,五至六年级每周三节课;而更多的家长则在孩子学龄前,就选择培训机构开始英语学习。

  武汉十几家英语培训机构,大部分都设有“少儿英语”课程。甚至今年专门针对三四岁的孩子开设的早教班,还没开班,就已经有有不少家长来咨询报名。”

  仔细打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备战小升初”是绝大多数家长让孩子从小学英语的初衷。而教育工作者则认为:“英语教育虚火背后,应试教育是重要推手。”在升学压力下,英语教学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这令很多学生花了大量时间还根本没学好这门课程,更重要的是败坏了很多人学习外语的兴趣。

  但矛盾的是,学校、家庭、社会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以及花费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已经远远超过英语的实际效用。大多数人学英语十几年,最后的结果可能都只掌握些‘三脚猫’功夫。耗时多、效率低、没地方用,英语教育不得不教,却无用武之地。真正要用的时候,不是听不懂就是说不出来。

  有专家提出,要消除英语教育虚火,首先要让英语回归工具的原本定位,改变当前对英语的畸形重视,从制度上剥离一些不合理的附加功能。其次,对英语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弱化英语的应试教育功能,强化英语的语言教育功能。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