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1026韦波读报
东方周刊:伦敦西区“东进”中国。
说是伦敦传统的“富”“贵”基本集中在西区。目前伦敦西区著名购物街上,至少一半店铺已有能讲普通话的员工,萨维尔街上的著名西服定制店,更是派出头牌裁缝每年多次直接飞往中国,为客户量体裁衣。
与北京所谓的“东富西贵”不同,伦敦传统的“富”和“贵”基本都集中在西区。西区最奢侈的购物街是以梅费尔、皮卡迪利街、圣詹姆斯区和邦德街为中心的一带街区。在那里,一切就是一个字——“贵”。除了云集了巴宝莉、香奈儿和路易威登等大牌旗舰店以外,还有以英式顶级手工定制西服店著名的萨维尔街、伦敦丽兹酒店、蒂莫西•泰勒画廊等英国奢侈文化的代表。
最近在英国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是,2012年中国游客在西区奢侈品街的消费总额达到2.62亿英镑,年增长31%,平均每笔交易额1656英镑(约合人民币15000元),仅次于卡塔尔,超过了沙特和阿联酋,位居第二。而美国人均交易额只有768英镑,还不到中国人的一半。
这还只是购物和娱乐,还没算上中国家长为子女读书在此购置的房产和其他商业交易。如此惊人的购买力自然也让伦敦西区人对中国人开始另眼相看。据说西区购物街上,至少一半店铺都有能讲普通话的员工,不少老牌店家设计了“体验游”,让中国“高资产净值”游客在家族成员带领下参观店家博物馆。萨维尔街上的著名西服定制店,更是已经派出头牌裁缝每年多次直接飞往中国,为客户量体裁衣。
据他们估算,如果对中国游客的签证程序简化,光伦敦西区奢侈品街每年的收入还将增加至少12亿英镑。随着日前简化中国游客签证手续的正式公布,可以想见的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去英国“奢侈”一把的中国游客会成倍增加。在全世界最贵城市一掷千金的,曾是刚刚富起来的美国人、经济泡沫前的日本人以及靠自然资源暴富的中东和俄罗斯人,现在似乎轮到了中国人。
这一方面是中国国力提高的表现,值得中国人高兴,但另一方面,希望中国游客不光是以出手阔绰让英国人印象深刻,因为“暴发户”只能短期让人笑脸相迎,绝对换不来真正的恒久的尊重。
中国游客大军们,什么时候可以从“有钱”的炫富者,变成有文化、有品位、有投资眼光的真正聪明的消费者?
中国新闻周刊:为什么人人都想办银行?
说是现如今三百六十行、行行办银行。不久的将来,你想到银行存款,可能好几家争着给你高利息;你不巧生病了但又急需改密码,就安心在家等待银行的上门服务吧。但是,也可能,你存款的银行某天突然倒闭……蜂拥而起的“民营银行梦”究竟是美梦还是噩梦?
最近三个月来,民营企业们最热衷的一件事是申请银行牌照,苏宁云商、凯乐科技、中关村科技园、红豆集团、腾讯、美的等都透露出正在申报的消息。据初步统计,目前已经申请和正在申请民营银行的企业有几十家之多。
这股热潮的政策背景,是6月李克强总理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随后被称为金融“国十条”的国务院指导意见,让民营银行的梦想照进现实,从此各地民间资本申办民营银行渐成燎原之势。
从上世纪80年代,城市信用社向民营资本敞开了大门至今30多年来,民营资本对银行都表达出强烈的愿望。即使真正的民营商业银行目前只有民生银行、台州商业银行等少数几家。
而民营银行放开后,银行数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民营银行的数量将会增加到2000-3000家,也有预计说到上万家。但中国真的需要那么多银行吗?于是有专家呼吁要研究银行产能过剩问题。
变化的不仅是数量,还会有服务。最近,关于银行服务意识淡薄和诚信缺乏的消息不绝于耳:相信银行垄断打破之后,服务意识不再饱受诟病。
不过,更应该值得储户和消费者关心的最重要变化应该是:你的钱所在的银行会不会倒闭。从前的中国人从不担心存在银行里的钱拿不回来的风险。但现如今,风头变了,观念必须要变。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择机出台实施之后的结果就是: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一旦有银行破产,储户的存款将由存款保险机构赔偿,但赔偿有一定限额。也就是说,钱肯定不能全额拿回来了!你的存款还安全码?
民间资本设立民营银行是打破金融垄断的风向标式的破冰之举,意义重大,但是野蛮生长和吹捧,不是爱之,而是捧杀之。叫好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冷静分析民营银行申办热潮背后的风险。
北京青年报:北京白领200万河北香河买房,每天往返140公里上班。
说是最近,对于北京市上升的房价,官方说法是北京八成刚需,供求矛盾推动房价上升。事实上,对安居的渴望在不断延展着北京常住人口的生活半径。街头巷尾,当人们在讨论着北京六环每平方米2万以上的时候,很多人正真实地过着白天北京上班、晚上河北睡觉的日子。对于这种双城生活,有烦恼却也可以接受。虽然房价不会只涨不跌,虽然担心楼市终有一天也会像股市一样萎靡不振,但他们却必须面对。
张希元大学毕业之后在中关村找了个工作,一年收入20万。此前他认为自己挺讲究生活品质的人,从来没想过要买房,觉得租房也不错,剩下的钱四处旅游。不过打前年把生病的母亲接到身边照顾之后,合租生活彻底结束。想买房,北京房价高得离谱!从四环看到五环,一直看到昌平。直到有人发小广告:河北香河200万别墅,距离北京东三环40分钟车程。虽然路程宣传不靠谱,但实地考察之后,一咬牙,还是举全家之力向亲戚借钱东拼西凑,花200万买了230平米的二手香河别墅。从此开始了天天开车往返河北北京的生活。从家到单位,单程约70公里,往返140。汽油钱一月花两三千还是小事,关键是每天的交通实在让人头疼,时间成本让人受不了。高速还好,进城麻烦了。半个小时开到北京五环,再花1个多小时,才能够从东南五环开到公司所在的西北五环。
夏天还好,冬天天冷披星戴月上下班实在难受。坚持了3个月,张希元和女朋友决定,让母亲住在香河别墅,两个上班族两三天回去一次,后来慢慢变成了周末才回河北香河,实在太过奔波。
在张希元心中,一直想不通为什么北京的房子比纽约的还贵?为什么楼市调控迟迟不见效果?是不是年轻人本来就不该买房子?按这房价,年轻人到底应该什么时候买房?
虽然经常有专家说,中国年轻人买房太早了,还举例说人家纽约、伦敦年轻人买房如何如何,说这代年轻人有多么不务实,专门“啃老”。但张希元觉得如果房价十年都平稳,如果不是经常一天卖光而是楼市供应充足,他们也不会被逼着排队买房,不会整天省吃俭用就为了还房贷。至少目前看来,所有早买房的人都买对了,为什么他们为青春付出了这么多成本,为社会做了这么多GDP贡献,还被认为是不成熟的人群,整天被说教呢?
中国新闻周刊:高考改革:为什么要拿英语开刀?
说是学好英语如今被很多人看作是职场的“敲门砖”,英语课也是学校普遍开设且学程最长的科目之一。各地高考改革为什么都把英语考试作为突破口?是因为改革不重视英语,还是英语教育无法回归英语的本质,难道学英语不需要兴趣吗?
最近全国多地密集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纷纷拿英语开刀,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先是江苏,英语将“退出”高考;然后是山东从明年起将取消英语听力测试。最大重磅消息是,北京的英语高考分值要降低。考试将侧重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侧重,突出基础能力,淡化选拔功能。
各地高考改革为什么都把英语考试作为突破口呢?有专家表示,这是因为舆论一致对英语教学有比较严重的意见,大家都在呼吁作为基础教育的英语能够真正的回归到英语教育的本质。改革不是不重视英语,而是让学习英语更符合它内在的规律。
但是这样的改革也引发了一些同学的担忧。山东取消英语听力测试,学生们就担心别的题型难度会加大。总之,改革似乎没有减轻学生的焦虑情绪,反而加大了一些学生的压力。其实就像专家说的那样,改革的关键不是考不考英语和怎么考英语,而是高考制度整体的改革,不应该用单一的分数标准来选拔评价学生。
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英语就是高考科目,因为那时的中国希望了解世界,英语成为敲门砖。但是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了解英语的渠道不仅仅是基本学科的学习,还有更多的交流、交往、影视作品、互联网等等,英语的学校教学功能已经被淡化。尤其为了应付高考,中国式英语教学体制偏重语法,轻应用能力,学生付出很多代价和精力,最终学到的还是哑巴英语。
相比之下人文学科语文、历史、政治近十几年慢慢被弱化,不受重视。但这些学科却关系到中国人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没有文化历史的积淀,想让社会充满诚信,想构建和谐无从谈起。因此,拿英语开刀也就大势所趋了。
英语作为一门通用语言,重要性不言自明。高考改革从英语入手,不是不重视英语,而是让学习英语更符合它内在的规律。总而言之,对家长来说让英语真正成为一门语言,让我学生学到之后能够用起来,远比考一个多么高的分,远比多么熟练地掌握语法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