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02韦波读报
南昌日报:“伪科学”谣言为何不止?
说是诸如“西瓜打针”、“碘盐防辐射”等等这些与民众生活相关的“伪科学”谣言不时出现,还屡辟不止,部分谣言甚至扰乱了社会秩序。专家认为,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政府部门做好监管、及时回应外,应鼓励更多民间力量发挥作用,把“伪科学”谣言关进“笼子”。
上个月,中文科普网站果壳网宣布加盟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并发布“辟谣十大最流行生活谣言榜”,“宿便是健康杀手”“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果汁与海鲜不能同吃”等榜上有名。
不少在接受采访的白领都说,榜单上不少的伪科学谣言,自己都深信不疑,还通过微博、微信转发给朋友和同事。
仔细算下来,这些年跟民众生活相关的“伪科学”谣言是不时出现。果壳网的“流言百科”板块上线两个月以来,收录了过千条科技谣言,其中一半以上与食品安全或医学健康有关。尽管政府、互联网企业、民间组织乃至不少网民在为打击网络谣言而努力,但一些“伪科学”谣言仍不断出现。
那么这些谣言尤其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谣言为什么得以流传呢?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流言常常偷换概念、歪曲事实、夸大结果以此制造不实但可怕的消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具有足够的知识背景进行理性分析,加上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好心’推波助澜,许多人会在家人朋友之间进行传播。
此外,“伪科学”谣言之所以盛行,还在于高科技、碎片化、商业利益化。由于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碎片化,如果一则谣言能用100多字说清楚,说生动,传播就很快。其次,不少的科技谣言其实都是利益相关方制造出来的,要么为推销产品要么为打击敌对企业加上人们对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关注担忧和焦虑。这方面的伪科学谣言传播更是屡辟不止。传播路径更加复杂,控制更为困难,危害更严重。
专家认为,在网络信息时代,粉碎伪科学谣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包括政府、社会组织、民众等共同努力。
时代周报:一粒盐的暴利轨迹。
说是也许你不知道,一粒盐从开采到出售,价格暴涨:从盐矿到盐厂,成本200块/吨,从盐厂到盐业公司,出厂价变到500元/吨,再从盐业公司到商户,售价更是翻番1050元/吨,商户到消费者,售价高达3000元左右/吨。因为垄断、封闭,产业链条中每个节点都暴涨。印证了“产盐的穷死,卖盐的赚死。而在暴利之下,盐产业链从外表却掩饰着一层衰败景象。
湖北云梦是产盐大县,素有”盐海膏都“之称。县里主要产盐公司现在仍然使用的是20年前的落后设备和陈旧厂房,但这些都没有妨碍公司在产盐过程中牟取暴利。这里采盐的工人大多来自当地,每个月工资1600元,对此工人们相当满足虽然”工资不高,但工作轻松“。井盐的开采就像采石油,先打深井。把清水注入到地底几百米,然后把含盐的矿物化开形成卤水,再把卤水抽上来运送到十几里之外的盐厂。这个流程几百年来没有任何变化,只是用电力代替了人力。卤水经过蒸汽加热浓缩结晶,洗盐、离心、干燥最后做成盐产品。笼统算起来,一吨盐的成本大概在200元左右。但是这样的盐产品从盐厂送到盐业公司之后,出厂价就变成了500元/吨。
中国盐业是专营,各地盐务管理局和盐业公司是同一套办公人员,政企合一。即便是95年就命令放开的工业盐,因为法律打架,现如今依然必须由各地盐业专营公司批发销售。垄断经营成为盐业市场暴利的基础。
至于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盐,必须艺当地盐业公司颁发的食盐专营许可证。盐业公司从盐厂采购食盐,按照份免费额配送至各家商户。这时一吨食盐价格是1050元。
就这样,从盐厂到盐业公司,盐的价格翻了一倍多。一般按国家给盐厂规定5万吨配额计算,获利差价就超过2500万元。这还不算什么,最后从商户到消费者购买,最后的售价达到3000元左右/吨。而这些利润的去向,各地盐业部门讳莫如深。
因为垄断专营,食盐产业完全是一个封闭的利益链条,暴利在链条中呈倍增长,去向却不为人知,种封闭很容易成为滋生腐败和混乱的温床。现如今,在贵州、湖南等地,盐业公司纷纷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正成为盐业暴利的出口。
温州日报:中国医务人员生存环境堪忧:78%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说是最近,广州医生被殴重伤、浙江温岭三位大夫死伤于患者刀下,医患冲突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工作压力较大、医疗纠纷频发情况下,医务人员生存环境令人堪忧。据媒体公布的最新调查,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中国80%的患者分布在农村,而80%的优质医疗资源却集中在城市。这样导致中国城市医生成了世界上工作最劳累的医务群体之一。每年大量的基层患者涌入大城市就医,相对较大的工作量导致医生疲于应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超过四分之一的医生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35岁以上男性医生高血压患病率是健康人群的两倍,七成以上医生患有不同程度的颈椎腰椎疾病。
身体上的劳累还是小事,精神上的痛苦却不为人知。由于现行的管理体制,中国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淡化,逐利性被人诟病。一些医疗机构存在相当比例的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转院,加剧了患者的不满和抱怨。一边是整个社会对医护人员的要求过高,另一边却是大家对疾病的诊断率和治愈率知情太少。病人觉得花了钱就一定要把病看好,有的医生疲于奔命压力大缺乏对病人的同情,冷漠缺少情感交换,从而导致双方紧张对立。不少医生表示身心俱疲,如履薄冰。“由此也造成医疗纠纷多发,平均每年上升22.9%。医患关系恶化,暴力事件频发。医生心理负担过大,变得格外小心谨慎,有时更愿意保守治疗。
医生执业困境已经让中国年轻一代开始重新审视这一职业。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医不过二代“——中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任由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患者。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加速推进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对医疗的投入、拓宽医疗保障的覆盖面,解决中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相对匮乏的问题,才能实现医患和谐。
中国新闻周刊:奢侈品假货横行,经销商布局造假。
说是中国已经是尽人皆知的奢侈品消费大国。每一个黄金假期的到来,都意味着又一轮境外奢侈品的疯狂消费。畅销也带来奢侈品假货的泛滥,这些假货不仅有出自“山寨”工厂的,也有出自品牌的代工厂的。这里生产出来的高端A货甚至可以以假乱真,有时连品牌方的人也难以辨认。那么,市场上的假奢侈品来自哪里?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被售卖到消费者手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鉴定自己手中的是不是正品呢?
在广东部分地区,有不少加工制作奢侈品牌包箱、衣服、鞋等产品的代工厂,一些出售高仿品的老板通过各种关系,找这些代工厂批量生产假货。这些成品分成一般A货、高端A货。一般的A货只能进入普通小店,而用料上乘、手工优质的高端A货,连同从代工厂直接流出的有瑕疵的“正品”、外单品则有一批卖场专门统一采购,售往多地的奥特莱斯等卖场。
造假的山寨工厂在国外也很常见。即便是老牌奢侈品大国的意大利,打击“山寨”奢侈品的打击可谓不遗余力。但是造假还是层出不穷。不少更是品牌内部人员参与制造,产品原材料考究,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
于是,为了追求高利润,一些奢侈品经销商也加入了造假行列中,如果品牌监控不细,很多经销商精心布局和周密安排的造假售假流程一般很难发现。
那么网购尤其是海外代购能不能避免假货呢?你out了!海外购物小票此前曾被消费者认为是奢侈品代购避免假货的最佳凭证,但现在网上也有了海外代购假票据出售,只要你花10元到40元不等的价格,就可以买到仿冒中国香港、新加坡、法国专柜票据的高仿假小票,而且现在这些假小票业务还出现集团采购的现象。至于假小票的破绽,只有拿条形码到正品专柜一扫,才会真相大白。但是人家专柜一般不会提供这种服务,所以卖家才干放话让顾客去专柜验货,全无顾忌。
目前,由于淘宝等网站在奢侈品打假,不少“奢侈品”代购开始转战微信圈。就有网友报料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突然冒出好多人在叫卖各类“奢侈品”,全部是LV、GUCCI等国际一线品牌,其价格则仅为其国内官方报价的1-2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