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5 韦波读报
“扶人遭讹”假新闻恶化了民风。
说是最近一篇题为《北京街头外国小伙扶摔倒中年女子疑遭讹诈》的图片新闻,堪称一场涤荡起伏的全景剧,闹得全国沸沸扬扬。现实北京街头一个中年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坚称被对方撞伤,最终外国小伙不得不向该女子赔付了1800元。洋雷锋被讹,是可忍孰不可忍,顿时许多网站纷纷转载,中年女子也被家乡人骂了一整天。但是到了下午,事情峰回路转。经过双方当事人和目击者证实,外国小伙是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撞了中年女子,而且还用标准普通话大骂中年女子。
碎片化时代的思维模式,迎合受众需求的有选择假新闻,这样的不良影响远远超过大姐讹人的危害!令人担忧的是,源头新闻报道显然不客观、不专业,但是字里行间图文并茂却让人觉得记者就在现场目睹全过程。其中细节充满着明显的倾向性和暗示性,很显然,这很符合近段时间好人被讹诈的氛围挤掉,难怪一天就传遍全国。当“抢新闻”成为常态,当碎片化思维成为习惯,当片段替代了全局,微博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方式都出现了颠覆性变革,同样也让我们陷入片面思维先入为主的定式习惯。有图未必有真相,一旦相信,即使辟谣,负面烙印很难消除。
除了我们从业同行要提高素质严格要求自己有职业道德之外,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我们应该有所主见,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要先入为主,刻板成见,不能总被感觉牵着鼻子走,越是情绪化越需要我们冷静。实事求是,更多求证,不乱下结论、乱扣帽子、乱打棒子,看似好人好心,实则害人不浅。这才是成熟公民应有的理性态度,防范假新闻的次生伤害。真相探究需要时间,事实认定离不开理性。
我们呼唤社会公义与道德,但也要避免将事物泛道德化。夸夸其谈不代表有道德,善与恶都是辩证存在,不要因为恶的出现失去对善的信心,毕竟邪不压正、善终胜恶是永恒的真理,也是我们正能量的来源。
新京报: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公车改革不是比赛发钱!
说是中央出台公车使用管理新规定之后,公车怎么改革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去年6月,浙江温州推行公车改革,规定正处级干部每月可领交通补贴3100元,是当时全国补贴最高的。但是最近却有网友微博爆料:陕西西安经发集团的车补最高每个月5300元,相比之下,温州施行的车改补贴力度就“温柔”得多了。
还真是没有最高只有更高,这补贴比我们每个月全部收入都高出一大截!果然是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啊……问题是,公车改革就是变相发钱涨工资吗?在某些官员看来,公家的钱公职人员花,名正言顺、天经地义。
其实,社会对公车补贴的讨论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边既然中央下决心取缔一般公务用车,就要解决公务出行问题,总不能让公务员自掏腰包外出办公务吧。但另一边民众反对公车补贴,一是因为只有少数领导有补贴得好处,心理失衡,二是补贴到底该补多少,每月补5千多比最低工资5倍还高,大家接受不了。
人家涉事单位就说了,这个补贴标准是经过考察的,但是没有办法评判标准高了还是低了。这也是公车改革的尴尬,公车补贴缺乏国家规定,不同的地方想法和规定都不一样。车补标准要不要核定,谁来核定?显然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于是随便拍脑袋成了决策者的唯一标准。借车改之名行权力自肥之实也就不奇怪了。
不得不说,公车改革是大势所趋,但是任何改革必须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得住公众的诘问与发难,否则难免会走向主观愿望的反面。公车改革并不是取缔公车发补贴,而交通补贴更不是变相加薪。按权力来分配利益,本质上是权力自肥更是变相腐败。因此,公车改革需要时间和智慧,公车补贴更需要慎重考虑。
广州日报:“清白退休奖”自身能清白吗?
说是最近,广东韶关新丰县人民法院通报说,该院决定建立退休廉政激励制度。凡是这个法院的干部如果坚持“廉政”一直到退休,可一次性获得3000元的“激励金”。
市场经济时代,经济杠杆威力巨大。但是作为规则的守护这,按理说,清正廉洁不仅是党员干部更是法律公平正义捍卫者必须坚守的准则,可新丰县人民法院的这个退休廉政激励制度,是不是能真正鼓励法院干警坚持“廉政”到退休?还是作为普遍奖励,除了极个别“不清白”之人外,其它所有退休干部都有份?毕竟只要没有证据证明干警不清白,按照疑罪从无的逻辑,只能说个个都“清白”,都能领到清白奖!这时候的3千块还是奖励吗?我倒觉得是变相的福利。
而且这样的“清白”退休奖发放的依据到底在哪里?3千元的支出经费又从何而来?是政府财政还是法院专项资金?更或者是单位小金库?
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老百姓质疑最多的就是“清白”退休怎么鉴定,谁来鉴定?谁来保证?按法院的规定是"连续工作十年以上的在职公务员,按年龄正常退休前无违犯党纪、政纪受到通报批评或书面处分,经公示无异议即可获得“退休廉政激励金”。可是你退休的时候没有问题,并不代表真的没问题,既然要证明“清白”能不能任职的时候财产申报,离职的时候审计。相关的申报和公示不仅限于单位内部,还要公开面向广大公众。新丰法院能做到吗?严格管理,公开透明做不到,给自己发钱却没有规定也能创新工作,这样的“清白”退休奖又怎么能让公众信服?
风清气正,清正廉洁,克己奉公是要靠制度,但不是靠这种权力自肥的福利制度。
羊城晚报:高架桥下水泥锥被铲,各部门齐口否认!
说是最近,曾经引起社会广泛争议的广州机场高速某高架桥下几处设置多年的水泥尖锥,网友发现已经无声无息当中被铲平。这是谁干的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广州交委、建委、城管、区政府等都异口同声地说“不是我们拆的”“跟我们没关系”。
不是他们干的,难道是外星人干的?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要说以前这样的水泥尖堆被质疑驱赶流浪汉“不人性”无人认“主人”,谁都不愿管怕摊上事还可以理解。但现在水泥尖锥被铲平变成好事,居然还是没有人敢出来“领功”,这就值得琢磨了。难道这样的做法在某些部门眼里也还是一丢人的事?
当然,没有人愿意出面认领铲锥大功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去年这事引发当地一场不大不小的锥问风波,那时任凭媒体如何“炮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怎样发声,重大城建项目公共咨询委员会旗帜鲜明批评,但是广州哥实权部门依然相互“踢皮球”。甚至今年6月份市政府回应坚持认为这些水泥锥属于公共设施不能随意破坏,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到现在突然无声无息中被铲除,不外乎是谁也不愿意把“不人性”的骂名揽上身罢了。
事实上,水泥锥被悄无声息铲除已成事实,是某个政府部门做的也不是丢脸的事,我们再去纠结到底是哪个部门干的其实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铲掉“不人性”的“历史标记”本身就是闻过则改、树立公信的良政举动,是对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反思,应该值得赞许,也更是。但是这样的改正还是不敢大大方方承认,可见城市管理体制还有不顺畅的敌法。明知不对却隐身改正,说明有些职能部门没有直面社会的勇气。甚至极有可能是被迫的,对铲除水泥锥之后的管理责任不愿承担。
作为人来人往的城市,管理强调有法可依,但精细化管理同样不可或缺,水泥尖锥的风波警示的不仅近是市政设施必须有人性“温度”,更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厘清职责,各负其责。这才是三中全会所提出的现代化管理的精髓所在。
南方都市报:所长公车私用被偷拍,谁这么嫉恨?
说是最近,有网友发帖举报,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道路运输管理所所长公车私用,还图文并茂地列举了私用公车的时间和地点。随后所长回应说,那辆被举报的轿车确实是单位的,但是一口咬定“凡在没有公务的情况下,我一般是不开这辆车的”,同时所长还猜测发帖举报的人就是自己的下属。
我们看来一些,确实举报的内容和图片非常详尽,包括到超市、居民区和餐饮场所等处的实拍图片,都有具体时间地点人物时间,不是一般人随意拍到的。于是在引来20万多次的点击量的同时,也导致追问:究竟是谁那么有闲心偷拍这些东西呢?是不是真跟所长有私仇呢?
但是我觉得奇怪的是,我们纠结是谁偷拍所长的公车私用,真的那么重要吗?这事的焦点不是谁拍的,而是公车有没有私用!让公车私用的停下来才是我们围观的目的所在,至于偷拍者的动机目的大可忽略不计。更希望大家一起来共同参与监督公车使用,这比咱们客串狗仔队或者围观争论更有意义。
要让自己的行为有意义,关键在行动。
大河报:9岁女孩卖袜救母!
说是这几天来,河南南阳9岁女孩垚垚在街头卖袜子为白血病母亲挣医疗费的故事,不仅感动了整个城市,也让爱心链条不断延伸。“今晚谁去买袜子?”已成为当地论坛和微信朋友圈一句最温暖的问候语。短短一周时间,社会各界就为垚垚母亲捐助了近12万元。
心动不如行动,大家之所以纷纷慷慨解囊、献出爱心,相信我们不仅仅是被垚垚的孝心感动,为白血病患者的治疗之困感到同情,更为我国医疗救助体系囧境感到悲哀。对于这个低收入家庭而言,母亲患上白血病,无异于一场巨大的灾难,尽管全家竭尽全力变卖所有的经济来源,但凑齐庞大的医疗费用依然是遥不可及,如果没有好心人温暖的救助,垚垚和家人还在痛苦、绝望的煎熬中挣扎。
“买袜救母”让我们看到垚垚用自己柔弱的身躯,坚定的信念,践行了中华民族“百行孝为先”的传统美德和社会各界爱心捐助诠释着人间大爱,彰显着人性正能量的同时,也折射出医疗救助体系的困境。
健康保障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一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文明社会的标志,靠吸引媒体眼球的方式来解决特困患者的治病问题绝对不是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