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14读报 韦波读报
广州日报:手机支付风险谁买单,盗刷为电子钱包蒙上阴影。
说是最近,浙江一个热爱网购的女士在用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进行手机支付时,账户内十多万元的资金不知不觉被不法分子转走。由此导致便捷的电子钱包安全性再次被热议。手机支付来势汹汹,而为消费者设置的安全伞却一直没有完善。消费者怎样才能放心地使用手机支付手机支付一旦发生问题该怎么办呢?
要是问你电子钱包火热到什么程度?你可能并不知道,光今年“双十一”大抢购,用户用手机支付方式达到4518万笔,占当天总交易额的32%。也就是说有超过三成的市民已经脱离电脑的束缚,走在路上、坐在夜班车上,都能抢到“双十一”的打折品。
但是,便捷跟安全就像一块跷跷板,手机支付在方便大家的同时,风险也不得不让人警惕。今年的5月,具备支付功能的建设银行手机APP受到病毒的感染,移动支付的前景再次笼罩上安全阴影。据中国电子商务投诉与维权公共服务平台透露,手机支付中事关支付数据被篡改、遭遇异地盗刷的投诉线索不在少数,而且越来越多由于误扫二维码、木马入侵手机而发生的盗刷案例。
专家认为,手机支付盗刷案频频发生,与技术、用户意识等有很大关系。对于手机支付,大家的防范意识电脑终端支付要弱很多。关键是要培养良好的移动支付习惯。在技术方面,手机开放性的特质让手机极其容易被病毒入侵,而手机杀毒查毒技术落后让手机网络尚难筑起严密的保护墙。日新月异的科技让手机木马更具隐蔽性,不少披着二维码外衣的木马在消费者的好奇与不经意间威胁着“无形的钱包”。就拿大家常用的二维码来说,生产方式简单,缺乏规范监管。任何机构和组织均可随意制作和发布二维码,加上传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过滤措施,非常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成为传播非法信息、病毒木马的工具。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和不规范应用的下载、木马程序等,同样威胁着电子钱包。加上手机支付基本上只认手机不认人,很多支付步骤几乎不用验证码,一旦手机丢失,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于是专家呼吁,支付在手边,风险就在身边。只有解决市场准入标准的、企业兜底风险保障用户权益、政府政策支持监管、立法规范电子商务行为等等,才能让手机支付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安全问题是成败关键。如果不解决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手机支付的前景很难乐观。
中国新闻周刊:奢侈品在中国:越堕落越快乐?
说是曾经,中国人因为抢买奢侈品被嘲笑为“没品位的暴发户”。大量奢侈品牌因此涌入中国,疯狂掘金。钱多人傻是外国人眼里中国暴发户的印象。时至今日,中国的消费者也在忽悠中日渐成熟,但奢侈品牌却日益尴尬:LV等名牌陷大众化泥沼,山寨产品百出,逐渐被高净值人群抛弃。不由让人疑问,奢侈品在中国会干脆走上“大众化”路线吗?
近年,作为财富与身份标志的奢侈品,在中国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财富品质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13中国奢侈品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人将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是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
可以说,中国买家给予了奢侈品牌足够坚挺的支持,源源不断涌入的新客户更让市场逐渐拓宽。但是,奢侈品商家一边为业绩增长而兴奋的同时,另一边却在眉头不展的思索着自己的“中国危机”。
以前在外国人眼里,尽管中国买家出手阔气,但品味问题一直饱受争议,“像抢大白菜一样的买奢侈品的景象”成为一大笑柄。记得好几年前,在法国的一档电视节目上,甚至有法国奢侈品经销商声称,“中国人都是一下暴富起来,没有品味,没有文化。”
不过,这样的情况已然开始扭转。按照汇丰银行绘制的奢侈品金字塔图中来看,国人购买较多的品牌大多位于中层的“核心奢”位置,包括有LV、GUCCI、万宝龙等。而上方还有“核心高级奢”,比如Cartier珠宝和手表。其上,还有“超奢”、“极奢”和“最顶级奢侈”,其下有“日常奢”等等。
沿着塔基往上看,刚好就是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变迁史”:从最一开始购买LV、GUCCI等,到其后追捧Chanel、爱马仕、卡地亚这些更高级奢侈品,再到如今更高端、更个性化的品牌。“口味”的变化,让曾经备受追捧的大牌奢侈品,遭遇被抛弃的煎熬。不少品牌现已深陷大众化泥沼,比如LV被认为难回金字塔顶端,被誉为“珠宝商的皇帝,帝皇的珠宝商”的卡地亚,名头足够高端大气,但也被指将会沦为下一个LV。
奢侈品牌在中国疯狂掘金的同时,也让它们自己陷入到追逐利润的泥沼之中,自身的品牌价值却在无形中被消磨。
因此有专家警示,面对各种危机情况,奢侈品牌必须要为中国做出改变了。中国市场是个挑战,如果品牌不注重对于市场本身的研究,以及策略和战略上的整体规划,那么它会变成“坟墓”。鉴于中国市场的较快传导性,谁敢说,明天自己不会成为众人弃置的对象。
新华社视点:“毒豆芽”成行业潜规则,食用有可能中毒致癌。
说是冬天时豆芽菜的旺季。但新华社记者调查却发现,毒豆芽作坊违法添加剂问题触目惊心:其中包括容易导致儿童发育早熟、女性生理改变并有致癌可能的AB粉;容易导致黏膜损伤甚至出现高氯血症的漂白粉,长期食用可能造成多种癌变的保鲜粉等等。可谓应有尽有……
作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菜,近年来豆芽涉“毒”事件屡屡发生、重复上演,违禁使用添加剂甚至成为行业“潜规则”。 白亮水嫩、肥胖无根、秆美茎直……菜市场上很多豆芽因为“卖相好”受到一些消费者青睐,岂不知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却“厚味腊毒”。
这不,在天津某村公路旁的一个无证的豆芽加工作坊。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用黑布蒙住窗户。屋里污水横流,刺鼻的药水味扑面而来,数十个大水缸里装着满满的豆芽,大都没有根须,颜色极白,在房子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赫然摆放着无根水也就是(6-苄基腺嘌呤植物生长调节剂)、AB粉、防腐剂等非法添加物。作坊主毫不掩饰地说“添加了这些东西,豆芽光亮粗壮、茎秆笔直,卖相很好,反倒受欢迎。不加就不好卖。一天产量要四五百斤,没见谁吃出毛病来。”
毒豆芽的背后,是不法商人的唯利是图。有业内人士透露,正常情况1斤黄豆能发出7斤黄豆芽,绿豆能发10斤;但是添加激素等后,一斤黄豆就可以发到10斤豆芽,绿豆能发14-15斤,产量一下子提升40%,而且生产周期大大缩短、腐烂期延长不少,外观、口感都不错,到了市场上特别好卖,毛利高出正常豆芽50%以上。有钱赚,大家自然都这么干。
更让人担忧的是,“毒豆芽”的生产已经达到了上下游产业联动,添加剂生产者对使用方法都有详细说明。
作为极为大众化的蔬菜,豆芽近年来在我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多个地区频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山东、陕西、辽宁、新疆、浙江、上海等地,均查获多起“毒豆芽”案。
“毒豆芽”之所以频频出现,除了商贩本身利欲熏心外,跟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易相互推诿有直接关系。
豆芽属于食品和农产品之间的临界产品,工商认为自己只负责商品流通领域,豆芽生产应归质监管;质监部门认为豆芽属于初级农产品,应归农业部门管;农业部门认为豆芽不属于“地里长出的东西”,而豆芽是初级农产品的加工品,不在他们管辖范围。如此一来,一根小小的豆芽菜,看似都有关系,谁都能管,但谁都不愿管,“三不管”之下。毒豆芽日益嚣张。
南方都市报:官员曾称天津蓟县大火是小事。
被党校教授痛斥良心何在。说是中央党校教授蔡霞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200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突破束缚的几重努力,以及遭遇的阻碍和彷徨。在我们看来枯燥难解的理论表达,对党建学者来讲往往事关重大,用她的话来说,“理论是一个政党的灵魂”。
在中国,要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和长期积累,要想真正读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国内国外的智库、学者已经养成了习惯,在会议公报中捕捉微妙的措辞变化,不断地转换视野和维度,力图使自己对政治密码的解读看起来更加可信。
虽然我们仍然记得,真理大讨论、历史问题决议、小平南巡讲话曾是如何的直击人心。但在传播层面的背后,业内人士看到的是改革开放和理论革新力度的强弱和字里行间显示的变革之难。
蔡霞教授研究的是意识形态和民主政治,从二十多岁到现在执教将近40年时间。即便在公共场合,她的言说犀利、直接,经常刷新人们对“党校教授”的感性认知。
中央党校是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的最高学府,官员到中央党校进修,就意味着仕途看好。也因此,党校教师在学员论文答辩时一般都比较平和。但又一次,一个即将晋升副部级干部的学员对网络管理发表了一番宏论,拿当时的震惊全国的天津蓟县大火说事,说什么这么个小事情在网络上搞成好大的事情一样,搅和人心。我们需要加强管理。”蔡霞实在按捺不住,“人命关天的事情你们认为是小事,社会当然认为它是大事,我们对老百姓的生命有没有基本的感情?”学员不吭声,一旁的老师很紧张,赶忙拽着蔡霞。最后蔡霞给这个学员打了很低分。认为他对人民的感情极淡漠,这不是思想观点不同,是良心何在?”
2002年前后,蔡霞到某省宣讲“三个代表”。午饭时闲聊,当地招待所所在发牢骚“农民给他两亩地让他吃饱肚子就不错了,干部下乡,农民就把干部自行车砸了,农民就是刁民。这让蔡霞很担忧,现在一些干部对老百姓的感情变了,称呼改变反映了感情的改变,因此党校老师在原则问题上更要坚决不退让。
在蔡霞看来,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部门的焦虑,更直接和具体,那就是,对社会客观存在的思想多元怎么看?网络怎么管?她认为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打开思想解放的空间,打破长期以来的主义思维,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在中国的现实表现,放开眼界,大胆吸收借鉴去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