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4韦波读报
新华视点:谁来给流浪动物一个“温暖的家”?
说是根据资料显示,我国民间动物救助组织目前至少有10000家,初具规模的有2000家左右。但日渐增多的流浪动物让这些由爱心和慈善支撑的民间组织难以为继。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动物保护基本法,流浪动物救助、虐待动物、流浪救助组织的监管等方面,还存在法律上的空白,对流浪动物的救助多依靠一些热心人士和公益组织。在这个寒冷的日子里,流浪动物们如何过冬?谁来给它们一个“温暖的家”呢?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表报告指出,全球宠物过剩时代已经来临。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宠物被主人抛弃而成为流浪动物,一系列的社会、环境、伦理、道德问题随之产生,流浪猫狗被虐杀、被残害的事件屡见不鲜。
与此同时,流浪猫狗过度集中,会对社区和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压力,不少居民深感被“猫患”“狗患”困扰:惊吓夜行人、到处拉撒、给儿童带来意外伤害、传播各种疾病、发情期号叫严重扰民等等。
随之而来的是全国各地由热心爱心人士建立起来的流浪猫狗救助小站公益组织。据中国社科院统计,目前大陆民间动物救助组织目前至少有1万家,初具规模的有2000家左右。
南宁流浪猫狗救助小站成立于2009年,是一个完全由爱狗的义工们共同筹集经费、募集资金赞助成立的公益组织。他们通过微博、QQ等方式,得知哪里有流浪狗,经过确认,便去把狗带回医院治疗,等它们恢复之后,就送到小站,等待爱心人士来收养。迄今为止,他们已经救助了400多只流浪猫狗。
但日渐增多的流浪动物让这些由爱心和慈善支撑的民间组织难以为继。不光是受制于场地、经费等种种因素,民间组织机构由于缺乏动物检验检疫的专业人员,如果他们对一些本身带有病菌和疫病的动物保护、处理措施不得当,很可能会扩大疫情。
流浪动物已成为世界级的问题,他们多是走失或被遗弃的宠物,如不及时给予绝育、救助和领养,野外大量繁殖的流浪动物就会对人类产生影响,容易成为传播疾病的隐患。
但是,相对于政策法规以及制度等等硬件,眼下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显得更为重要。不少人觉得这些流浪猫狗救助站爱心过于泛滥,那么多的流浪汉、失学儿童你不去救,却花钱去救那些廉价的猫啊狗啊。其实保护动物包括流浪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己,遗憾的是,还有不少人远远没有看到这一点!
瞭望东方周刊:数十万北京上班族住河北 每天早上五点出门
说是高房价与买房限购,使几十万北京上班族选择河北燕郊作为“睡城”。为了能挤上公交车,上班不迟到,他们几乎每天早上五点就得出门,奔波在“朝五晚九”的上下班路上。而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也成了这些“跨省”上班族无法摆脱的苦恼,城市对于他们只是工作和睡觉的地方。什么时候这两个人生最重要的支点能合二为一,谁来决定城市的边界到底在哪里,我们的梦想如何才能实现呢?
去年底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从人、地、钱等6个方面给出了新型城镇化的任务。这次会议凝聚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对新型城镇化的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对未来十数年城镇化发展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刚超过50%,城市化的人口达7亿人,按照70%的城市化水平,按照现有的城市化模式,每年1%的城市化增速,中国至少还有近20年的发展空间。当前的中国正面临着长期经济增长乏力、进入增长瓶颈,恰当的城镇化方案正是跳出这一约束的利器。
什么是“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经济上呈现生产要素、产业活动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此前中国大陆多年的城市化更多的是城市化率中,也就是人口的农转非,离土不离乡虽然人在城市工作,但却不能在城市落户安家。只是土地的城镇化,而不是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最大的亮点是控大城市放开小城镇。但是会议所强调的建设用地数量管制、耕地红线;划定城市的开发边界,以及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等。初衷很好,具体能落实成什么样子却不容乐观。比如控制大城市规模一直都是城市化的政策,但现实总是屡屡突破了规划。10年前北京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说到2020年北京常住人口为1800万,但在2012年年末,都已经超过2000万。由此带来的是人口、交通、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匹配,城市难以和谐发展。
而要真的把人的城市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心,就必须正视“人”的主体性。城市化说到底是人的聚集形成的,城市应该是从一地一区中长出来的,而不是政府事先划一块地把人赶进来的。政府的作用就是为长出来的城市量体裁衣,提供公共服务,所以城镇化的重点应该是市场在先,政府在后。因此,所在城市的定位,不该由政府自己主观去看自己想做成什么样子自己定位,而应该让城市的主人——市民想要自己的城市成为什么样子,政府再去努力实现,具体工作。
城镇化,不是全民福利事业,而是一个既温暖又冷峻的发展改革过程。在这股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要做自己的选择。
南方都市报:2013中国环境为何持续恶化?
说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国的环境可谓是险象环出,危机四伏。总的说来,环境状态仍然急剧直下,恶化趋势不止。同时,中央政府出台“大气十条”治理雾霾、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用制度治理环境,显示了决心。但环境恶化如失控的列车,若不用更强有力的手段纠偏,环境灾难将层出不穷。目前来看,治理环境最核心的方法,如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官员问责,仍然没有强力启动。
2013年最大的环境悲剧,莫过于青岛黄岛输油管道爆炸,死伤100多人。官方调查说,第一个突出问题是输油管道与城市排水管网规划布置不合理。实际上就是项目环评与规划环评的问题。退一万步讲,即使这个输油管道的环境影响评价是过关的,但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依然还是缺失的,简单说,要么输油管道不应该通过居住区,或者说居民区不该建在输油管道附近。但是诸如此类被定调必须要通过的项目环评,作假过关、规划环评无从谈起,这样的大型项目,在中国比比皆是,不知道中国大地上还有多少定时炸弹!更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这些定时炸弹到底在哪里?会不会在你身边?因为一切的环境信息我们都无从知晓。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公众信息沟通渠道。导致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变成社会群体性事件。
毕竟,在眼下的社会管理中,公众不能假定企业为了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而甘愿放弃部分利益,也不能假定某些政府部门会为群众切身利益尽职尽责。没有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官员问责,环境保护的有效社会机制就难以落实。令人担忧的是,去年发布的环保法修正案最大的缺陷是把公益诉讼权利排他性地赋予半官方的中华环保联合会,在制度上很大程度地阻止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跟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不足相比,中国环境状态恶化更核心的原因,恐怕是官员问责之缺失,2013年严重的雾霾就是典型。去年全国性空气污染,如涉及人口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和污染物之有害程度,恐怕是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空气污染灾难,生命健康损失难以估算。问题是这场明显是人为的灾难,截止到目前,全国没有一个官员因为跟雾霾有关的渎职被问责。尽管环保部官员一直高调表示,中国不会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但事实上,去年遭遇的“十面霾伏”已经表明,我们不但走了“老路”,而且还越走越难回头,根子在哪里?环保部门的懒政是关键。
因此,对于正在“先污染后治理”老路上打转的中国而言,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改变考核方式、严格行政问责,才是打开环境治理痼疾的钥匙。
新民周刊:黑孩子调查——8岁黑户小孩说想当黑社会
说是最近,北京的单身妈妈刘菲把北京市公安局房山分局告上法庭,请求法院确认房山分局拒绝为自己的孩子办理户口登记的行为违法。但是,公安部门表示,是因为刘菲没有按照计生部门的要求交30多万罚款,所以按规定不能上户口。看着妈妈以泪洗面,刘菲8岁的儿子小杰说:“我觉得计生委和公安局的人真坏,我将来长大了想参加黑社会,报复他们。”
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实行户籍制度管理的国家之一,中国公民从出生开始,各项人身权利就跟户籍紧紧挂钩,在身份认证被普及到生活中每个细节的今天,户口更是密切关系着我们的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衣食住行几大方面。我们很难想象,在火车票汽车票就连租借公共自行车都需要实名制看身份证的今天,“黑户”们的生存是何等的举步维艰。没有户口,可能就没有一切。
像小杰这样的黑孩子不在少数,俗称黑户。作为一个不被社会承认其客观存在的群体,黑户孩子打出生起就不能享有跟别人一样的正常公民各项权利,上学就业工作都很困难,也导致黑户们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从计生国策实施至今,第一代黑户已经而立之年,上游养老压力,下要养家糊口,自己却被社会隔绝生存能力堪忧,重压之下的黑户们也日益成为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隐患。
去年南京饿死两名女童案轰动全国,社会异口同声谴责母亲的自私冷血,没有爱。但是,所有官方媒体似乎都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个背景,两名女童都是22岁的乐燕未婚生子,是黑户,而母亲乐燕本人也是非婚生子女。更难以想象的是“90后”的年轻母亲乐燕,不但是文盲,而且至今没有户籍没有身份证,12岁才开始上学,因为年龄大受歧视,直接跳到四年级,但上了一年还是辍学了。16岁之后乐燕就独立生活,长期在夜场、理发店等场所务工。
因此乐燕的辩护律师才在法庭上疾呼:“对这样一个21岁半的母亲,我们能要求她有什么样的母爱?她得到过母爱吗?我们能要求她有什么样的关爱?她得到过关爱吗?没有户籍,没有身份证,没有受到过教育,与其谴责和惩罚这样一位母亲,不如去健全和完善有所欠缺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
当黑户们在不被社会承认的环境中,渐渐长大并为人父母,“黑二代”的生活又会面临怎样的处境?8岁的黑户小杰口中突然说出的报复性话语,值得社会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