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1韦波读报
华西都市报:红豆杉能抗癌?被商家鼓吹为浑身是宝,令珍稀红豆杉更加雪上加霜。
传说用红豆杉泡水喝可以抗癌,红豆杉木制品可以保健养生,甚至可以治疗糖尿病……在商家们的口中,红豆杉被标榜为“抗癌神药”;在市场上,红豆杉被称为“植物黄金”,价格甚至比黄金还贵。但红豆杉诸多光环背后的真相却是:红豆杉本身并不抗癌,直接饮用还可能中毒。
国内早期研究紫杉醇、并指导生产相关抗癌药物的专家,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研究员黄建鸣介绍,1992年美国BMS公司从野生红豆杉树皮中提取出紫杉醇,并制成治疗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新药上市后,红豆杉抗癌风靡一时。当时,紫杉醇的价格达到了每公斤18万美元。现在即使用人工红豆杉提取,一公斤紫杉醇的价格还是高达100万人民币,30毫克紫杉醇针剂每支在医院售价700元左右,还供不应求。
随之而来的是红豆杉被炒作,价格飙升。有红豆杉制品商家宣传资料上就写着:红豆杉含有90多种人体所需的有效成分,能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和抗病毒能力;长期使用红豆杉保健杯,可以直接抑制肿瘤生长。甚至还有商家宣称,红豆杉全身上下都是宝,从枝叶到木头、到根系,都可以入药。于是但凡只要沾上红豆杉的名字,木制品的价格就会成倍往上涨,一个茶杯卖上千元,如果是名家做的仿古家具,卖到台湾等地,甚至高达数十万元。
问题是,茶具防癌、树皮入药、治糖尿病,红豆杉真有那么神奇?
专家表示,野生红豆杉因为跟霉菌对抗才产生了抗体,所以才能提取到紫杉醇。但紫杉醇对癌症有疗效,并不代表红豆杉对癌症就有疗效。再说,紫杉醇也不是“抗癌神药”,只是对一些癌症有效果,对症的大概只有30%。
红豆杉的树皮确实含有58种化合物,但对一些癌症有抑制作用的只有紫杉醇。可能大家不知道,紫杉醇不溶于水,不管怎么泡,都泡不出来。如果你真的把红豆杉树皮泡水喝,还会把一些有毒成分溶解在水中,导致饮用者中毒。其他什么把红豆杉的枝叶用来泡脚、洗浴或者放在枕头里,也不会有任何效果。制成茶具家具更起不了防癌作用。
遗憾的是,在追逐红豆杉利益过程中,珍惜植物遭遇灭顶之灾。盗伐红豆杉属于违法行为。但由于取证难执法难,往往森林公安只能抓到上家。而且即便抓到,你也不好处罚。因为目前《刑法》只对盗伐、出售、收购红豆杉等珍稀植物有明确规定。但对于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等行为,则没有明确的司法解释,处罚起来也比较棘手。红豆杉之殇还在蔓延。
中国青年报:云南绥江拆掉机关围墙,当地数千移民曾集体上访。
说是早在2011年3月25日,因为对安置补偿标准不满等问题,云南绥江县发生了群体性事件,当地数千移民集体上访阻断交通。事件导致绥江县城主干道全部阻断,与外界交通通道全部中断长达5天4夜。
当时事件的背景的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向家坝水电站下闸蓄水,当地库区移民搬迁任务必须在2012年6月30日之前全部完成。而要在10个月内基本创造搬迁条件,当地所有干部从上到下都压力巨大。果不其然,最后酿出大问题。事件平复之后,被敲响警钟的绥江县委、县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如何拆掉干群间的“心墙”。
绥江县决定首先从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开始拆“心墙”。全县3000多名干部职工与1.6万多户移民群众结成了对子,移民户有疑问时随时可以找到挂钩帮扶的干部。2011年中秋节,绥江县各级干部就走访慰问了1.2万多户移民。
由于移民搬迁安置涉及千家万户,新老问题交织,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规模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因此,绥江县委、县政府把移民工作确定为“亲情化移民”,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政府回应诉求是第一责任,不让一个地方出现强拆。
针对移民政策不配套的实际,绥江县决定改变单一的行政决策模式,采取“未听取群众意见的事项不决策、未经群众讨论的事项不决策、群众不同意的事项不决策”的工作方法,公开信息,消除群众误解。
县里通过群众推选的方式选出300余名移民代表、64名社会监督员,参与到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政策研究、房屋分配,甚至洁具、灯具、门窗采购等全过程中。35项移民安置配套政策的出台,召开了各类讨论会4000多场次。前后经过了110次和80多次的修改,才确保了全县1.6万多套安置房和2100多间门面房的成功分配。
尤其涉及移民最关心的安置房分配。绥江决定电脑摇号,由县纪检监察机关、检察院、公证处的工作人员和由群众推荐、移民自荐征集的68名移民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现场监督。摇号分房结果公示之后,移民去查县领导、乡镇村干部的分配结果,一看很多干部都没有自己分配的好,心才彻底放下。
“3·25”事件对绥江干部触动很大,全县的党政机关全部拆除围墙,群众随时随地进入直接找书记、县长反映问题。对比前后的干群关系,县委书记很有感触:“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政策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干群关系的晴雨表,要尽最大努力打消群众疑虑、维护群众利益,这是绥江移民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经验。”
21世纪经济报道:住房信息全国联网进展不顺,以人查房或仍为禁区。
说是 2014年个人住房信息联网工作被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设计,国务院要求国土部在今年6月底前出台《不动产登记条例》。为此,国土部目前正着手起草制定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法律法规草案和相关规章草稿,并编制相应技术标准。值得一提的是,不动产登记条例制度设计中,将增设查询服务,但将限制在此前的法律法规范围内,备受争议的“以人查房”或仍为“禁区”,被严格限制。
其实早在这之前,全国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工作启动已经4年,但进展并不顺利。住建部2011年曾下文要求第二年6月底完成60个城市的联网工作,但是无法落实,于是2012年又再次下文要求,2013年6月底前将完成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但去年大限已过,500个城市的住房信息联网并未完成。
对于联网进度的延期存在多方原因。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认为,利益集团的阻力也是一大原因。因为一直以来,住房信息联网被社会公众认为是“对特定人群的房产信息进行查询以推进反腐败工作”,而目前住房信息联网实现以人查房确实不存在技术问题。然而当前公务员的财产申报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此外,非公务员、私人的财产公布可能产生个人隐私泄漏问题,很难推进。
住建部部长曾经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坦承,住房信息联网比预想中要难得多。2014年进一步扩大联网城市范围,探索建立各省、城市与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动的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及运行机制。不动产登记的牵头部门——国土部已经开始着手起草制定不动产统一登记的法律法规草案和相关规章草稿,并编制相应技术标准。
在对外提供查询服务之时,国土部人士介绍,也要确保不动产所有人的各项权利不受侵害,对“以人查房”进行规范。也就是说,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立后提供的查询服务,以特定人为查询条件查询其名下所有房产的“以人查房”,在个人查询领域,有可能依然还是“禁区”。
这样的结果显然不能被社会舆论所接受。一直以来,“以人查房”都是个人住房信息联网推进的一大障碍,从2012年四季度开始,郑州“房妹”、陕西“房姐”、广东“房叔”等丑闻相继被网民爆出,此后多地均对“以人查房”进行了严格限制,以至于对以房查腐热衷不已的群众质疑这一限制在官员财产迟迟无法公示的当下有包庇腐败之嫌。由此争议不断。
新华视点:房价调控年度目标落空,问责制能否真正“兑现”引起关注。
说是2013年全国房价涨声一片,这与年初各地制定的房价控制目标相差甚远。“北上广深同比涨幅高达20%,26个主要城市涨幅超10%,69个城市房价上涨……”中央提出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问责制能否真正兑现,公众颇为关注。
2013年,中国楼市迎来了2009年之后的又一次“爆发”。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一线城市新建住宅价格已连续3个月同比涨幅在20%以上;厦门、南京、西安、武汉等26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同比涨幅达到或超过10%。
去年初国务院出台“国五条”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除拉萨外)要制定并公布年度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建立健全稳定房价工作的考核问责制度。多地城市随后提出,当地新建商品住房价格涨幅不高于本年度城市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幅度。
然而,过去的2013年,全国许多城市房价都出现明显上涨,完成房价调控目标基本无望。迫于房价调控目标的压力,去年第四季度以来,多个城市集体发力进行调控升级。“京七条”、“沪七条”、“深八条”、“穗六条”等政策相继出台,内容无外乎严格限制新房价格审批、提高外地居民限购年限、提高或研究提高二套房首付款比例等抑制供需两端的调控方式。
但是业内专家认为,综合数据来看,四个一线城市完成房价调控目标几乎不可能;房价涨幅超过10%的城市完成目标希望渺茫;还有23个涨幅在8%-10%之间的城市完成年度调控任务的难度同样非常大。
事实上,严控房价一直是各地贯穿全年的工作,不少城市使出“浑身解数”,创新调控“招式”。抑制供需两端,统计数据被“压低”,短期内降了温,但也没有实质性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调控难以触及地方政府的根本利益——土地财政,也就难以控制住房价。在楼市火爆的时候,地方政府更愿意多卖地,而缺乏真正控制房价的动力。目前看来,房价控制目标集体不达标将成必然。
房价调控目标难以实现,严厉问责不能落空。如果问责制沦为空话,必将削弱调控政策的影响力。购房者不仅对“屡调屡涨”的房地产调控措施失去信心,甚至也会质疑楼市长效调控机制。但是面对房地产的支柱行业地位,问责制落实的难度可想而知。“如何问责,谁来问责,对谁问责”等都会遭遇“软执行”。而房价调控目标是政府对百姓的“承诺”,没有完成目标而“爽约”,并蒙混过关只会丧失更多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