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4韦波读报
新华社:换汤不换药,领导超标办公室“打隔断”继续用。
说是从去年7月起,中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各级官员严格按国家规定标准使用办公用房。到了年底,各地交出“限建楼堂馆所”、“清退超标办公楼”的成绩单。不过,一些地区“整改行动”,却变成了一项糊弄上级检查的“隔断工程”,领导超标的办公室打上了隔断,或者做“接待室”,或者干脆成了“储藏室”,仍属领导专用。有专家指出,要警惕有地方走“形式主义”。本质上换汤不换药。
打隔断显然是一种基于传统“应付”思维之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先应急再说,躲过风头在继续。却忽略了中央有关政策的深意,即约束权力,杜绝奢靡,将公共财政资金用在公共事务上。
这样的清理、腾退,看上去倒是符合国家标准,实则玩的还是瞒上欺下的“障眼法”。不仅没有从根子上解决奢靡问题,事实上也容易造成新的浪费。指望以打隔断来隔断豪华办公之风,注定是一种奢望。
党政机关带头转变作风,狠刹这些脱离群众、脱离国情、超越发展阶段的坏风气,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奢侈浪费,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
无论是兴建超标豪华办公楼,还是处理上轻描淡写以及在办公楼方面屡禁不止的奢华攀比之风,归根到底都与政府或部门主要领导追求奢华享受的心理密切相关,主要领导办公室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下属或其他相关部门一把手自然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处理起来也会“动真格”,因此治理办公面积豪华超标自然也必须从领导干部做起。
“打铁还需自身硬”,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做出了表率,治理办公室超标问题也就能顺利推动。当然也会有人跳出来说,处级领导12平米太小了,规定太苛求了。但是,“只要心宽不要屋宽”,办公室就是纯粹办公的地方,面积大小既不跟办公效率成正比,也不跟工作作风划等号。但是办公室越超标越舒适,就越容易滋生懒惰和脱离群众的心态,跟群众的反感成正比。
事实上,中央之所以要求各级领导放弃已经建成的高规格办公室,执行通知要求的低标准,貌似很浪费、很可惜,但实际这是以一种“壮士断腕”的决心,以遏制今后更多更大的浪费出现。
南方都市报:东莞小姐两千艾滋?官方辟谣的新意。
说是最近,所谓东莞市KTV小姐中有2704位患有艾滋病,其中厚街镇就有1600位的传闻在网上疯传。最近,东莞市卫生局在官方网站发布声明说,“经查,这些信息纯属谣言,类似网络谣言也曾在大连、北京和福州等多个城市出现”。
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关键在于利用人们的信息空白和想象空间,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让人将信将疑。又查无对症。而这次东莞的辟谣比较成功,除了事实不存在的根源外,还有符合传播要求的辟谣要素。“有破有立”。所谓“有破”,就是否定谣言的真实性。东莞市卫生局辟谣指出,“这些信息纯属谣传,类似网络谣言也曾在大连、北京和福州等多个城市出现。”
所谓“有立”就是把准确的情况公之于众,东莞市卫生局在声明中公开相关数据显示:东莞市自1991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去年底,全市历年累计发现的、现住址在东莞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共多少多少,其中女性不过才4百多例。
谣言要破很容易,但要立很难。没有立,也就没有正确真实的事实,难以对比印证谣言的假大空。很多时候某些地方之所以越辟越谣,是因为有关部门虽然一口咬定是谣言,尽力否定。但什么是真相呢?却又遮遮掩掩,避而不谈。没有真相的映衬,谣言从何定性?这种“只破不立”的辟谣显然很难让公众信服。弄不好还适得其反。谣言传得更广。
比如。前几年,卫生部医政司医疗处处长向公众辟谣说,“每年8万人死于滥用抗生素”说法无据。但是,8万人靠不住,实际上是多少人?辟谣的卫生部官员却说不出来。同样,传言中国有10万盗墓贼,公安部官员也辟谣说,“我们认为10万人这一数据不可靠,没有任何依据”。问题是,10万不可靠,可靠的数字是多少,公安部也说不出。辟谣假数字,却又拿不出真数字,叫人如何相信你的辟谣有依据?可能只是需要“辟谣”而已吧。至于到底是不是谣言,又丢回给群众自己判断。
政府辟谣就应该有破有立,用真情况去否定假情况。如果不公布真实的数字,只是一口咬定传言不真实,怎么可能打消公众的质疑?这应该作为政府危机公关的一项常识,让每一个政府官员都按传播规律办事。这也是现代管理制度的内在要求之一啊。
新京报:最高法民政部等拟出台机制“剥夺父母监护权”。
说是最近,新闻联播报道了民政部等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完善未成年人监护干预制度。而中国现行法律中,虽然也有关于剥夺父母监护权的相关条款,但怎么执行并没有具体规定。导致规定无法操作。最高法也表示,希望通过行政与司法相衔接,实现对监护人监护权的转移。
之所以要剥夺哪些没有能够被监护人做好必要监护责任的监护人的监护权,是因为过去的几年有过太多的教训。像贵州毕节5名流浪男童躲垃圾箱避寒被闷死;我们读报说过的南京2名女童在家中饿死;父母亲长期虐待亲生子女,开水烫头鱼线缝嘴等等……案例多得让人都看不下去,多看一眼,就会多一分绞痛。虽然老话说虎毒不食子,但是作为最难琢磨的人类,这样的极端个案我们依然难以绝对根除。孩子事所有人的孩子,不是某个人泄愤的工具盒对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实际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但是法律要落到现实远远不是写在纸上就能做到的,每每遇到没管好自己子女的父母,周围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难以长期保护。因为父母对孩子天然监护权一般只要父母不放弃,通常就没人能够剥夺。而社会救助要介入收养行使监护权也没有依据。最终绕了一圈又回到父母手中,更加变本加厉对待未成年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未成年人监护制度跟社会救助制度“瓶颈”脱节。才导致未成年被监护人伤害的事情偶有发生。
而最高法所说的要建立对监护人监护权转移制度,通俗地说就是要“剥夺孩子父母监护权”,这样的举措,无疑是希望,是进步。我们也要向发达国家那样划定法律底线,如果父母的行为突破底线,公权力就会马上介入,强行剥夺他们的监护权,把孩子交给领养家庭或其他福利机构。让最无助者也能够享受到足以保障健康成长的社会福利,这是文明社会的基本体现。
但是,对于几千年来父母对孩子绝对控制权的传统思维,真要实现剥夺孩子父母监护权我们还有很多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就中国而言,孩子首先是家庭,然后是家族,接下来是村社,最后才是社会的。在政府兜底的前提下,亲缘关系是新监护人的首选。其次对于收养家庭,也要有配套机制确保关爱呵护真正落实。最后社会救济要跟得上,没有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其他都无从谈起。
毕竟,剥夺孩子父母的监护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成长环境才是社会的终极目标。剥夺监护权容易,剥夺之后怎么办才是难点。必须有成熟配套制度设置,我们才能避免以保护的名义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
重庆商报:“妈妈QQ表情”背后的现实窘境。
说是最近,网上一张展示母亲与儿对话回家的9个QQ表情图,引发了网友们的疯转和狂赞!不少网友看得眼眶湿润。“在我没回家时,我妈是‘亲亲’;快要回家时,我妈是‘嘻嘻’;在我到家那天,我妈是‘哈哈’……”春节临近,在远方的孩子能回家过年团聚,成为了千万母亲的心愿。
正所谓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的9个QQ表情无疑是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出节假日母亲期盼跟孩子团聚的心情。让我等还带着乡愁与别情回荡在所有离家之人的心房不住颤抖。
世界再大,总要回家。我们回家的念想,绝不止是一粥一饭吃吃喝喝,而是跟父母相依的温馨,尽管我们的社会似乎在问“亲情稀薄”感到焦虑,甚至要立法保证子女跟父母联系,但毫无疑问,东方情感下。家永远是一个人的根。如果回家更加简单,我们也不必面对“妈妈的QQ表情”而泪崩。在亲情温情催人泪下的背后,实际上是游子们在现实与情感渴望之间难以负担的金钱、时间成本。现实总是很残酷,感动总是容易,心愿却总难以达成。
跟着里类似的还有网上各种各样的“春运表情”:火车、汽车售票窗口拥挤而疲惫的人群;买到票的欣喜若狂、没买到票的忧伤失落;小的风尘仆仆、老的不堪重负……一张张脸庞上的渴望与焦虑、期待与无奈,构成的是一幅回家途中百味杂陈的“中国式表情”。表情的绽放,只是一瞬间,但回家之前的准备和回家过程的艰辛,却是始终让人难释重负的。
阿娘开柴扉,儿带春风还。简单的9个QQ表情,联系着妈妈与儿女的情感寄望,其中横亘的却是除了千山万水的地理距离,还有多年来难以破解的春运困境。积累了一年的思念情绪,可以浓缩成几个QQ表情,但乡愁与回家的艰辛,似乎一直在路上,难以简单、轻松。希望我们回家的路途能够顺畅些,希望回家的困难能够减小些,希望收获的团聚喜悦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