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4韦波读报
人民日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发布。说是最近,人民日报公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24个字浓缩了党的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
在中国特殊发展时期的当下,国家与经济、国家月社会、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也面临重新调整,执政转型试探也纷纷出台。当经济模式发生改变,全能型政府逐渐淡出,怎么构建一个国家与社会公民和谐关系,充分尊重社会公民选择,保证社会公民发展的空间与自由架构,成为最重要的制度建设根基。
有人说这是一个“拜金盛行,道德虚无”的时代,这种概括固然是因为悲观情绪过浓所致,但也不可否认“虚无”之风以一定的强度席卷着社会,“有钱便是老大”、“笑贫不笑娼”把我们推入精神的沟壑,同时冷漠与自我进一步加剧个体原子化状态,以至于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社会事件发生的时候,每个个体都认为“置身事外”才是最佳选择,慢慢都把自己包裹成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精神孤岛”。中国梦何处寄托,个人梦哪里实现,价值的堤坝如何才能抵挡市场经济负面的洪流!
一切就在这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果我们抛弃一贯的思维,就事论事,这24各字最大的价值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各自内容,并平行存在。首先是对国家和政府的价值要求,必须要自身正,才能有两好而强大的政治权威,继而自然形成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最后才能感召社会公民朝向着规范、良善的方向前进,从而培养公民自发的爱国、诚信等优秀品质。维护国家的强大和稳定。眼下中国人最别扭的地方就在于一方面我们的济成果成功而巨大,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公众却总感觉精神、文明不够,道德不彰,社会沉沦,让人忧虑与困惑:我们的信仰去了哪里?我们的道德将走向何方?归咎别人很容易,归咎于制度习惯更省心,但是光会归咎不解决问题。
因此,这24个字的价值观即是从前的总结,更是未来的建设,它成为我们衡量国家管理,社会发展,个人进步与否的标准,判断是非对错的依据,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中国不断改革、发展的精神支点。
新京报:河南多地建“非正常上访训诫中心”被指为“新型劳教所”。说是最近河南南阳市民发微博爆料说,自己年近70岁的老母亲到外地上访之后,被当地政府工作人员“拘禁”在所谓“南阳卧龙区非正常上访训诫教育中心”。不少网友质疑这是不是改头换面的“新型劳教所”。对此,驻马店市政府网站理直气壮回应,建训诫中心是处置非正常上访新路子。据了解,河南不仅驻马店有这样的所谓训诫教育中心,南阳、邓州、新乡等很多地方都有,主要职能是对非正常上访人员“进行24小时不间断训诫、警告和劝导教育”。直到访民签署保证书保证不再上访为止!否则无限期训诫!
什么叫24小事不间断训诫?不外乎把你关24小时。而一个接一个的24小时就是事实上的变相剥夺人身自由。无限期训诫岂不成了无期徒刑?而未经法院审判和法律授权不得限制人身自由是合格法治社会的基石之一。更是劳教制度最大的硬伤乃至失去存在的合法性最后被废止的根本原因!
对法律界来说,劳教制度被废除之后普遍都存在一种担忧,就是在行政惰性的惯性之下会不会出现劳教的替代品!果不其然,河南所谓创新社会管理新路子的非正常上访训诫教育中心就是劳教幽灵借尸还魂。而且在劳教被废除之后,这样的训诫教育中心猛然进入蓬勃发展增多的历史最好阶段,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地给地,支出财政实报实销!所谓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和省信访局、省公安厅、省司法厅要求不可谓不彻底,执行不可谓不余余力。
但是,这样的训诫教育中心存在的法律依据是什么?训诫的授权在哪里?谁给了他们24小时不间断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权力?
中国是法治社会,对自由采取的强制措施和处罚事项只能由法律来制定。而河南却是几个政府部门联合发文,借用并曲解“训诫”制度就完成了连国务院都没有权利出台的“自由罚”。而对于对这样的公然违法,河南省人大法制部门难道就视而不见吗?
劳教制度虽然被废除,但一些地方政府截访压力却仍然存在。违法的“非正常上访训诫教育中心”的出现正好满足某些地方地方政府违法打击上访群众保乌纱帽的需求。一方面我们艰难法治改革,另一方面却对法治社会第一责任人的某些地方行政机关公然违法置若罔闻。法治的道路曲折而艰难,不要让地方的某些行为稀释了中央改革的决心和诚意,更不要让地方某些举动削弱人们的法治的信心和信仰。
新京报:男子为给红包,钻人胯下。说是最近一天上午,在北京天坛附近,一位年轻男子头戴马面,自称要学习古人韩信的“胯下之辱”。“您能让我从您胯下钻过去么?我给您红包。”虽然又能拿钱又能享受畸形的人上之人的感觉,但是还是很少有人支持这名男子的做法。
据这位毕业于北京师大的男子说,他之所以给人红包求钻胯下,目的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忍辱负重能力,找出自己毕业以后老是找不到称心如意工作的原因。但怎么看怎么像脑子有病,而且还病得不轻。因为无论是从智商,还是人生阅历上看,这些都不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荒唐想法和可笑举动。所谓效仿韩信,不仅作践自己更是作践别人,东施效颦。人家韩信是被迫的,你是花钱自虐的,这样的人生经历内因外因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得出相同的所谓“锻炼”结果呢?况且,人的忍辱负重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锻炼出来的,需要长期累积和不断叠加。而且还有更好更文明的方法。不过,兄弟,你这番举动,我们确实找到你为什么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原因了。
找到根源,解开症结有时候并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人民日报:厂商偷埋污染废料,环保部门通报依然不改。说是最近,有群众举报,江苏连云港某生产染料中间体的企业,竟然把生产环节产生的废弃物直接埋入地下。更让人费解的是,在被环保部门通报后,这些固废仍未被有效处置,一拖就是两年之久。
涉及100吨固体废弃物,就这么堂而皇之地非法处置还对环保部门的要求置之不理。到底是谁给了这些违法企业这么大的胆子?
大背景不外乎,各地在招商引资任务压力下,对一些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企业。简化甚至没有进行环境评审,没有严格执行国家对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处理的规定,曲解“简政放权”的涵义。而且问题曝光后,对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办法不多,缺乏关、停的勇气和铁腕手段,没有动摇违法企业的利益,难以形成威慑,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形成包庇纵容的现实。所以说,环境治理效果如何,关键在地方政府的责任心和决心。
重庆晚报:警车开道护送小女孩诠释生命大爱。说是对于一个年仅4岁,全身表面近一半被烧伤的女孩来说,每一分钟都是极其宝贵的。最近一天下午,从江北机场到沙坪坝西南医院,重庆交巡警的警灯一路闪烁,为贵州籍重度烧伤女孩田语多争取了40多分钟的救治时间。
小田语是不幸的,因为一场大火,被重度烧伤,全身烧伤面积近3/4,虽经医院紧急抢救已基本脱离生命危险,但仍需转院到重庆进一步治疗,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痛苦与折磨。同时,小田语又是幸运的,是不幸中的万幸。在去往重庆的飞机上,昏迷的小田语得到了众多好心人的捐款帮助。小田语的父母因为担心进城后不熟悉路况,或遇上堵车,延误送诊时间,委托航空公司向重庆交巡警求助。随后重庆交警沿途做好警车护送准备。开道民警从机场一路护送小田语,一路畅通生命通道。平时至少需要70分钟的路程只用了30分钟,为小田语多赢得了40多分钟的抢救时间。
40分钟要放在平时,也许无关紧要,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对于抢救生命来说,却是在与死神赛跑,关乎一个生命的存亡,关乎一个家庭的幸福。
生命有大爱,人间有真情。重庆交巡警谱写了一曲生命大爱之歌,诠释了人间最美的真情。这既是以人为本,特事特办的作风,更是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体现,诠释了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表达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其实,像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身边也有不少。前段时间横县产妇急送南宁急救,一路同样交警护送,安全抵达。对首府的交警来说,这已经是他们习以为常的工作之一。让我们在赞美致敬交警的同时,也不要忘了每一个自己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比如,我们看到急救车呼啸而过有没有及时让道?我们看到双闪灯的汽车疾驰有没有报以宽容?当我们看到别人急需帮忙的时候有没有忍耐配合?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不仅仅是交警的责任,更是一座有爱的城市所有的人应有的本能举动!
珠江晚报:让外来工融入社区考验城市智慧。说是为了带孙子不得不从村里来到城市珠海的韦美文不仅把孙子带好,而且还在城里社区社区带出一个100多人的舞蹈队。不仅活跃社区文化,带动外来人员融入社区,让和谐社区建设充满了活力。还带动衍生除了卫生服务队、义工服务队等出现。去年,韦美文被珠海香洲区评为“身边好人”。
城里是不是外来务工人员家?怎么让外来人员融入城市,心有归属。一直是考验钢筋混凝土城市凝聚力软实力的大问题。在城市的一些小区,本地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之所以很少交往,甚至互不认识,乃至老死不相往来。首先是户籍栅栏从根本上隔离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认同感,削弱相互之间的包容度,割裂文化认同,心灵漂泊失落。加上部分城市管理者和主流人群的某种歧视让他们更深化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难堪和尴尬。,
要让城市成为所有人的家,必须要出现更多想韦美文这样的有心人和中间人,通过舞蹈等文化媒介,加强老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沟通,促进和睦相处,借助文化融洽关系。因为外来务工者之所以没有属地意识,根源在在于没有文化归属感和家园意识。自然对城市就没有了归附感。只有通过提升城市外来人口的家园意识才能最切实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亲和感,展示文明缔造的力量。城市善待外来人口,不仅是要让外来人口能够乐业,更要安居乐业。而对于精神生活的满足,才是外来工能够留得住和爱上城市的精神要素。
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更要主动发挥小区的文焕责任,从小区开始融合,从城市最基础的但愿做起,文化的提升才能带动人个体素质的提高。新时期的外来务工人员,决不只是挣钱机器,更不是只能进录像厅消费低级文化的人,他们是有文化素养有梦想有追求,敢于奋斗又吃苦耐劳的城市发展动力。他们的积极活跃程度,决定城市的新鲜和活力!
城市,不仅是市民的城市,也是外来者的城市,提升城市文化涵养和品位不仅需要“土著”居民的努力,更需要主动和外来务工者的携手,让城市公共文化的阳光也普照到外来务工者的身上,让外来务工者也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幸福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