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0韦波读报
人民日报:人均税负万元属于偏低。
说是自打,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3/2014》透露我国已经迈入“人均万元税负阶段”一石激起千层浪之后,社会广泛关注热烈探讨,更有网友惊呼:“一口饭就有半口以上缴了税。”随后人民日报解读指出,专家认为我国宏观税负水平仍处于合理区间。我国人均税负只相当于主要发达国家1/10左右,排名世界100名之外,结论是,我国人均万元税负不是“太重”,而是“太少”。
国家统计局公布去年人均收入城镇居民是2万9千多元,农村居民是8千8百多,人均税负超过一万元,是高是低,估计人民日报的报道跟不少民众的切身感受不一样,我们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
税收是把双刃剑,高税收直接增强政府财力,进而增强政府发展经济、造福民生的综合实力。同时也增加了经济主体和居民的经济负担,增加企业生存成本,居民生存压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征税是藏富于国,免税是藏富于民,必须要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才能取得税收利国利民的最佳成效。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经济主体综合财力还比较薄弱,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还比较低的大背景下,眼睛只盯住发达国家标准,超过一般发展中国家负担水平,甚至还提前赶超发达国家水平,既超过现实中国的社会经济承受能力,更有财政不够人民凑的嫌疑。尤其在政府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按道理应该适当下调税负,让企业手有余钱能更快发展空间,让居民手有余钱生活能更加从容。
因此,公众之所以抱怨税负高,一是税负总体确实偏高;二是高税收之下我们却缺乏配套的高福利等配套政策。政府财政一手是收钱,一手是花钱,不能只忙着算自己收了多少税,却没算算自己用回到老百姓身上多少钱。就拿人民日报罗列的那些国家来说,税收比例比我们高的丹麦、奥地利等欧洲国家,是有名的高税收、高福利。比我们低的日本、美国,社会福利同样也是高度发达。所以,税收的钱收是多了还是少了,关键在于这些钱用之于民的效率和服务质量能给我们多少幸福感;在这方面,我们的政府还有着大量工作可以做、应该做,比如更高水准的社会保障、就医、入学、就业、给企业返税、补贴帮助发展等等。
我们知道纳税是公民的义务,同样也是权利。而眼下,显然公共服务的质量是税收问题的主要矛盾。因此,税负是高是低不能只算政府自己的那“半本账”,而不算老百姓的感受账啊。
新京报: 黑龙江又爆杀医事件,高三学生棒杀医院主任。
说是最近,黑龙江齐齐哈尔发生了一起医生遇袭案件。当地北钢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在坐诊时,被一名男子手持铁管,连续击打头部,最后抢救无效死亡。初步调查显示,杀医者是一个不到19岁的高三学生,因为春节前到北钢医院治疗鼻部疾病,对科室主任的治疗结果不满意,因此产生报复心理。
一名未满19岁的高中生,竟然将医生残忍杀死,这是怎样的仇恨才能让他下此毒手呢?为什么受害的又是耳鼻喉科的医生呢?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被殴打受伤的医务人员已超过1万人?是什么原因让最近的医患矛盾变得非常激烈,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呢?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患者杀医往往被所谓的“自身的不幸”驱使,他们往往是对医疗效果非常失望的情况下才铤而走险,行凶报复。不难想象,久病不愈,看到不方向,成天病痛折磨,基本上人已经到了临界点。这时候有一丁点的不顺心,都极有可能引爆导火索,激化患者情绪。这样的导火索可能是医生的一句冷言冷语,也可能是某次排队挂号的辛苦和不耐烦,也可能完全跟医生医院没有一丁点关系,只是被患者生活中的不顺给连累了。
因此,要减少医患冲突演变成悲剧,一方面必须要普及“治不好不一定是医生的错”的常识。医生不是万能,无效医疗跟高误诊在全世界都广泛存在。医学不是万能,医生不是万能的认知,有助于减少“患者的不幸是医生的错”错位思维。当然,这其中医院医生的责任更大,以药养医的最大后遗症之一就是患者从相信医生到怀疑医生。信任的流失导致正确的认知不被接受。之所以屡屡是耳鼻喉科医生遭遇不幸,跟医院没有说清手术后果,一些患者对耳鼻喉治疗后副反应承受能力低,并发症也就是干鼻证的困扰,导致患者终身不适,不良情绪堆积。导致心里变异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是要想办法缓解患者的“不幸感”。研究发现,医生的良好态度,可以温暖患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医生自信对病人有感情,仁慈关爱,直率尊重,全力以赴。这样的医生谁会迁怒与他呢?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良好的医疗制度体系。医患冲突背后的根本问题其实是看病难、看病贵,让医生成了医疗体制顽疾的替罪羊。导致本来应该是一个战壕里对抗疾病的双方,成了拔刀相向的路人。
楚天都市报:一辈子都跟着你的最丑照片。
说是在湖北,大学生小杨说因为自己的身份证照片太丑,跟本人差距很大,以至于考试的时候经常被怀疑是“枪手”,坐飞机被工作人员盯着看很久才放行。记者随机采访50多名武汉市民,有超过8成表示,证件照确实拍得不咋地,跟本人存在差距。更有网友调侃:“证件照是世界上最丑的照片,没有之一”、“丑哭了”。但是有关部门回应,身份证照片丑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这个问题很早以前我们就提出过,尤其是二代证开始办的时候,不给化妆,不能修饰,素颜出镜,本色演出,一个个拍上去就像通缉犯一样。果不其然后边有人说了,之所以身份证要把你们拍那么丑,是提醒你们不要随便拿身份证给别人看,注意保管好,秘不可宣,非用不可才掏出来还要及时收回。
问题是,当身份证照片死板、僵化,丑的无以复加甚至凶神恶煞,不像本人怎么办?虽说不能轻易示人,但是法律规定身份证总得随身携带的啊,照得那么丑,那么难看,不仅影响本人情绪,还会给使用辨认带来麻烦,“不像本人”是证件最大的忌讳,证件本来是起证明作用的, “不像本人”恰恰作用相反。
当然,话又说回来,身份证照片不够美观,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目前的电子系统识别技术,没有办法支撑证件照规定以外的照片识别功能比如保留刘海、头发遮住耳朵等,拍照时你还不能微笑,更不能拍成生活照。此外,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警方指定的照相馆一般仓促行事,草率成像,没有时间将照片做适当美化,等等。所以警方才说:证件照的“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既然我们花了钱花了时间来拍一个要用一辈子的证件照,当然希望照片能够拍得好看一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都不希望一拿出证件就丑得不像本人,尤其是这些证件照片还要用于工作招聘、相亲找对象等等,要是因为证件照片不像样子,降低成功率不说,搅黄了好事算谁的?
因此,在允许的范围内,警方更应该考虑的是怎么样努力提升公民身份证照片的美化程度,比如在电子系统识别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做些美化工作,再比如给指定的照相馆充足的时间,争取照好每一张照片,还比如当人们发现照片“丑陋不堪”时,要免费重照一次甚至多次,直到人们满意为止。
海峡都市报:导游更有保障,要给底薪买社保。
说是今年有可能成为海南一万多名导游的命运拐点之年。在日前召开的海南两会上,“建立导游人员薪酬体系和社保制度”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海南省旅游委主任更是透露,导游的薪酬体系和社保制度已经进行前期摸底,今年海南将通过多方努力解决此问题。
导游欺客宰客,从去年以来就一直没消停,从天涯海角的梦幻香格里拉,从“对不购物者鄙视、可怜”到“不消费比卖淫更可耻”;从“骂游客混蛋”到“刀架游客脖子”……丑闻频频。其中少不了一些不良导游利欲熏心,素质不高,黑导游搅混水等等。但真正原因,恐怕还是导游们日益恶化的生存状态。生存压力之下,其他人其他权利自然难以首选保全。因此,海南“给底薪买社保”,让“三无”导游转正的计划无疑对从业者来说是一大利好。不过,政策利好要真能成为现实中的好处,经验告诉我们,这需要很扎实的工作。
首先是理顺导游跟旅行社的关系。因为二者没有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不少导游只能靠山吃山,靠“购物返佣”获得收入。没有合同,没有保障,没娘的孩子,只能靠天吃饭。跳槽频繁必然带来监管困难,最终衍生旅游市场诸多乱像。只有严格遵守法律,依法理顺关系,导游才有真保障。了
其次,要有宏观规划,降低季节性对旅游业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旅游是有淡季旺季的。淡的时候愁死旅游企业,旺的时候导游供不应求。饥寒保暖之间,旅游企业的命运关系重大。因为一旦必须要给手下导游“给底薪买社保”,为了规避经营风险、节约成本,躲过淡季开支,旅游企业必然千方百计压缩人数。而如何在淡旺季之间保证能满足市场需求,符合游客要求的导游人数,又不至于加重企业负担需要政府和多方支持。
第三,导游不能吃了上顿没下顿,也不能旱涝保收,怎么样才能调动导游个体积极性,如何完善导游进出机制等等,也需要配套考虑。
总之,要整饬旅游市场乱像,必须从旅游管理体制的根源入手。海南的计划当然能铲除零负团费生存的土壤,算是扭住了牛鼻,但就这一招并不能保证一定把旅游业彻底改观,真能结束“填坑”时代。新《旅游法》实行以来教训告诉我们,光有美好的制度设想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看执行力。在庞大的旅游产业利益链条上,导游只是其中一环,旅游管理、旅游企业等相关部门才是关键。
京华时报:泰国旅游乘飞机闹矛盾,两拨武汉游客机舱内互殴。
说是最近,在泰国普吉岛国际机场,两拨中国武汉籍游客因为调换座位在即将起飞的飞机上发生争执,并上演“全武行”,直至当地警方赶到,争斗才平息。争执导致飞机晚点1个小时。29名乘客因此事件耽误了回国行程。
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小误会”,惹得向来注意“国际形象”的国人如此大打出手?当然,即便有再合理的解释,这样的举动也令人难以容忍。在飞机上打架,不只是不文明,更是危及航空安全的违法行为。在国家大力倡导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友善”等核心价值成为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的今天,仍然出现“机舱内互殴”这种为泄一己之愤,全然不顾社会秩序,让国人蒙羞的不文明行为,着实令人汗颜。
近年来,随着国人更多地走出国门,国外似乎成为考验国人文明素质的一个窗口。在舆论检视的放大镜之下,各种“丑陋的中国人”现象引起阵阵反思。
不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很大程度上人们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的愤慨不是说行为本身好不好,而是家丑不可外扬,不能把人丢到外国去。不信你看同样的举动,在国内做还是在国外做,很多人的容忍度就不一样。国内一些不文明行为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但是你到国外公交站广告牌上写一办证,立马唾沫星子能淹死你!其实潜意识里,就是“丢脸有国界”!
但是,只是出于面子的取舍对错,终究难以根除少数人的不文明劣根。按理说,随地吐痰不是说五星级大酒店就不好意思,大街上就可以随便。更不会因为在酒店被人制止就能彻底纠正,大街上就能养出良好习惯。缺乏日常的养成,良好的公民素质不是靠出一次国就能培养出来的。
因此,真正要改变一些陋习,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公民教育。电动自行车之所以现在这样的乱象,跟此前长达十几年的三不管,不遵守规则,违法成本低有很大的关系。文明和守法说到底是一种行为习惯,是受过教育的人骨子里的一种气质,它是无法通过一两次的警示“逼”出来,更无法“装”出来。要做一名令外国人尊重的中国人,首先需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