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笔尖走世界 > 韦波 > 文章 > 正文

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

2014-02-24 11:44:30来源:韦波网络编辑:李惠惠

20140223韦波读报


三湘都市报:年轻人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我们已经回不去。

说是在曾经逃离北上广,回到离家不远的去二三线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却失望地发现,二三线城市的楼价也涨了,空气也污染了,塞车也成家常便饭了。"城市病"同样在中小城市迅速被复制蔓延。更重要的是不仅工作机会比大城市少,而且干事还要拼爹,观念又不合拍,于是,不少回到二三线城市的年轻人又被迫开始逃回"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的原因不外乎,那里疯传的所谓高收入其实只属于个别少数人,发展空间和可塑性没有传言的那么大,高学历、有足够的钱、有社会关系的人有发展,其他人都是蚂蚁,而人活着不但是要虚名,还要质量。更重要的是,购房压力太大,一线城市买套房,小城都可以买门面长期收益了。加上生活快节,工作高压力,白领们看上去很美,其实光纤之下身心俱疲,还找不到未来的目标。

问题是,逃离了北上广,你的路又在何方?在一些资源、机会、公共服务完全不能与大城市同日而语的二、三线城市,年轻人真的能够逃向幸福与美好吗?退居二三线城市、甚至是到农村发展,但这些地方到底有没有发展?资源分配的失衡,中小城市的官僚、人情与僵化的体制,早就决定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发展和成功固然与个体的努力程度有关,但回到家乡,由于父母无权无势,更是死路一条。在一个故乡早已沦陷的时代,那些逃离了一线城市的人们,又将如何逃离家乡的现实积弊呢?

于是,逃离"北上广"的浪潮还未散去,几年前被忽悠回到二三线城市发展的年轻人又开始逃回"北上广"。虽然面临着高昂的房价,无处不在的户口歧视,但回到家乡自己是在无法适应城市间的巨大落差。工作机会少,干事要拼爹,观念不合拍,让不少"逃离北上广"的人身在故乡为异客,自己的逃离之地反倒更觉亲切。于是,很多人带着无限的失望再次 回到那个他们内心有些"恐惧"的地方,重新来过。大城市相对的公平,更多的机会,给了他们一个回归的理由,尽管这看起来像自我安慰。

大城市有大的难处,小城市也有小的烦恼。只有当国家的发展以中小城市发展为导向,切实解决产业布局问题、产业结构问题、产业调整问题,让资源分配更加合理。那时"逃离北上广"才会意味着幸福回归。逃离也罢,逃回也好,心安之处是故乡。但要心安,不能仅靠个人的奋斗和修养,还要靠社会创造条件,给予呵护。冯唐易老,青春易逝,不能让理想的青年和青年的理想如南飞的乌鹊,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民生周刊:重金属耕地修复之困。

说是去年底,国土资源部对外宣布,2014年要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但面对五千万亩中重度耕地污染,资金问题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大山。即使按照最少3万元一亩的修复价格来计算,5000万亩土壤修复也要花去1.5万亿元。这些钱要国家出是不可能的,只能吸引社会资本。而从2008年开始,针对耕地污染治理的政策密集出台。众多土壤修复企业短时间内迅速增多,但鱼龙混杂。而地方政府依然处在“示范工程”阶段,专业人才资源有限,短时间内难以适用于大面积的耕地土壤修复。

2012年,国土资源部调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为20.27亿亩。而同时环保部土壤状况调查表明,全国中重度污染耕地大体在五千万亩左右。也就是说,全国中重度耕地污染面积,相当于全国耕地总面积的四十分之一。这些污染耕地已经不能再继续耕种。此前出现的‘镉大米’问题根源就是耕地污染。因此,国家和地方政府将拿出相当大的资金进行耕地修复。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

其实早在2008年湖南武钢儿童血铅中毒事件引起国家高度重视以来,污染耕地的治理已经纳入政策操作。相关政策连续出台,催生了污染耕地修复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开始争相申报国家项目资金;商人开始创办相关企业;原本不具有此专业方向的院校开始招收相关人才;大量投资者开始看好这个行业,启动大笔资金进行投资,等待回报。2010年之前,全国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企业不超过20家,其中真正具备专业能力、“叫得出名字的”只有5家左右。而到了2013年,专委会掌握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300家。鱼龙混杂的背后是治理的乱象,修复技术方向混乱,配方成本混乱,治理效果混乱,验收标准混乱,不少专家更是土壤修复的外行。其实中国的土壤修复研究从被关注至今不到十年。

更重要的是,目前土地修复示范工程,修复一亩耕地企业报价40万元,这还只是中间价。5000万亩中重度污染耕地修复最重要的问题是“钱从哪来”。即使按照最少3万元一亩的修复价格来计算,5000万亩土壤修复也要花去1.5万亿元。这些钱要国家出是不可能的,只能吸引社会资本,但前提是国家出台什么样的政策去支持这个产业。怎么把民间资本引到这个盆子里,需要政府的智慧。

专家表示,国家要做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要有三个前提:一是问题严重,二是要有成熟可靠的技术,三是要有行业统一的修复标准。而目前后两个条件都还不具备。


中国经济周刊:生态红线落地难。

最高领导重视,业界期待,多部门各管一摊,地方政府博弈。说是自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被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后,很多人对这条“线”充满期待。上个月初,环保部长强调,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

无疑,从2011年国务院出台意见,要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是《决定》这是迄今为止最高领导层在生态问题上“最强有力的陈述”。

红线一般是指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生态红线也就是严格的生态保护之意。在国际上没有这一提法,但是划定“生态保护区域”的做法都是相似的。目前国际上生态保护区域占国土面积的平均比例是5%~10%。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各级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的14.61%,重要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的24.7%,重点生态功能区占国土面积的40%……看上去我国生态保护区域面积并不小。但实际上没能实现应有的保护,更没有形成一个确保国家生态安全的格局,生态退化形势仍在加剧。

根据环保部的计划,我国将有20%左右的国土面积被划上红线。生态红线划定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共同推进,由国家出台划定技术要求,试点省份先行划定,然后全面推开。但专家们担心的是,目前尽管生态红线被提得很多,也很有高度,但是国家层面还没有相关的具体法律法规或配套政策、管理办法,这也导致了红线划定在摇摆不定,落地有难度。

首先,林业部门管森林、湿地和荒漠,农业部门管草地,国土部门管土地,水利部门管水环境……跟生态环境相关的政府部门众多,统筹协调起来比较困难。

其次,即便是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都统一了,但是他们在划定生态红线过程中还要跟地方政府博弈:比如上边认为很重要的地方要保护,到了地方,可能意见马上要开发了。人家经过了合法土地规划,政府批准了。箭在弦上,怎么办矛盾很尖锐。

第三,划定生态红线不是目的,最关键的是划定之后的管理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建立长效监督机制。被划红线牺牲的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的发展机会,生态补偿也要跟上。

因此,现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怎样把口号变成实际。而要想让生态红线真正有效,就要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跟部考评机制结合,变成一项考评指标。环境好不好,跟官帽挂钩,就是最大的约束。


财经新世纪周刊:买下公立医院。

说是在过去很长时间,买下一家公立医院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去年十月,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非禁即入”,即“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公立医院被购买的窗口已经打开。

眼下,眼光敏锐的投资者从华润、中信等央企到联想控股、睿信、华平投资、春华资本等市场投资机构,还有复星医药等上市公司,很早就开始布局投资医院。当然,想买下公家资产可没那么容易,投资者会面对无数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要面对地方从“一把手”、卫生局、社保局、国土税务等各方的拷问,决策者的想法很容易多变;同时还要赢得被购买的医院管理层还有医生的共同支持;另外,拿地、选址也会颇费周折。但即便困难重重,投资者依然信心百倍努力前行,支撑他们的主要是两条:垄断的医疗资源供应和供不应求的现状。

纵观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的近20多年,虽热潮迭起,但成功者凤毛麟角,更多的探路者遍体鳞伤倒下。去年,中国民营医院10166所,占全国医院43.24%,但诊疗人次只有6003万,占全国10%。既无法与公立医院形成竞争,也承担不了社会责任。

公立医院,是指由政府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理论上国家出钱,但现实是政府财政补贴有限,几乎所有公立医院都卖药为生,药品20%至30%的回扣养活着医院和医生,更衍生错综复杂的内部利益,大部分公立医院都在盈亏线上徘徊。掌握了最好和最主要的医疗资源公立医院不缺病人,因此,千亿元资金正在集结试图介入改造公立医院,根据测算,如果政策到位,五年内源于石化、铁路、矿山等国企的一半职工医院将会改制。而地方公立医院,一线城市三甲医院依然还是非卖品。但地方财政困难,“一把手”改革意愿强烈的城市地方医院还是有戏。更多的还是地方上的二级医院、经营不善的城区医院。当然,无论是投资高端,还是托管新建,不同的公立医院投资之路意味着不同的投资结局。

《2014医生的梦想》中写到“我们有个梦想,医院不是市场,患者的队伍没有那么长。人们没有那么烦躁,更没有那么多喧嚣和推搡。……我们有个梦想,医院不是战场,病人和家属没有那么躁狂,医生不再流血,护士不再受伤!……我们有个梦想,医院是个治病救人的地方,不再是盈利的大商场,医院收入的指标不再年年增长,医保的超支不再由医生工资来扛。医生能专心看病,不再考虑经济指标的升降。可这样的梦想,在更多的资本进入的未来一定能实现吗?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