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笔尖走世界 > 韦波 > 文章 > 正文

网友自测PM2.5 专家说不准确

2014-02-28 15:23:33来源:韦波网络编辑:李惠惠

20140228韦波读报

法治周末:北京富豪领低保,遭亲属举报。

说是在北京,有一身价千万的富翁一直领取政府低保,长达8年之久,领取金额高达10万元,竟然一直没有人知道,直到最近被他同母异父的弟弟举报才“东窗事发”。

已经是千万富翁了还跟困难群众抢这点资源,太不厚道了吧!那么当初,这位千万富豪究竟是怎么通过资格审查,拿到领低保的权利呢?为什么长达近十年的复查审核当中都没有暴露被发现呢?按常规,城市低保申请要经过“三道关”。先得到居委会填表;街道办对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进行核查,家庭经济调查;最重要的还是在受助者享受低保金期间,追踪调查。但遗憾的是,层层关卡之下,富豪这样的“漏网之鱼”依然层出不穷呢?

首先是管理制度漏洞,让“有心人”有机可乘。熟悉政府运作的人都知道,某些审核程序规定不可谓不严格,要求不可谓不细致。但是到了某些负责审核的人眼里,手中权力似乎善良了不少。好像他们很“天真”地相信每个申领者上报的材料都是真实无误的,都不肯亲自深入实际深入一线真正调查核实一下。有心算无心,富豪办下低保也就不奇怪了。这也说明,没有法律制度当然不行,但光有制度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更不行。

其次,是骗取低保成本和收益性价比高。目前我们国家对骗保惩处力度规定得不是很明确,被发现骗保,最后也就是民政部门终止资格了事。但是对一连串的负有审核责任的人员是否存在渎职,有没有失职,无人过问。低廉的成本,当然挡不住人性的贪婪。钻空子巧立名目瞒天过海,连富豪都动心了。

具体工作中各地都有不少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到有些却得不到低保政策的帮助。因为某些时候这些造福人民的好政策,被一些基层干部搞“人情保,关系保”,造成了该保的没保,不该保的保了。而要让低保真正发放需要的贫困家庭手中,就必须依靠法律的保护,加大监督力度。公正公开,一旦在出现利用低保贪污、卖人情的现象务必加大惩处力度。才能够真正做到低保发放有政策依据,有制度,有措施。


辽沈晚报:五粮液集团“公车拍卖”落槌!

说是自从年初,五粮液集团落下国企公车拍卖“第一槌”一来,沈阳大东区首批拍卖121辆公车;公车司机开始辞职改行……社会关注的公车改革迟滞不前的情况正在好转。然而公车浪费、车轮腐败问题,在新一轮治理中又面临新问题:有公车被内部人士低价买走;有的地方虽经拍卖程序但不公开,“暗箱操作”遭人质疑;还有不少地方发放车贴被指“变相增加干部福利”……

当初五粮液集团拍出324辆公车,价值3千万的时候。不少人都被这笔数震惊:一个卖酒的国企尚且如此,其他更威更猛国企公车到底有多少?都是哪些人在用?是不是都用在办公上?遗憾的是,迄今而止这些疑没有一个官方明确解释,负有监管职责的国资委也推说没有相关统计数据。

这就让人纳闷了,中央公车改革文件一个接一个,但到底现在有多少公车某些部门却说自己不清楚,这就等于公车改革的关键得靠企业“自觉”去落实了!好在还有五粮液这样有分量的国企带头撑场子,要不然国资委的面子可就过不去了。但是五粮液之后,又有那些国企跟进了呢?公车改革如何才能加快前进呢?

防止公车改革演变为“内销”,还需多方下决心。一方面,企业资产监管要加强。不少国企高管们说是政府官员,却又享受职业经理人的天价薪酬;说是职业经理人,却又缺少一个真正市场化的选拔机制,,而且仍然享受种种体制内的官员福利待遇——亦官亦商的国企高管,,等于是高官与高管的好处“两头占”。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另一方面,要建立严厉的制度和罚则。对于在公车改革大旗下进行的贱卖公车、内部自肥的,相关部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建立严厉的制度和罚则,不让公车拍卖成为“掌勺者自肥”的盛宴。“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在中央这掷地有声的反腐承诺里,国企高管包括公车消费在内,各种挥金如土的奢侈职务消费,绝不应该继续成为“法外之地”。

公车改革不仅仅依赖“自觉落实”,更需要“落地有声”。


钱江晚报:杭州房价起波澜,房价下跌业主打砸售楼部。

说是最近,浙江杭州两楼盘接连大幅度降价,引发媒体等各方关注。随后,许多楼盘老业主在维权,高喊“退房”,一边是买房队伍,一边是退房队伍,沙盘被砸,现场一片混乱。

从鄂尔多斯到温州的楼市泡沫阴影,媒体专家不停争议房价崩盘还是上涨。杭州楼价腰斩,中国楼市真的走到崩盘边缘了吗?众说纷纭之下,已经买房者的惊恐和持币待购者的兴奋突出的是二者的利益诉求对立。虽然人们都知道10年高速发展膨胀之后,中国房地产积累了相当的泡沫,去泡沫化已经成为愈来愈紧迫的工作。但去泡沫化说白了就是降价,但是真降价,为此掏了棺材本的已购房者作好了心理准备吗?

杭州要求退房的“业主维权”,反映出的是一些业主对去泡沫化没有太多心理准备。而在楼市降价不以意志为转移地发生,并且越来越多发生的时候,必将有更多业主面临“房子贬值”问题。业主们该如何承受市场风险?有舆论认为,打砸售楼处,不是维权。更不知道业主们维的是什么权?因为是于情于理于法,房价跌了就反悔,就拉横幅“维权”,这是哪门子的权益呢?老业主因为降价而维权,维护的不过是价格不下跌的权利。但天下有只涨不跌的东西吗?根本就是没道理的事。

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的涨跌是正常情况,没有任何一个商品可以只涨不跌,或者只跌不涨。萝卜青菜这样,黄金珠宝也一样,房子更不能例外。正所谓:炒股有风险,入市须谨慎。没见股民炒股赔本了都去证券公司拉横幅要求赔偿维权的。楼市也一样,也有涨跌,盈亏也要自负。

但是,中国房价其实不仅仅是市场问题经济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由于各种利益诉求的捆绑,房价调整越调越高。击鼓传花,谁都担心砸在自己手里。而且对于某些市场人为价格影响很明显的操作,要求买房者一家承担巨额损失摊上谁谁也心有不甘。要让人们遵守契约精神,首先楼价得遵守市场规则经济秩序。


新消息报:比“老虎也能买”更可怕的是“老虎也能养”。

说是最近一则号称顶级宠物销售的广告信息在社交网络上出现:我这小熊猫、猩猩、老虎、石猴……都是顶级宠物。”。这不禁让人纳闷,小熊猫也能卖吗?他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啊!老土了吧,人家北京的宠物销售店主就说了“只要有钱,老虎也能买。”明着自己卖的都是法律允许卖的宠物,但其实顾客只要给得起钱,他还能弄到更加“珍贵”的宠物。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猖狂。按理说法律底线是买卖国家保护动物,买家卖家都必须经过批准允许。但现实却是“只要有钱老虎也能买”,法律底线去哪儿了?既然不该发生的事不仅发生了,还成为常态,那就要找负有批准监管职责的有关部门。是不是监管不力,没人查处,才导致“连老虎也能买”的尴尬出现呢?

监管部门在责难逃。那么,我们这些明知是国家保护动物还照买不误的普通老百姓呢?没有市场就没有买卖,从这个意义上讲,连老虎也能买是很可怕,但更可怕的却是“连老虎也能养”。

那是,平时你养个小猫小狗甚至小猪都没关系,有的小动物还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不少的情趣。只要你不影响别人,不违法,那就是你个人的事。但养老虎就超出底线了。

问题是珍禽异兽历来彰显能耐。久而久之,还漠视法律的存在。比如江苏一男青年养了国家保护动物黄金巨蟒,还经常带着到公园遛蛇洗澡,群众担心危险,举报之后城管没收蟒蛇送到动物园,最后被青年给告上法庭。积极的城管惹来大麻烦,不仅仅成为舆论焦点,还成了被告。由此也造成现实当中没有几个部门真的会对市民养的宠物进行严格管理。于是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都被束之高阁。藏獒咬人,烈犬伤人等更加屡见不鲜。不管挨说,管了挨骂。管还是不管?交有关部门情可以堪了?明知道自己的举动违法甚至危害社会。但是你真的会在意会自律吗?

当然,老虎不是想养你就养得起的,一个小熊猫就是10多万,一只小老虎就是几十万,一个巨蟒也是好几万,甚至有的豪门之中圈养的动物超越几百万。要知道这些都是法律不允许的,更有可能给社会带来危害。进一步来说,“有钱连老虎都能养”才是最为可怕的。社区你不会不知道,基层执法部门也不会不知道。知道了为什么他还能在小区里,在别墅里养呢?有钱人被另眼相看待,规则因人拐弯,官权放纵之下,有钱人成了大爷,其他普通百姓群起效仿。法律只当不存在了。


北京青年报:网友自测PM2.5,专家说不准确。

说是最近宽广的雾霾中,有名网友发配图微博,手里的粒子计数器屏幕显示PM2.5的数值达到1013微克每立方米,PM10的数值更是达到了1953微克每立方米。网友说,“这才是北京今天的真实PM2.5含量”。顿时引起大量网友关注。随后,北京环保局环保监测中心相关专家表示,把这种手持监测设备得出的数据作为衡量空气质量的依据是不可取的。

网友自测北京PM2.5数值实在太惊人,不但专家不认可,不少网友也不买账。尽管有争议,但是网友自测数值的背后,我们还是应该读懂真实的民意。

从2012年“雾霾”一词进入头版头条,2013年,十面“霾”伏袭击大半个中国。最严重的北京,去年1月只有5天不是雾霾天。甚至有报告还说,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今年面对持续张狂的“雾霾”,国家减灾办、民政部甚至第一次把雾霾天气当做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那么,雾霾都有哪些危害呢?钟南山原始说,大气污染比非典可怕得多。还有传言雾霾跟肺癌有“7年之约”、雾霾会影响生殖能力等等。这种或真或假的传言渗透,让人们谈“雾霾”而色变。网友自测PM2.5,其实暴露的是国人对自己身边雾霾真相的了解渴望,同时又“恐霾”务必的真实心态。

分析“雾霾”产生的原因,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是雾霾天高发的根源。也就是说“雾霾”既是“天灾”,更是“人祸”。如何避免人类制造“人祸”危害自己,这是政府、企业、个人和全社会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现在的关键是,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治理雾霾的长期性,又要体会到民意要求的紧迫性。政府“治霾”要坚持长期长效,企业要把环保摆在经济发展前面,官员不要只GDP排位上徘徊纠结,人人都为“治霾”出力——少开一次车、少抽一支烟,众志成城对抗“雾霾”,“雾霾”才能得到遏制,并在最短时间内大功告成,“恐霾”才会只是虚惊一场。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