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笔尖走世界 > 韦波 > 文章 > 正文

“出馊招”便民太荒唐

2014-03-03 17:16:46来源:韦波网络编辑:夏汝

20140303韦波读报


人民日报:期待改革好声音


【韦波读报视频推荐】期待改革好声音


http://www.bbrtv.com/2014/0303/155670.html


说是今天起,一年一度的两会就要召开,这是倾听13亿人心声的时刻,也是观察中国发展的窗口。伴随着代表委员们汇聚首都北京的步伐,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声音,将传递出更加激荡人心的力量。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今年两会,短短100多天,全社会共议改革的强大势场逐渐形成,简政放权、司法改革、“单独两孩”、完善干部考核等举措不断落地,深化改革方案的“地方版”陆续出台……新一轮改革大潮已经起势,站在两会的新起点上,改革大业承载了更多期待,也面临着更大挑战。


两会前夕的一场大雾霾,让保护环境的呼声更加强烈。从“舌尖安全”的焦虑,到“人在证途”的困扰,从“老有所养”的希冀,到“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期待,无不印证了改革深水区的繁与难,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梦与盼。


但就像习总书记说的,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要坚定不移实现改革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情势下召开的这次两会,是改革进程承前启后的重要节点。如何发出改革好声音?怎样汇聚改革正能量?5000多名代表委员的肩上,都有一副沉甸甸的担子。他们的议案提案,事关发展转型、改革推进,体现了个人履职能力,也检验着民主政治水平。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只有通过扎实的民主和法定程序,才能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变成国家意志、制度安排,才能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共识。人们期待代表委员们,多些责任担当、多点理性思考,把握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让两会成为深化改革的思想场、智慧场和力量场。只要用好民主权利,履好职、尽好责,这次盛会一定能为深化改革提供更坚实的制度保障、更丰厚的民意资源、更蓬勃的创新活力。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当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两会的最强音,有民主开放的舞台,有求真务实的作为,有“蹄疾而步稳”的节奏,我们必将汇集起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为现代中国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北京晨报:北京拟同意医生开私人诊所


说是最近,新成立的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举行组建以来首次工作会。有关部门表示:北京将鼓励非全日制医生以固定时间到其他医院兼职工作,甚至允许医生跨省多点执业。北京将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允许在职医生开办私人诊所。


无疑,医生可以在其他医院或自家私人诊所坐诊,有利于缓解居民看病难、看专家难的问题,这也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好处很明显。既扩大医生人群服务面,有可以让优质医生得到更多工作机会和报酬,更让医生跳出本单位的条条框框,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当然,盘活医生之后,医院用起医生也更加灵活自由,可以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降低运行成本。


问题是,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真的能落实吗?实际上,从09年期类似的医生多点行医、开私人诊所的改革就已经启动,多年过去依然没有实际进展。正应了一句老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


好处没办法落实的关键就在于,多点行医的前提是医生必须是自由职业者,只有这样,医生才敢跟医院平等讨论工作方式和薪酬等条件。但显然中国的现实医生大多都是属于单位的,不少身份还是国家干部。这就决定现实中,医生做什么事情,首先必须满足单位的需要,甚至要完全服从于单位的利益,也就是说,医生根本就没有跟原单位叫板的。


医生对单位必须从一而终,而单位也就必须对医生一辈子负责到底。一旦双方相对固定,基本上很难流动,医生多点行医,医院灵活用人自然如从谈起。


另外,私人诊所看上去很美,但开设成本高的大门槛让只有空有技术的医生望而兴叹。“急诊女超人于莺”从协和医院辞职后开诊所,但目前,她的私人诊所被困在了租金和成本上,只能纸上谈兵。简单的前期投入,至少要200万元,这样的诊所不是空有理想有责任就能办起来的。


除了硬件,软件也不健全,不如我们没有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档案,医生的能力缺乏衡量的尺度,我们怎么去判断哪个医生水平高还是不高,医生能不能尽快得到患者的认可。现实中所谓的主任副主任职称跟水平相矛盾的人也不少,人们看病更多是冲着医院的名气去的。而且高职称未必等于高能量,但只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能多点执业和开私人诊所,让许多履历平平,但医术高超的医生情何以堪?


所以,我们已经看到多点行医私人诊所的医疗改革的必由之路,但目标明确了,还需要很多更具体的制度和措施来为之服务,如果不能从基本的制度上予以完善,医生多点行医的理想只能继续停留在规划的蓝图中。


南方都市报:深圳女高管之死背后的“急救知识缺乏症”


说是最近,35岁深圳外资女孩高管地铁口意外身亡的事情触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从摔倒到急救人员宣布不治,前后长达50分钟,周围人都干了些什么呢?是见死不救还是没法救还是视而不见,一时间众说纷纭。


白发人送黑发人,不仅仅是一家人的痛苦,更是社会的伤痛。虽然我们都在祈祷,如果当时再早一点救,是不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就不会凋零呢?有人谴责前三分钟走过路过的7位市民的冷漠,进而上纲上线哀叹“不敢扶”的道德滑坡。但是监控显示,三分钟之后就有人通知地铁,工作人员也已经赶来了,但还是没有人敢把人扶起来,更不敢采取急救措施。后来即便是民警来了,同样也不敢动。可是等到专业人员赶到,已经无力回天了!有些心疼不是来不及,而是无能为力!从这一点上看,我们的地铁和民警都缺乏基本急救知识与技能。可这仅仅是深圳的问题吗?


在中国,有专家估计,因为普遍急救知识技能的缺乏,猝死患者的生存率仅为1%,但在一些发达国家,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却在25%以上,比例悬殊暴露的是能力的缺乏。在国外一些国家,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率非常高,甚至有些国家,急救都已经是普及的技能。但在国内,会急救有知识有技能的人还还到1%,其中大部分都是医护人员,普通人更是寥寥无几。资料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80万心脏病猝死病例,他们中有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二的人死在家中或送往医院的途中。知识就是生命,这样的恐怖就在我们身边。


也许我们不懂是因为平时太忙,没时间学,而且兴趣不高;再说政府宣传力度,投入等等也不够,我想学也找不到地方啊!问题是这样的抱怨显然无助于提高我们的安全系数,只会让我们后悔于束手无策带来的痛苦。


所以,除了要尽快普及普通人群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当务之急是先提高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发达的深圳尚且如此贫乏,其他城市可想而知,对于类似意外高概率发生的场所,公共场所的服务人员的能力有时候决定生命的去留。


人死不能复生。但如果我们还是只停留在哀叹惋惜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话,同样的悲剧还有可能再次发生,不是深圳地铁,可能就在我们身边。


新安晚报:官员“出馊招”便民太荒唐


说是最近,我们安徽电视台的同行暗访了宁国市政务服务中心的6家窗口单位,发现有的工作人员在闲聊,有的趴在桌上睡觉。这还不算什么,有一对夫妻到房产局窗口要办房屋过户,结果热心快肠的工作人员给2人出了一主意,你们先花8块钱办理假离婚,过了户在花8块钱办个结婚证。这样就免得麻烦了。


真看不出这兄弟真是“一心为民”,把“便民服务”都演绎到极致,为了给办业务的老百姓省下公正费,出主意搞变通,放大招,不是对制度程序相当了解的话,这样的狠招你一般人还想不到。不过,看上去确实是为办业务的群众省了钱,又出了必须办公正的怨气。但是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这样“钻空子”,制度威严何在?依章办事何在?这不是变相鼓励公众都来投机取巧吗,损公肥私吗?即便制度不合理,也不能出这样的馊主意。因为在制度没有被改变之前,作为执行者,就要坚持原则,因为制度经过公布实施,就有了法律效力,不能当做儿戏,敷衍了事。如果认为制度不合理,可以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提出建议,进行整改。绝不是以“投机”的方式,对抗制度的执行。


窗口的工作人员代表着政府执行制度,一言一行关系着政府的威信和形象。工作人员自恃熟悉政策,掌握规律,公然教唆民众钻空子,搞投机,那我们的制度怎样完善,社会怎样进步,政府的威信有在哪里。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有的制度也会暴露出一些漏洞,从逻辑上来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白纸黑字的制度总是跟不上现实变化的步伐,这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不可避免,所以我们才要发现制度漏洞,不断完善。这才是作为工作人员该做事:不断总结,填补漏洞,而不是一味的教唆别人抓住漏洞,让漏洞越来越大。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