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26 读报
《现代快报》:安置房被曝夹板门靠纸填。
作为河南省首个村民高层安置房,安置洛阳市伊滨区诸葛镇三个村庄的福民一号小区因质量问题,被网友曝光。有村民在网上发帖称,“地面开裂、墙体掉灰,已经铺了地板砖的厨房、卫生间防水要重做,每家还都是清一色纸糊的门。”记者实地采访发现,在这个拥有49栋18层以上高层楼房的小区内,许多房间的夹板门门板基本靠纸填,甚至不敢见水,被村民戏称“纸板门”;个别楼房的墙体内不见水泥,小孩摔一跤都能碰出坑。
洛阳这处安置房,地面开裂,墙体掉灰,清一色纸糊的门,最直接的受害者当然是安置户。据报道,截至目前,这个小区已安置村民共计1852户、10505人。安置房本是民心工程,现在偷工减料,就成了伤民工程,住进这样的安置房,显然无法安置自己的生活。
在住房质量这个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上,是不能有丝毫马虎和放松的。中央要求各地都要尽快制定落实保障房质量监管办法,在设计、建材、施工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对存在的问题、隐患发现一起,整改一起。现在看来,一些人拿中央政令当耳旁风,根本就不考虑保障房的质量。
安置房造假,看似投机取巧,但由于实行质量终身责任制,一旦被曝光,肯定是吃不了兜着走的。现在,伊滨区将成立联合调查小组,调查取证建材进货渠道和检验手续,对调查发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可以预料,一旦查实,相关责任人必将承担法律责任。
一般来说,一项工程最终完成,起码需要招标、承建、监理、验收四个环节,只要任一环节出问题,它就不可能面世。出了问题工程,除了监理单位或质监部门承担涉嫌失职渎职,当地相关部门也难辞其咎。总之,对安置房的监督,应该更用心,而不是虚设监管。
《城市晚报》:广东佛山拟试点“沐足身份登记”。
据佛山市禅城区公安部门介绍,从4月8号起,凡每日零点后进入佛山市禅城区内沐足、水疗场所及酒店式公寓消费的人员,必须进行身份登记,信息将被录入与公安机关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
据介绍,这些浴足、水疗等场所,往往提供住宿服务,但也成了个别违法犯罪嫌疑人落脚藏身的“避风港”或作案目标地,客观上存在治安隐患。所以有人就说:酒店住宿都要登记身份信息,为什么这些提供住宿的场所不能借鉴?
这样的理由,看似颇有道理,其实未必。首先,一切改革举措都要于法有据。要求公民登记身份信息,也是一种行政强制措施,是对公民自由权利的一种限制。如果不是法律明确规定,或出于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考虑,就不能随意扩大这类限制措施的使用。实名制在有些情况下确有必要,比如银行开户、登记住店等等,但不能为了便于管理就随意扩大适用范围。在这样的思维下,菜刀、买药实名制,甚至口罩实名制都已经有了,那接下来上饭馆也要实名,是否也会成为现实呢?
还有,随意扩大实名制,实行起来有难度,也未必能取得预想的效果。消费者去正规场所做个足浴、水疗还要实名登记,有“有罪推定”之嫌吧,心里肯定感觉不舒服。也有人担心,实名登记很可能会“管好人管不住坏人”,如果真有人要钻空子,造个假身份并不难。另外,合法正规场所管理变严了,涉嫌违法犯罪分子就可能转战地下,或者转移到更加隐蔽的场所。
再说,加强管制也是有成本的。实名登记个人信息,经营者需要增加验证和鉴别的投入,也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前一阵开房信息大规模泄露,很多人还心有余悸,足浴水疗等娱乐场所,有能力保护好消费者信息安全和隐私吗?
所以,要真正消除治安隐患,不能一登记了之,把责任和风险都推给个人,还是要下力气加强日常执法和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如果真要搞信息联网的话,不妨先从加强涉嫌违法犯罪者的信息管理做起。
《北京青年报》:术后钻头被留患者骨头里 院方称危害不大。
胡女士2013年3月在北京丰台区右安门医院进行了一次骨折手术,医生后来发现钻头被遗落在了胡女士的骨头里。如今胡女士向医院索赔12万,院方负责人却称钻头遗留属于手术的医疗风险,是双方共担的,不锈钢材质钻头在体内不会产生多大危害。
钻头遗留在骨头里到底有没有危害,我不是专业人士不好下结论,不过就胡女士的切身感受来看,身体恐怕是很不舒服的,而把钻头遗落体内这种明显的医疗事故,说成是“医疗风险”就更滑稽了。
通常情况下,发生医疗事故的原因不外乎有三个方面:一是医生诊疗水平问题;二是医护人员的责任心问题;再有就是医院管理的问题。这个把钻头遗落在病人体内的事情,就明显是医护人员缺乏责任心的问题。当然了,所有的医疗行为都存在医疗风险,但是它适用的具体情况是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无明显过失,而且部分不良后果不是人为可控的。很明显,新闻中这个由于医护人员人为过失给患者带来的伤害,就是典型的医疗事故。
不可抗的因素总是存在的,所以,医疗事故不可能完全杜绝,只能减少。这不仅需要医生提高诊疗水平,更需要医院提高管理水平,广大医护人员能够提高责任心,做好自律,对患者负责。
说到底,医疗事故需要患者凭借合法渠道解决问题,但是也需要医院能够尊重事实,敢于承担,只有这样,才能让医患关系更加和谐。
《新快报》:米歇尔参观北师大二附中 意外引爆中国校服之争。
媒体最近聚焦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夫人米歇尔与我国中学生互动,却意外再度引爆校服之争:有网友觉得,北师大二附中的同学们穿的校服--确切地说是那套宽松的蓝白运动校服,“太减分了”!此言一出,就在微博上引爆了网友们对国内运动校服铺天盖地的吐槽。虽然对该不该用运动衣作校服各有看法和分析,但在太难看这点上,基本毫无争议。
实话实说啊,我觉得就像很多人觉得自己的身份证照片不便见人一样,关于校服的记忆,也很少有人能说出多少好来。校服难看,大致有这么几个方面:单一的样式,大多以宽松的运动装为主,也不排除一些尺码呆板样式古怪的制服;单调的色彩;不明确的性别特征,故意中性化的样式;粗糙简陋的做工,一扯一拉就破烂不堪…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面有经济原因--很多学校,为了不给学生增加太大的经济负担或者出于预防攀比的心理,在校服选择上,基本以经济和实用为主,而运动型衣服的功能和价格,比较符合这个条件。当然,校服产业背后一系列受人诟病的机制还可能导致一些学校和企业在利益驱动下,出现某些见不得人的勾当。另外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理由就是,校服就不该做得太漂亮,以免让孩子们太爱美“发生早恋”……可以肯定地说,认为“爱美”和“爱学习”誓不两立的教育观,确实在很多老师和教育管理者头脑里根深蒂固。说某些教育工作者把教育狭隘化地理解为将孩子们变成“美盲”,也许并不为过。你想啊,一群穿着色彩单一样式肥大的校服,剪着统一馒头脑袋的十几岁小女生,她的美感和自信从何而来?她们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和信服感又从何而来?而穿难看的校服,孩子们对异性就没有好感,就不会早恋了?
当然,我们并不需要片面地要求校服去追求“高大上”,但让孩子从小培养穿干净合身得体衣服的习惯,应该不算是过分的要求。对当下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让孩子穿一件让他自己和旁人愉悦的衣服去上学,并不算难事吧。如果连这点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还不如取消的好。毕竟在当今世界,统一穿校服和不统一穿校服的国家都有很多,大家的理由也都很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