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笔尖走世界 > 韦波 > 文章 > 正文

职称英语成上班族“心病” 工作多年重考英语

2014-03-31 17:40:47来源:韦波网络编辑:杨琪玉

20140329 韦波读报

 

《燕赵晚报》: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保定将承接首都部分功能。

近日出台的《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将打造京津保三角核心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以保定、廊坊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和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与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

其实,早在前些天就有媒体报道:京津冀三地已达成共识,初步确定将河北保定作为“政治副中心”的首选地,未来将有一批国家部委下属的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率先搬迁至此。但随后各路官员都否认了这一说法。

现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确认“京津保三角核心区”的消息,虽并未直接将保定称为“政治副中心”,但某种程度上,这无异于是对先前辟谣的“再辟谣”。由此也可以看出,早已患上大城市病的北京,显然正在改变过去通过搞“人口准入”来控制城市规模的思路,转而试图通过分流城市资源来分流城市人口。这种思路的转变,不仅更合理也更靠谱,因为人总是跟着资源走的。

而且这种“副中心”模式,已被证明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是其最大的城市群。为防止城市大规模膨胀造成的问题,日本先后三次实施“城市副中心”战略,使副中心和中心城区一起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中心区-副中心-周边新城-邻县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层城市格局。再比如英国的伦敦城市群,追求小城镇的“小而精”,英国政府为此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像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就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也设在温莎小镇。

资源外迁、资源共享、城市间分工协作的“副中心”模式,不仅在京津冀城市群是值得期待的发展模式,对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和规划中的各大城市群,同样值得借鉴。不过城市群建设,应致力于形成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避免中心城市一家独占核心资源——如果等到由此形成的大城市病已经很严重了再来治理,那就会走很多弯路并产生严重的资源浪费了。

 

 

《南京日报》:5000元3年期国债,22年后诚信兑付。

22年前,南京市民王女士买了5000元3年期国债,但还没等到期,她就忘了这事。时过境迁,王女士变成了王奶奶,当初的债券承销商早已倒闭,不过最近,债券票据被王奶奶意外翻了出来,一纸发黄的单据能否兑现呢?结局让人欣慰:负责善后的南京证券常府街营业部,从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找出了票根,并上门给老人办理了兑付手续。

这个真实的新闻故事,让人体会到的是诚信,感受到的是踏实。我们当然也期待生活中有更多这样的踏实和诚信。

但真实情况,有时并非如此:到旅游景点吃饭,你要小心被宰;去集贸市场购物,害怕买到假货;和小商小贩打交道,必须学会砍价;就算到正规商家、连锁超市,还是要防着店大欺客、霸王条款,买东西时分外热情,要退换货,往往要费一番折腾……很多人或多或少都遇到过类似的麻烦和不愉快。

说实在的,人人都不想这样,可现实中,这不仅仅是消费者的烦恼。打了一年工的农民要考虑,老板不给工资就跑路怎么办?放贷给企业银行要慎重,到时候拖着不还跟你“老赖”怎么办?检查企业质量安全、环保合格,政府部门也得当心,万一给你看的是好的,背地里掺杂使假、偷排乱放怎么办?可以说凡此种种,政府、社会和公众都付出了很多本不必要的成本。

而要更好的改变这一切,光靠制度设计显然还不够。如果人本身的问题得不到更有效的疏解,再严密的制度也会被钻空子甚至被突破。而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项重要内容,它并不是大道理,对普通人来说,就是按规矩办事、照良心办事,绝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去损害规则,而是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要是能通过制度、文化传播等方式,积极营造出这样一种自觉讲诚信的社会氛围,那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遭遇的烦恼就一定会大大减少。

有一个很有趣的科学实验表明:说假话比说真话要消耗更多的脑细胞。所以,当现代社会很多人抱怨“累”的时候,不妨想想是不是这个原因?


 

《新快报》:县委书记抄袭市委书记讲话被网友举报。

近日,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委书记讲话稿抄袭遭网民举报。目前,记者通过吕梁市新闻办证实,上述情况属实,且在日前召开的交城县委常委会上,该书记已就此事做了检讨。他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还是因为思想认识不够,理解不深,工作不细。从根本上说,还是工作作风不实,认识不到位。如果不是网民的反映,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

山西交城县这次虽然也坦率地承认了抄袭,并且书记还专门“做了检讨”,但很明显,真正的抄袭者恐怕未必真是这位书记,只不过是“深明大义”的书记揽下了所有的责任罢了。

具体到山西这桩“抄袭讲话稿”事件来看,这除了再次折射出某些官样文章的无趣和无技术含量之外,还是曝出了几个不容忽视的真问题。比如据媒体报道,这位县委书记的讲话稿中有九成以上来自市委书记的讲话稿,而这位县委书记在一周前还专门参加了市委书记的工作报告。

这也就是说,如果这位县委书记真的认真聆听了市委书记的讲话,应该完全可以看得出呈送给他的讲话稿是存在问题的。遗憾的是,县委书记并没有发现其中的不正常。而这又至少说明,要么是在市里召开的群众路线的动员大会,在这位县委书记那里根本就没起到什么效果;要么就是这位县委书记默认了这种高度相似的抄袭。

至于检讨中的那句“如果不是网民的反映,还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这就更让人不好理解了。如果没有网友反映,这个问题难道就不存在了吗?难道这背后的潜台词是在责怪网友太多事?

据报道,这位县委书记是在该县的群众路线动员大会上做的“抄袭报告”,事后的检讨却是在县委常委会上。所以最后我想问一句:这位县委书记,您是不是欠那些参加动员大会的人一个真诚的道歉呢?

 

 

《i时代报》:职称英语成上班族“心病”,工作多年重考英语。

英语考试引发的烦恼,不只是学生的专利,更是不少“上班族”的“心病”。全国统考的职称英语考试今天(29号)开考,连日来,有关个人信息泄露、真题答案兜售、零基础“赶考族”等话题,更是引发了不少考生的吐槽。

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驱使了对外语能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因此,职称英语考试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一项,也被纳入了考试范畴。不过,职称外语考试自1998年推行以来却一直没有摆脱过质疑,毫无区别的“一刀切”考试制度尽管在群众的呼吁下有所改革,提出九类人群可面试,但现行规定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对于国内工作者来说,只要参加职称评定就必须跨过外语考试这道门槛。而在现实工作中,外语又跟工作脱节得比较厉害,但要通过考试又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备战阶段。所以令公众烦恼的是,就算我因此提高了英语水平也没什么用武之地,外语水平的优劣与专业水平高低也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职称外语考试到底有用没用、有多大用暂且不说,由此带来的考试不正之风却不能不提。我们都知道,为了工作的发展,参加外语职称考试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必经之路,考生除了报名费,还要购买指定用书、上辅导班,每个人为此还真是花费不菲。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一些机构和个人通过成立替考队伍、出售答案等途径借机牟取暴利。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考试部门的暗中联系,考试成了某些部门敛财的工具。

据不少参加考试的考生反映说,报名考试后骚扰电话就会接踵而至,电话号码、就职单位在内的个人信息泄露也极其普遍,给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现在,职称英语考试存在的一些形式主义做法已经引起了公众诟病,考试制度亟需优化改革。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实事求是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尽快完善职称外语考试管理办法,不要让职称外语考试成为意义不大的“无用功”。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