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08 韦波读报
《半岛都市报》:奉化危楼至少还有35处。
浙江奉化楼房倒塌事件后,记者在当地调查发现,危楼不仅是倒塌的这一幢,同社区的其他楼、同街道的其他社区,还有许多楼房或出现安全隐患,或已被评定为C或D级危房。这样的危房在奉化市目前至少还有35处,其中多处仍在住人。
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县级市,竟然至少有35处危楼,当务之急,当然是要紧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塌楼悲剧。报道说,目前奉化市政府已发出紧急通知,组织旧房安全大排查大整治,但是危楼中的住户要不要撤离?对危楼,特别是已经鉴定为D级危楼的楼房的加固等措施,能否切实做到位?这些问题都该有明确的官方态度,不能含糊。
那由此说开去,其他地区有没有类似的问题呢?倒塌和鉴定为C级、D级的楼房大多建于20年前,那个时候,正是“房地产开发”的萌芽时期,制度、运作、监管等方面,相对来说很不成熟。因此,一方面,各地都应吸取奉化的教训,严格监管房屋建设质量;另一方面,都应该对老旧楼房进行一次安全检查,防止塌楼的悲剧再次上演。
而说到建筑工程质量,这也决不仅仅是老旧楼房问题多了,近年来竣工的项目,特别是保障房、安置房,问题也不少。究其原因,首先当然是开发商、建筑商心黑,还有就是存在监管上失职渎职。
楼倒了,砸死人了,要大排查、大整治,确有必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未雨绸缪,亡羊补牢,而不是一阵风过后,上上下下又都患上了健忘症。所以,一定要以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式,切实走出“不出事不重视,一出事才高度重视”的怪圈,这才是奉化塌楼事件最该吸取教训的地方。
《东南早报》:内陆首家核电站选址湖南桃江。
近来,湖南桃江县因核电项目备受关注,此前有消息称,桃江政府及桃花江核电公司通过科普宣传,当地民众对核电项目的态度,已经由过去的“怕核电”转变为“怕核电不建在我们这里了”,一时项目开工的消息不胫而走,但益阳市委宣传部称,当地的计划是争取项目早日开工,而非媒体说的“即将开工”。
根据已有的报道,此前就项目所涉及的敏感问题,桃江的确做了不少工作,至于这些工作是否足以说服民众,答案尚难以确定。“怕核电不建在我们这里了”这样的表态,鉴于官方肯定希望项目能够顺利落地,这就难免让人担心在传递民意的过程中会发生失真。现在益阳方面表态项目并非媒体所说的“即将开工”,可能就是注意到之前的结论过于武断吧。
那在核电这类重大项目落地的问题上,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有良好效益呢?我们首先要看到,核电类敏感项目的特殊性。核电是一种颇为神秘和科技含量很高的工业项目。从高科技概念的角度说,核电在经济发展和应对能源危机方面是被赋予时代重任的,在这方面民众的态度往往趋于理性。而从具体情境来看,在风险心理的作用下,它一旦出现在周围环境中,民众又会对它安全性充满怀疑。所以,以此展开的官民互动都应该围绕心理慰藉来进行。
我们在此过程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在于“一味说好”。反观国外,在类似项目的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往往首先会承认项目的高危险性,然后通过公开信息,量化风险分析,让民众准确了解自己身边潜在的危险,缓解疑虑。
所以,官民互动试图解决的问题不是分析风险的有无,而是量化风险,包括提出降低风险的策略,政府和企业就此必须有实质作为。我看到有网友说,为了证明这类项目安全高效,最好的办法是让政府部门搬到项目附近。这个建议看似有点苛刻,实则道出了政府在官民互动中的角色扮演——只有主动承担责任,民众的疑虑才有望得到纾解。
《华西都市报》:资阳版“图雅的婚事”:妻子带患癌丈夫征婚。
丈夫徐科癌症晚期,花光积蓄,背负外债。妻子黄菲下岗在家,照顾丈夫5年后,不堪重负打算离婚,并发出了征婚信,但征婚的前提是新伴侣必须跟她一起照顾病夫和儿子。电影《图雅的婚事》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四川资阳雁江区一小区内。
说实话,读了这条新闻,心里有种五味杂陈的感觉:妻子说的“我到哪儿,都会带着你”,令人为之动容;而妻子在丈夫癌症晚期时打算离婚并发出征婚信的做法,又会让人不禁想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不是在逼丈夫“早点走”吗?丈夫在世时间不多了,等丈夫离世后再征婚,是不是更好点?
当然,妻子也是正常人,也有正常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她照顾患癌丈夫5年了,确实付出了很多很多,如果再指责她、谴责她,似乎也说过不去。但我们也都知道,癌症病人最怕的是精神垮掉,那么当她丈夫知道这个消息后,精神会不会垮呢?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带患癌丈夫征婚,还是有欠妥之处的。当然我说这话,倒真的是无意指责这位妻子,而是觉得但凡有责任、有担当的媒体,即便报道此事,想以此对当事人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也应该侧重于反映他们的困难和不易,而不是突显离婚和征婚。现在媒体对这条新闻的报道,是想歌颂这对夫妻相濡以沫的温情,还是希望帮助妻子早日征婚成功呢?从报道效果来看,更多传递了社会负能量,可能是赚取了一点阅读率,但却伤害了善良民众的感情,更形成了对这位癌症丈夫的二次伤害。
媒体是社会的良心。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媒体只有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才能赢得公信力,也才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法制晚报》:科长月薪3000不敢参加同学聚会。
说的是湖南一个大城市组织部干部科科长任正科级实职已有8年,如今每月拿到手的工资3000元出头。他说,“今年春节同学聚会我没去,万一比起收入来,我的脸往哪儿搁?”这条新闻从网友的评论来看,同情科长的极少,讽刺、揶揄、不屑的占压倒性多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仔细看了一下部分网友的评论,不少人都说“科长月薪3000不敢参加同学聚会”只能说明是这位科长太虚荣,把官场思维带到了同学会。莫非科长一定要在同学会上各方面高人一等才算是正常?有些网友还觉得,自己要能每个月都稳稳当当拿到这个薪水“做梦也会笑”,这要比风吹日晒、保障全无但账面收入过万的泥瓦工强得多。
最近各地出了一批事关“公务员悲情”的新闻,报道后公众的反应可以说跟今天这条如出一辙。原因就在于,跟官方和部分专家学者的逻辑不同,公众的逻辑是“事实胜于雄辩”。比如,你说你工资低,请给出你该拿高工资的理由;你说你压力大、晋升无望、前途渺茫,为什么不另谋出路?公司职员、企业员工能根据市场要求变动职业和岗位,承受风险和压力,公务员为什么就不能?一面说这不好那不好,一面还就是“呆在火坑里不愿出来”,甚至还有很多人排着队“往火坑里跳”;一面反反复复诉说悲情,一面就是不动真格儿地改变一些不合理的明规则和潜规则,这样的反差和矛盾,自然会激发民间对立情绪。
所以,在公务员薪酬调整上的最佳方案不是悲情叙述,而是快速、有效地根除痼疾。所谓快速,就是尽快废除养老金双轨制等不合理制度;所谓有效,就是革除积弊要实实在在,而不是吹吹风、做做样子,比如不能只说打破铁饭碗,工资待遇都上去了,但基本还是只进不出等等。
总之,只有把跟公务员相关的各种特权、灰色收入、潜规则都剥离干净了,才真有理由说服纳税人给这个群体一个“阳光定价”。只要物有所值、阳光透明,就是把月薪三千上调到三万,也能理直气壮。不然,总是不清不楚的,想靠打悲情牌去感动公众,那只能是一厢情愿。
《北京青年报》:北京中考体育2016年将增足球和排球。
近日,北京市教委下发通知,足球和排球将在2016年纳入到体育中考项目阵营,与篮球完成三大球进中考的拼图。其中,足球进中考,一石激起千层浪,鼓掌、担心、质疑等情绪纷至沓来。
其实,不管对这件事存在多少争论和纠结,从长远看,足球进中考都是好事。只不过,以“应试”的方式硬着陆,显得有点不完美。
想让足球项目迅速在校园普及的初衷当然是好的。但以应试教育的方式在校园普及足球,那些决定在中考选择足球的孩子,就必然会按照中考过关的方式,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体育老师为了孩子们过关,恐怕也会在如何拿到分数上多做文章。这样的话,真正的足球技术和运动乐趣就会被忽视,应有的激情和愉悦感也可能会消失。这样无助于孩子们的兴趣提升,更不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
所以,我们希望北京借助足球进中考的机遇,经过三到五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后,把足球进中考变成“足球写进教学大纲”,让踢球真正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像邻国日本,早就把足球写进了教学大纲,经过几十年的坚持,目前150万孩子正在享受足球带来的成果,而且足球和棒球也都成了孩子们的户外选择。
报道说,目前中国校园足球的注册人口超过20万人,参与足球活动的人口有300万人。有了这个基础,加上足球进中考,包括今后可能出现的“足球写进教学大纲”,我们的足球教育和足球产业,也许会有更坚实的发展后劲。
相信,随着北京和辽宁把足球纳入中考,今后也会有更多地方参与进来。这其中,会有我们广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