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13 韦波读报
《华西都市报》四川彭山县出台去官气十不准:禁止干部背手讲话。
2月底,四川省彭山县下发“红头文件”,针对部分党员干部身上的“官气”问题,出台“去官气”十不准。近日,该县纪委书记表示,新规施行一月有余,已发现一起违纪案例,相关人员正在接受调查。
不准让他人代写个人材料;不准背着手讲话、用手指着群众讲话;不准让他人提包包、端茶杯、开关车门,不准往车窗外扔东西;不准在公众场所叼烟、剔牙…彭山县出台的“去官气”十不准,涉及到官员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广大党员干部能认真对照去做,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些规定并不是针对党员干部的拔高要求,而是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公德。比如,自己提包、开车门、不在公共场所叼烟,按时缴纳物业费,按秩序停放车辆等等,只不过一些党员干部等级观念太强,把起码的社会公德丢了。
另外,如果党员干部表面上对群众客客气气,大秀“亲民”形象,但对群众诉求打“太极”,对群众急于办理的事拖着不办,或者问题解决得不够彻底,怎么办?如果党员干部在闪光灯下亲力亲为扫大街,背后依然沉迷于文山会海,还是让下属代笔写材料,又该怎么处理?
所以,党员干部不但要从形式上“去官气”,更要下气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职能部门什么时候解决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都应该有明确的权力清单、办理流程和监督处罚细则。只有这样,民意才会有所依附,“官气”才能真正的被荡涤干净。
《北京青年报》:网曝女子撞人后亮法院住址 最高法回应:查无此人。
针对有微博用户称,一与其发生纠纷且态度蛮横的女子声称身份证住址是北京市东交民巷27号一事,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表示:经对该微博提供的涉事女子照片和各种信息比对,我院工作人员中,没有这名女子。
听了这条新闻相信您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东交民巷27号”到底是啥地方啊?据报道,新闻里东交民巷的这个地址属于最高法院。
原来如此,某些人之所以把“东交民巷27号”挂在嘴上,是想以此来暗示自己的“特殊身份”和“权力背景”啊。幸亏最高法院及时揭穿了她的“画皮”,不然不知道她还会有多嚣张。不过,即便如此,似乎也并不能完全为公众释疑——住址是“东交民巷27号”的,不一定都是法院工作人员,有没有可能是亲属呢?“官亲”拉大旗作虎皮,同样也影响公权的形象啊。
再有就是,如果不是有这档子事儿,我还真不知道“东交民巷XX号”是个什么地方,也想不到某个地址竟然也能被拿来唬人。相信被这名女子“科普”了的网友应该不止我一个,谢谢啊。
往深点儿说,某个地址都能被人拿来唬人,可见在某些人心目当中官本位思想是多么严重啊。而这也更说明,特权思维和制度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恐怕只有彻底取消各种特权、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民众才不会也不需要因为偶然事件而“被科普”。
《证券日报》:全聚德被质疑还摆老国企架势。
在全聚德股东大会上,有股东对全聚德的管理提出质疑:在质疑全聚德的利润不如海底捞的同时,提出为什么在生意冷清的大势下,服务员还要保持老国企的态度?最近,记者实地走访了全聚德和平门店发现,灯火辉煌的背后,客流大不如从前,包间里开着灯但没有客人就餐,这种习惯在全聚德已经持续很久。
全聚德这样一个集万千荣誉于一身的中华著名老字号,为啥会落得如今门可罗雀的凄惨境地?旗舰店里甚至要靠长时间开灯来掩饰客流渐少的趋势。
这其中最致命的原因不外乎两种,首先是菜品的好坏,再有就是服务人员的态度。第一个好理解,就不多说了。关于第二点我想说,顾客消费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如果服务人员的态度傲慢,消极,不负责任,一副“老国企”的“自大”模样,那也会导致食客心情欠佳,就是再美味的佳肴,也没了心情如同嚼蜡。
当今社会,餐饮业发展如火如荼,用周到的安排、优质的服务解决顾客在饮食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早已成为吸引顾客行之有效的方法。让顾客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优质周到的服务,就能让顾客在不经意间担当起为企业向外界宣传的媒介,从而使良好的口碑和营业额达到双丰收。
哪怕你是老字号,也别再拿出“老国企”的样子而怠慢顾客了。顾客尊重悠久老店的同时,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注重服务人员自身的修养和服务意识,并把这一切落到实处。在同行间,也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别总是以“老大”自居了。
所以这条新闻最大的启示就在于,往后的服务业将更贴近人们的生活,谁企业服务做的好,谁就更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站稳脚跟。
《武汉晨报》:95后大学生月均生活费1500元 人情消费占大头。
“800元是特困户,1000元是贫困户,1500元刚脱贫,2000元奔小康,3000元算富足。”日前,人民日报官微发布的一条微博《妈妈您看,生活费就这么没了》,引起广泛关注。长江工商学院就此对武汉部分高校200名95后大学生的生活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5后月均生活费达1500元,其中人情交往花费占大头。
说实话,对于大学生群体间出现的“人情消费”让其完全消失,是不合适也不可能的。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把握好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消费。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消费的特殊群体,一方面,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制约。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的经济来源是唯一的,人情消费归根到底还是花父母的钱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就不说父母对此支不支持了,就算支持,人情消费也要有一个度。
不少大学生在人情消费时为了不失面子,即便手头并不宽裕也碍着情面大方消费,这就是一种缺少理性的消费观。要知道,父母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是供你学习和生活的,不是用来给你“长面子”的。
那如何把握好人情消费的这个度呢?我觉得大额的人情消费不该提倡,毕竟人际关系也不是单靠吃吃喝喝才能稳固的,但买点水果、零食什么的跟大家分享,这种小的消费同样能起到增进同学感情的作用。
总之,“人情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一种方式,不能总是排斥也不能一味追求,把握好度、理性消费才是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