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418 韦波读报
《中华工商时报》:4月各地曝出路桥费乱象 顺理成章下隐藏种种猫腻。
南昌“休克”6年的路桥费重新开收;长沙逾期不缴费就每日加罚千分之二滞纳金…4月,全国多地曝出路桥费乱象。很多路桥由承建企业收取路桥费,而站点设置与收费标准是由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执行,被人质疑为“利益固化的藩篱”。
路桥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不能从建设到维护全由市民买单。既然民众已经正常纳税,就应该享有在城市里免费通行的正当权利,而不应该被叠床架屋重复收费。忽略路桥的公共属性坚持收费,其实就是一种变相征税,既增加了民众负担,也人为割裂了城市的完整性,剥夺了民众在城市里自由走动的合法权利。
而即便要收费,也应该信息公开,不能暗箱操作,让外界无从知晓。那些收路桥费的城市,有必要公开一下收支账本,公布一下这些年来收取的巨额费用究竟有多少?特别是,这些钱具体都花在哪儿了?至少从目前公开的信息看,公众还找不到类似的政府信息。收费时言之凿凿,需要给个说法时却又糊里糊涂,那公众就有理由怀疑,城市管理者是在有意模糊概念,以便更长久地收取类似费用。
所以,路桥收费不该再继续成为一笔“糊涂账”了。一方面,民众的权利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已经形成某种“倒逼”的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国家也在不断强化对路桥费的监管,可以说,让路桥回归公益已经成为了各方的共识。地方政府理应积极行动,主动拆除这个不得人心的“利益藩篱”。
《潇湘晨报》:“如果我被抓,萍乡官场会倒一大帮人”。
去年8月21号,萍乡市委常委、萍乡市副市长孙家群被纪委带走。孙家群第一次和中央巡视组谈话回来后,曾对朋友讲,“如果我被抓,萍乡官场会倒一大帮人”。从去年8月至今,包括萍乡原市委书记在内,4名厅级以上官员陆续被查。
一人被抓,倒下一片,这似曾相似的情节再次提醒人们,对于反腐工作中暴露出的群体腐败现象,必须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寻求对策才行。
综观这些年的类似案件可以发现,利益均沾和法不责众是比较突出的两大特点。腐败现象之所以会像病毒一样在多人之间传播,利益是不可或缺的纽带。伴随着利益的频繁输送、交换,每一个沾染利益的人都不可避免地陷入腐败泥潭。随着参与人数增多,具体个人进行腐败活动的从众感、安全感也会逐步增加,每个人在接受利益的同时也输出利益,法不责众的心理就日益占据上风,最终也就导致了对腐败犯罪的恐惧和愧疚感荡然无存。
还应该看到,群体腐败与其他腐败现象的重要区别、同时也是主要危害就在于涉案人数大大增加。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用人不正之风存在紧密联系。个别领导干部在用人问题上不仅习惯搞一言堂,而且利益倾向严重。谁对我有利就用谁,谁给我利益就用谁。结果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局面:用人者因用人而贪腐,被用者因贪腐而上位,直到演变成贪腐者只用贪腐者,非贪腐者不为贪腐者所用,如此层层推广开来,群体腐败自然就在所难免了。
因此,只有从用人制度入手,才能彻底堵住群体腐败现象的源头。要进一步加大选人、用人过程中的民主公开程度,不断完善、落实干部任用的程序机制,逐步加大用人问题上的事后追责力度。这样才能严防个别领导干部滥用手中的用人权,为群体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华西都市报》:四川宜宾公交自燃 19岁小伙抵住车门救人。
近日,四川宜宾市一辆5路公交车突然燃烧,车内乘客都着急逃生。一19岁小伙使劲抵住车门,让乘客先下车,在大家都跑出去后才最后跳下车。记者在医院见到小伙时他说,“我不抵着车门乘客下不去,反正我命大。”
小伙子讲得很轻松,甚至很逗,然而谁都知道,在生命受到危胁的紧急关头,抵住车门让乘客先下车,自己最后离开,那叫奋不顾身。宜宾街头的这个故事,让包围于钢筋水泥的城市充满人性、充满温情。它告诉我们,不管世事怎样沉浮,无论时尚怎么演变,总有一种人让我们崇敬,这种人就是好人;也总有一种东西是永恒的,这就是道德。
当然,人不可能天天碰到生死考验,可是“在前”与“在后”的取舍却时时都有。而平时的“在前”与“在后”,与关键时刻的“先走”还是“后走”,却有着不以意志为转移的因果关系。转瞬之间下意识中做出的行为,凸现的是平常生活中的深思熟虑。正因为这个取舍已经在天长日久中潜移默化成了“思维定势”,才会有危急关头的“第一反应”。
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最美”,而宜宾的这个小伙子,不也是一个“最美小伙”吗?在为“最美小伙”感动的同时,我们不能只做“鼓掌的人”。因为“最美”并非遥不可及,“最美”也不只是舍生忘死,在自已伸出助人的双手的时候,在自已一丝不苟做好本职工作的时候,其实已成为了正能量,迈出了从常人走向“最美”的脚步。
《北京青年报》:职称论文代发 起步价至少千元。
随着今年职称申报的日渐临近,不少晚动手的申报者也开始为论文发表而着急。记者调查发现,职称论文发布不但“身价”渐涨,往年不足千元就可代写代发的价格难觅踪迹,纷纷已经达到两千元以上,代写费还要另算。代写代发已成为新的产业链条。
有需求就有市场,论文产业化的背后凸显了发论文的巨大需求:教师评职称需要发论文,学生评奖保研会因论文增色不少,职场人升迁评职称同样需要论文……在这种唯论文是举的考核模式下,为了自身利益,于是大家纷纷卷入其中。
现在出现学术腐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僧多粥少”。比如随着高校扩招,高校教师也在增多,增加的这部分教师中,青年教师占很大比例,他们要评职称改善处境就必须发论文。而相应的学术期刊并没有同步增长,在这种供求失衡的情况下,哪怕写得很好,你不“意思一下”还是发表不了。不仅教师行业,其它需要发论文的社会领域也都有类似情况。
当自身利益和论文挂钩时,学术道德的约束力当然就苍白无力了。所以是到了切实反思相关制度设计的时候了。就目前来讲,必须依靠法律法规对学术论文发表进行规范和监督,对学术腐败行为必须严惩,这样才能让想这么做的人望而却步。
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论文产业化的问题,就需要变革目前纯粹以论文数量为考评指标的评价体系,让其更加多元化。比如,去年浙江大学开展的以教师上课质量为核心的考评奖励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案例。另外,对那些论文发表数量多的人,还需要评定其论文发表的质量,质量不高同样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所以,只有让考核体系正位了,才能让人们更加平心静气地搞科研,学术腐败才会大大减少,这样,各方都会受益于这一良性循环。
《金陵晚报》:“反心灵鸡汤”网络走红。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如果是石头,到哪里都不会发光的”“假如今天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明天生活还会继续欺骗你。”……网络刮起一阵“反心灵鸡汤”旋风,各类段子引发网友追捧,相关话题也成了微博上的热门话题,上万名网友参与讨论。
这个“反心灵鸡汤”究竟该怎么品呢?也许我们可以先从它的“正解”说起。所谓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太过动脑就能大快朵颐。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似乎更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不过,“心灵鸡汤”也是鸡汤,如果非要把它固定成某一种口味,就不近人情了。因为不同的味蕾有不同的口味选择,不同的心灵也有不同的精神诉求。喜欢“心灵鸡汤”,咱不排斥,不埋怨它“平庸反智”、不切实际、“糟蹋文化”什么的,那喜欢“反心灵鸡汤”也无可厚非嘛。这就像去吃火锅,一半清汤,一半麻辣汤,因人而异,各取所好,这才能都吃得有滋有味啊。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心灵鸡汤”是前者,可以麻醉现实;“反心灵鸡汤”是后者,可以宣泄情绪。所以,“反心灵鸡汤”也是鸡汤,无非是换种口味,多个选择罢了。是隽永的“心灵鸡汤”,还是麻辣的“反心灵鸡汤”,尽可以选择你的口味,但不能让别人没有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