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3韦波读报
京华时报:黄岛挡土墙大雨倒坍,18人死亡。说是最近一天凌晨,山东省再生资源公司黄岛生产加工点因雨积水导致挡土墙倒塌,压倒了职工居住板房,造成18人死亡,3人受伤。
惨剧凌晨发生,不少工人睡梦中死于非命,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否痛苦,但我们知道,突如其来的悲剧让十几个家庭瞬间破碎,老人没了儿子,孩子没了父亲,这是多么凄凉与绝望。
更让人悲痛的是,类似事故一再重演,到底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
一场雨就能让一堵墙倒塌,一面塌墙就能让18人非正常死亡,怎么想都非常离奇,仔细琢磨更让人出离愤怒,因为这样的伤亡太过卑微,付出这种代价太过窝囊。其实,悲剧早就已埋下伏笔。事发头一天,青岛防汛办就已经下发防汛通知,说第二天有中雨,要求各区市各单位做好防范工作。但是山东再生资源公司并没有重视那堵危墙离工人宿舍很近的事实,更没有采取任何包括搬迁在内的预防措施。
墙塌了,真相不能掩埋。我们必须追问的是,为什么让这么多的职工住在那么不牢靠的简易板房?为什么还把这样的板房建在挡土墙附近?为什么不在降雨来临前作出起码应对?按照官方说法,“因暴雨积水导致土壤松动,挡土墙倒塌,压倒职工居住简易板房”。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土壤松动也不仅是一场雨作用的结果,挡土墙倒塌前一定有迹可寻,此前企业都没有警觉吗?
事发后,当地政府马上要求各区市各单位吸取教训、举一反三,排查隐患,进行整改。可问题是,半年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之后官方也是这么说的。那为什么老生常谈的结果是类似事故一再重演,到底哪些环节出现了问题?
18死3伤,这无疑是一起责任事故。彻查此事,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才能告慰死难者。安全是发展的生命线,该反思的绝不只是企业,相关监管部门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只是发发通知就算是工作到位尽职尽责了吗?我们能把安全都丢给自查自纠的当事企业单位吗?
每个工人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家庭。尊重生命,请从为工人提供良好的生存状态做起,让工人享有最基本的尊严,首先要让他们远离险境。
新华社:广州率先晒“四公”遭吐槽。说是最近,广州市41个本级部门及下辖区在官网公开今年个部门预算,除“三公”经费外,不少单位还更进一步,把会议费单列出来。仔细计算,广州市本级各部门会议费预算总额巨大,相当于“三公”经费的近一半。
会议费被称为“三公”之外的“四公”。而像这样在全国其他城市都没有主动公开会议费的当下,广州率先“晒四公”,值得点赞。希望第一个吃了螃蟹的广州能够带动其他城市效仿,引发“破窗”效应,让公众看到了阳光政府、清明政府的希望。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期待前景似乎不妙。因为广州率先“晒四公”遭遇一片吐槽。原因:一是数额太大,动辄上百万甚至千万元。相比之下,其他三公费用只能是小儿科。其次,这些钱都用到哪去了,没说。只有干巴巴的数字和增减情况,没有会议内容、数量、规模等等,与其说是公开不说说是遮遮掩掩,诚意和意义自然大打折扣;第三,较真的广州市民发现,作为省会城市,广州的会议标准和规模有时竟然超过中央国家机关的二三类会议,实在太牛气了。最后,中央都已经三令五申整治“文山会海”了,了广州个别部门的会议费不减反增,逆势上扬,有些厅局会议费同比竟增长4倍多。这是什么节奏!
还真是不晒不知道,一晒不知道说什么好。广州“晒四公”,暴露不少真问题:第一,“三公”消费盯得紧,就用“四公”打掩护;第二,“四公”是个大箩筐,什么都可往里装;第三,“四公”自由裁量权太大,有时业务部门也难以审核,必定成为“糊涂账”。
其实,要真想让“晒四公”深得民心,关键是要让百姓看得懂。首先,要晒含义。会议就是会议,培训就是培训,招商就是招商,不能混为一谈。其次要晒标准。会议按照什么标准设定,要让公众一看就能明白、一算就能清楚。第三要晒细账。一年开了多少会,每次会多少人数参与,每个人开支了多少,要确保群众看得懂、监督得到。
归根到底,“晒四公”不是目的,目的是要精简会议,压缩会议费。只有领导干部更多地走出办公室和会议室,下基层、到一线搞调研、想办法,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晒四公”才有实际意义;只有政府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教育公平、医疗和住房保障等民生领域,政府的所作所为才能做到让百姓欢迎、满意和高兴。
成都晚报:中国最有趣工作,熊猫"帮主"招聘啦。说是最近,被称为“中国最有趣工作”的招募集结号“吹响”:在四川雅安当熊猫“帮主”,为期一年,工作内容:和熊猫们一起度过365天,分享它们的喜怒哀乐。工作地点:四川雅安。工作要求:①良好的身体素质②一定拍摄技术和文字功底③热爱野生动物。没领导!不打卡!不加班!不出差!年薪20万!配宠物!配座驾!零距离接触国宝,引来不少小伙伴心动!
曾几何时我们羡慕嫉妒恨澳洲巴西等国最美丽的工作,什么大堡礁,什么雨林等等。终于我们也有了自己名副其实高大上的舒适工作。年薪20万的“熊猫帮主”!问题是,天下不会掉馅饼,“熊猫帮主”这个岗位可不是像新闻里说的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只盯着“没领导!不打卡!不加班!不出差!”觉得很清闲,别忘了“和熊猫们一起度过365天,分享它们的喜怒哀乐!”才是这个工作为什么值20万的难点所在。
因为陪熊猫度过365天,需要的绝不仅仅是耐心,更需要知识和技能,绝对是高技术工种。大熊猫对于生存环境极度挑剔,熊猫帮主需要具备对气候、地理、动植物学、护理等等专家级研究能力才行。所以,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才开出如此高薪招揽贤才,正应了那句老话,所有的轻松,其实只是对有能力的人来说的。
仔细分析,20万招聘熊猫帮主,作为普通网民掂量半天之后最后只能一笑置之,但是背后的隐情却也值得关注。尽管大熊猫是人尽皆知的国宝,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对不少人来说还很陌生。也许你并不知道,目前在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工作的志愿者,8成以上是外籍人士,有能力的中国志愿者很少。所以,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这项“最有趣工作”背后的“最无奈”,中国本土专家太稀缺了!更何况在日益浮躁的今天,谁还愿意去做这样单调的工作呢?相对于外国研究人士热情高涨,国人只对热门领域趋之若鹜,“冷门”岗位置若罔闻。功利的基本计算方式,才让大家只看到了年薪20万这个最大的亮点,却忽略了作为人价值本身最重要的那部分。
扬子晚报:4天3张罚单,谁给城管执法车如此知法犯法的牛气?说是最近,在江苏南京一闹市街道上,一辆崭新的城管行政执法车违停在人行道上,很是扎眼。细心的市民走进一看,这辆车被交警4天内贴了3张白色罚单,地点一样,日期都挨着。俨然是一乱停放的钉子户。
说实话,在中央各项规定之下,不少地方也动了真格。对城管执法车等公车甚至公安军车等特权车违章开罚单的事例已经不算是新闻,因为理论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公车也没有违法停车的理由。但是,我们看多了公车违章不受任何处理的太多例子后,对公车知法犯法已经由无奈转向麻木无所谓。所以,城管执法车同一地点被同一交警4天贴3次罚单,既显现出了城管执法车一直以来的“牛气”和“霸道”,同时也说明了治理公车违章需要具体的执法部门交警要有“六亲不认”的勇气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胆气。
问题是,谁给了城管执法车等公车如此明目张胆违法的霸气呢?不外乎意识执法需要,即便违规也应该相互理解情有可原;其次都是执法机构,交警城管通力协作共同打造城市文明有序畅通环境结下的深情厚谊惺惺相惜官官相护也不为过。只是,执法违法,知法犯法,再忽悠严格要求别人遵纪守法岂不是很可乐?当然,不排除一些管理部门内心深处认为法律只管小民不管自己,因而理直气壮。可这样法律法规会有威信吗?
所以,城管执法车乱停被开罚单,首先要解决的是城管一直以来的“霸气”,理清城管执法过程中的权责,用制度规避执法过程中知法犯法的问题。其次便是交警部门应当纠正作风,加强自身的纪律观念和制度建设。在保障交通严格执法上不搞特殊。无论公车私车,凡是违法违规就要受罚。只有当城管执法车违规停车被开罚单不再成为新闻,公车受罚切实承担责任成为我们身边司空见惯的事情,法律的公正才能得到体现,公车违规问题才能得以杜绝。
天府早报:浙江余杭少数人堵高速焚烧车辆,官方称须自首。说是最近,杭州余杭区官方通告,因为九峰环境能源项目建设而引发的部分群众拦截过往车辆、拖行围殴追打警察、警民群体冲突、车辆被破坏推倒焚烧等事件中的第一批犯罪嫌疑人照片,要求嫌疑人必须主动到公安机关自首。
比起这次迅速通报犯罪嫌疑群众,此前的其他导致这次群体事件的九峰能源项目相关通告经常姗姗来迟甚至懒得通告。前后差别可见有关部门对类似事件处理的不足。
此前的4月底,浙江省住建厅的官网发布九峰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批前公示,对工程情况进行说明。但问题是,可想而知当地当地有多少群众会去这样的官方网站看这样的批前公示呢?为什么本地媒体不报道?为什么相关部门没有大力宣传。有意无意的忽略前期工作需要真正做踏实的基础。即便有了合法程序,但实际上却没有让当地群众了解知道项目的真实情况,到头来,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还是等于零。所谓的相关程序也合法合规,其实是用所谓的程序正义剥夺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决定权。
当合理合法的渠道本质上被堵塞架空之后,群众的意见看法最后只能导向不合理不合法的方向。因此哪怕群体事件之后,当地密集通告相关项目将来一定邀请当地群众全程参与,充分听取和征求大家意见,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项目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言之凿凿,态度诚恳,情真意切。实事求是地讲,类似的项目建设,往往作为具体负责的地方政府,怎么样才能统筹兼顾,如何让民生工程两全其美,的确不容易。你又要政府解决垃圾处置问题,又不想把垃圾焚烧厂建在自己生活的地方,政府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可即便是两难,也不能成为有关部门遮遮掩掩的理由。公开透明,充分讨论比迟到的通告表态更加重要,更能持久。因为群众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呼声愿望看法能否被决策者听到,群众的利益是不是真正被决策者给予考量和落实,民生工程,倘若最后导致民不聊生,这样的决策难说科学,也无法发展。
由此不难看出,我们的各级政府,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出台之前,尤其关系的大多数群众的民生重大项目时,既要着眼长远发展,也要重视眼前的群众利益诉求;既要走领导决策专家论证的程序,也要吸收群众全程参与,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能够张嘴就来,要涨价要上马,先拍板定调再走所谓的听证程序,貌似合法符合程序,其实根本没有真正的民意基础,等到群众不满意甚至聚集“闹事”时才引起重视,到时候又是谁为此付出代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