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文简体 > 专题 > 笔尖走世界 > 韦波 > 文章 > 正文

你转发"捡到准考证"的假消息了吗?

2014-06-03 10:05:36来源:北部湾在线网络编辑:罗娴子

20140603韦波读报

  温州都市报:双节来临,儿童节热热闹闹,端午氛围清说是最近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受访者对端午的节日气氛并不十分满意。103名受访者中,有35人认为端午与其他节日相比,就是多了几个粽子;47人把端午节当作普通小长假;57人认为在端午佳节,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活动太少;45人抱怨,端午节的商业气氛倒是越来越浓。  

  昨天,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又如期而至,前后脚的两个节日可谓泾渭分明。儿童节成为孩子欢乐的天堂,各种为孩子提供的娱乐活动,一家人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而端午节除了吃粽子,留给公众的文化味道越来越淡薄。关于“如何过节”的讨论似乎成了“标配”——民俗专家倡导呼吁,评论人事忧虑七嘴八舌,媒体调查等等似乎每次都在说明,作为最具有传统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除了一个符号意义,似乎很难找到最初的本意。

  严峻的现实。与其说是传统节日气息渐淡,不如说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已然忘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坚守,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没有做好传承和发扬光大。当越来越多的人已然不知道节日的来历,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过传统节日缺乏兴趣,今后的状况将更加糟糕。

  传统节日气息的日益淡薄,从本质上讲属于文化传承出现了问题。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泛滥成灾的洋节,过节本质跟我们的传统节日并没有什么两样。但是洋节却被高度推崇并成为时尚,传统节日却被日益冷落而成为鸡肋。跟日本韩国相比,我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们既没有搞懂为什么么要过节,又在网络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左右下过早丧失对仪式的必要尊重,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仪式和内容基本互相交融,难以清晰分割,只想投机取巧所谓取其精华,传承不走样都不行。因为连形式上的敬重都没有的话,所谓内容上的传承当然只能是无源之水,所以要解决文化传承之困,当以文化传承为本思考如何过端午,既要弄懂为何过节,更应思考如何过节,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传统节日才会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端午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才能“活”在当下。

 

  大河报:网曝郑州有一西瓜办,究竟是干啥说是最近,河南郑州市西瓜办开通官方微博。顿时引起围观,网友吐槽“西瓜办”这一奇葩机构究竟是干什么的?到底是个什么机构?随后“西瓜办”表示,西瓜办其实只是一个临时单位,夏末西瓜卖完了就解散了。

  还真是世界真奇妙。不是人家名字奇特,而是你们孤陋寡闻。人家官方解释“西瓜办”的宗旨是为瓜农谋利,是服务于瓜农的临时机构。但是网友还是不依不饶,有西瓜办是不是也有苦瓜办、南瓜办、冬瓜办、丝瓜办。还真是人怕出名猪怕壮,“西瓜办”的走红带着质疑调侃:是不是又跟老百姓收钱?有几个瓜农会使用微博反映问题?是“转作风”还是“形式风”?

  其实人家西瓜办还是干了正事的。06年成立的西瓜办可谓历史悠久,主要工作是协调郑州附近农村西瓜进城,为瓜农提供产后服务。西瓜办在郑州全市设立560个卖瓜点,由不同政府部门抽调人员分片包干,统一从核定进瓜地中牟县组织瓜源分配销售,瓜农不能擅自运瓜进城买卖。不过第二年也就是07年,被中央电视台暗访,瓜农要花钱买4个章,西瓜才能进城,西瓜办果真是名副其实的收费办。所以这次西瓜办再次卷土重来,而且还大张旗鼓有了自己的微博俗称宣传舆论阵地。这要开始的是什么样的节奏呢?如果没有“西瓜办”开的 “通行证”,没有那几个鲜红透亮的盖章,瓜农们别说有组织有序地卖瓜了,连进城也显得相对困难,再说了,瓜农们天天忙着西瓜的采摘、保存、销售,哪里还顾得上去看看微博呢?如此毫无意义之举很明显并不是真心为农,而是相关政府部门的一场“形式秀”。简言之,“西瓜办”就是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之名,行谋取政府利益之实的权力变现“临时机构”而已。

  所以实际上,围观、调侃“西瓜办”表达了人们期望政府真真切切转作风,提效能,实实在在为民谋福利的强烈诉求,西瓜办馒头办,这办那办,还不如马上就办!遗憾的是,要是政府部门读不懂其中深意,还继续在权力寻租的路上我行我素费尽心机的话,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后悔莫及了。


  长沙晚报:从"恶意欠薪"到"恶意付薪",农民工维权为什么难?说是一个打工者,辛辛苦苦、加班加点干了一个月的活,却遭遇老板欠薪,经过讨薪好不容易拿到血汗钱,却是5万多枚、重达300多公斤的1元及5角的硬币。而这还是在我们南宁装修工彭先生和老乡最近遇上的窝火事。更窝火的是跑了几个银行都拒绝收储,要收得另外缴费。

  为什么这么欺负农民工?尽管资方说不存在“恶意付薪”的事,但人家银行业内人士偷偷说了,从一家银行取5万枚一元和五角硬币,都是要预约的,而且至少需要三天才能取到。这样的做法,明显是恶意准备现金付账。事后资方也放过话。这么做是因为彭先生他们闹薪!

  那么,是谁给了这些人既拖欠又刁难的胆气呢?其实这还不是彭先生和老乡的个例,其他省市也都有过硬币、散钱等小额货币恶意、羞辱式对待讨薪人的“恶意付薪”事件。而且近年来似乎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肆无忌惮。

  “恶意付薪”不但给讨薪者带来不便和尊严的伤害,也折损了相关协助讨薪单位的威严,还为随后收款的银行等带来麻烦。说严重点,这样的“恶意付薪”就是对诚信社会建设的伤害、扯后腿和不好示范,再上纲上线就是对公平、公正社会本质的破坏。但问题是,这样的“恶意付薪”越来越多发,不能简单归咎于资方的不诚信,和受良心谴责。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不诚信行为的频发,背后是规范此类行为法律法规规范的缺失。

  按照我国现有的货币管理规定,或者工资支付办法等相关规定,我国劳动者工资的支付,虽然明确了以人民币作为主要方式,但到底具体用哪些面额货币支付,或用哪些面额支付能达到最简便等,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或原则规定,也没有对一些恶意支付方式进行明确,并对此进行禁止性规定,更别说针对恶意支付方式时需制定惩戒条款。也就是说,如果规范明确,惩处及时得当,还会有人干恶意付薪吗?所以,有必要尽快出台类似货币支付规范管理办法等等方便用人单位劳动者尤其方便监管的支付方式。作为社会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反思和深问,并采取得力措施,促进类似劳动者工资支付规范的早日出台,让劳动者出力流汗的同时,甚至在付出巨大讨要代价之后,能够体面地拿到属于自己的血汗钱,避免由于“恶意付薪”而再次被伤害。这是诚信社会建设的必须,也是公平社会的要求。


南国早报:你转发"捡到准考证"的假消息了吗?说是这两天你的微信圈里有没有人发布捡到某某考生高考准考证的消息?南宁就有朋友的朋友说捡到一张柳州的高考准考证,而且考生姓名、考场、座号和准考证号一应俱全。其实,这根本就是一条假消息。有关部门也表示,今年高考准考证前几天还没有发,说丢失了肯定是假的。随后,山西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对此辟谣。

  有网友调侃:“光阴似箭,又到了白娅倩丢准考证的时间了”!“捡到准考证”之所以卷土重来,“年年岁岁花相似”,不断大忽悠,是因为这样的假消息很能迷惑人,因为,高考是人生中一次天大的事,准考证事关命运前途,骗子们正是抓住人们普遍关注的软肋,而实施诈骗。而家长们普遍有“宁愿做过不愿错过”的心理,正好给骗子帮了忙。他们在一百个人中忽悠一个上当就是赢家。

  警方提醒,谨防“捡到准考证”之类的假消息吸费电话骗局,这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仅有提醒还不够,对这类假消息骗局应该作为破坏干扰高考的谣言看待,依法严厉打击!因为“捡到准考证”之类的骗局与平时一般的骗局不同,是在高考的非常时期,关键的时刻,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捡到准考证”之类的假消息也是另一种严重噪音干扰。一方面家长们要提高警惕,妥善保管好准考证,防止丢失,一旦发现丢失必须及时到当地公安机关或相关机构申请补办。同时家长们对于“捡到准考证”之类的假消息应报警处理。一方面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严厉打击“捡到准考证”假消息的不法行为,应当做制造谣言论处。确保高考不受“捡到准考证”之类假消息干扰,为高考扫清一切障碍,为家长和考生放心、安心高考保驾护航。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