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6 韦波读报
扬子晚报:南京立规矩,杜绝“开膛破肚”。说是为了杜绝不必要的浪费和反复开挖现象,江苏南京下发文件规定:新建道路五年内不得开挖;对每年需要开挖的道路实行年初规划施;需要开挖的道路要向社会公示。严格控制道路开挖行为,也就是说,不再使用“开膛剖肚”的开挖方式。
城市道路的开挖被群众形象的称之为“开膛破肚”和“城市拉链”。这种现象之所以被人诟病:一是浪费资源;二是扰民;三是污秽城市。但是尽管大家认识统一反对明确。但骨感的现实是,要杜绝道路开膛破肚确实很难,每一次开挖都有理由,连挖几次也有理由。我们新闻910不是报道过南宁一条道路频繁开挖,居民怨声载道也无济于事的消息吗?挖与不挖都是政府最后定的,所以指望仅仅靠市政府的一纸红头文件,还是成不来“开膛破肚”的“拉链”。
一条道路刚修好通车一个多月,电信来了,挖开埋上;供电接着来,挖开埋上;供水也来,挖开埋上;然后是移动燃气市政等等挨个走马灯,同样是挖开埋上。你还别说,这些挖埋都是有理由的。不让挖,行啊!你要不要做饭要不要喝水要不要上网……是你们可以挖,但是你们就不能商量好了一次干完吗?就不能挖一次多埋几根吗?为什么就不互相通个气呢?
按理说,城市建设是有规划法约束的,规划论证设计的时候,就要一盘棋考虑。否则,再好的道路也经不起这般折腾。
那么,为什么还是反反复复出现“开膛破肚”的事呢?一方面,各部门各单位没有沟通协同作战,各自为政;另一方面,资源是公家的,花再多的钱那也是公家的事。但究其最终的根源还是在于除了规划法,没有其他更具体的法律规定来约束这种资源浪费的行为。再说,要是施工质量不靠谱,工程不过关,反复开挖就难以避免。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南京的规定是好的。但如果前面的规划不到位,所有管线没有预设好,硬是不开挖是不是会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要是管线确实坏了也不给挖不给修吗?更别说红头文件下边不遵守你也无可奈何?就是开挖真公示了,我们老百姓又怎么知道这样挖合理不合理?
文件出台说明政府重视,但用文件去规范落实法律都不起作用的事,成与不成都不是件好事。没有对规划法和资源的敬畏。再多的文件也挡不住下次开挖。
新民晚报:麦子成熟在即却被政府强行收割,只因要完成任务。说是目前河南的麦子已经收获三分之一。但是最近在离麦收还有10多天时、河南获嘉县太山镇曹庄村的近百亩挂有青绿色、未完全成熟的麦子却已被政府认定“成熟”而强行收割,理由仅仅为了完成乡里的复耕指标。
没熟硬说熟了。根源在于政府要拆东墙补西墙。国家规定土地要占补平衡,占用多少耕地,占地之前就必须开发整理出相应面积的耕地。做不到就影响政绩考核。那边房子等着开工,所以迫不及待把没成熟的麦子给早早割掉。也许在当地官员看来,为了通过考核,也顾不了农民心疼不心疼,麦子又能值几个钱呢?可这样毫无意义的政绩工程行为,不仅跟考核初衷背道而驰,更跟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相差甚远,而且还发生在河南这样重视粮食生产的产粮大省里,让人匪夷所思。这不仅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变相指鹿为马其他逃避责任的小事。如果这样荒唐的弄虚作假、好大喜功的做法,还能在后来的被考核中通过,看到被考核者不择手段完成的数量,没有去深入分析质量,就会出现一批又一批象河南获嘉县这样的损害老百姓利益与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相违背的事例。因此,注重考核指标完成过程和质量的事刻不容缓,这是党性的需要,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需要,更是制定考核指标初衷的需要。
所以要杜绝类似毁粮事情和形式主义,扭转政绩观,除了科学判断避免小麦“被成熟”之外,还要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借助社会力量对违规行为进行监督。进而对违规行为作出应有的惩罚。才能真正杜绝形式主义,纠正错误的政绩观、刹住毁麦的歪风、保障粮食安全。
大河报:老板端午宴请农民工吃饭带来温暖。说是在端午节,河南郑州北郊一工地生活区,包工头黄德宝向前来吃饭的农民工兄弟送上粽子和祝福。原来,黄德宝在这里宴请工地的230余位农民工兄弟,一起过端午节。
在端午节期间,在异地他乡的农民工能够汇聚在一起,而且免费吃一餐,喝喝小酒,过上幸福的节日,那是多么幸福的的时刻啊!大千世界处处充满欢乐,这样的好事真的在我们生活当中出现,给人感觉很是温暖。
那么,这个老板为什么要请农民工吃饭?是炒作还是真有爱心呢?其实这个劳务公司的总经理不光是端午节张罗过节的事,而且五一、十一等节假日为农民工放假,还为他们安排专场电影等。同时,还在节假日期间,在工地安排一些夫妻房,方便农民工兄弟与家人相见。这些,基本上都是他自掏腰包的。
为了生计,为了全家生活好一点,许多农民工远离妻儿父母,一人独自在外打工,孤独、寂寞、艰辛是不言而喻。当节日来临的时候,那些经济上富裕的老板,拿出一部分钱,来善待农民工,给他们放放假,让他们聚在一起喝喝小酒,让他们也享受到节日的氛围,不仅体现出老板的仁慈仁义仁爱,更让农民工兄弟感受到一种尊严和尊重。
我们衷心地希望老板宴请农民工吃饭,这种幸福的喜悦,在人们的点赞之下,能够成为农民工一种自豪,成为一种炫耀和美谈。将心比心,淳朴的农民工能回报给尊敬他们的人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工作中,更加勤劳、踏实、肯干。相信这样把农民工当兄弟看的老板手下不会出现用工荒。因为眼下的劳动用工环境,这样有人文的老板,谁不喜欢?遇到了谁不珍惜这个缘分呢!
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城市的发展添砖加瓦、增光加彩。为此,给农民工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就体现在人文的关爱中。郑州老板黄德宝不仅给农民工放假,还给他们聚会、加餐,一起喝喝小酒,交流情感,无论是老板还是农民工,感受到了我们就是一家人,也让农民工感受到城市的温暖和厚度。
新京报:新晋官员被“秒杀”。说是在河南,前不久当了多年洛阳副市长的55岁的谭建忠,3月份刚刚提拔成为市委常委,当上市委秘书长。同一时间,52岁的贾全明以新乡市委常委身份当选当上常务副市长。但一眨眼功夫两个月过去。这两人很快都“落马”了。
所以坊间传言,河南反腐盯上“三种人”:新晋、二线和一把手。这说明我们做到了“逢腐必反”、“零容忍”,不管是什么人,只要确实腐败,就难逃法网,而不是网开一面,“选择性反腐”。当然,对于新晋官员很快落马,我们在拍手称快之余,又觉得有些无奈。
刚刚提拔就被“秒杀”,一方面固然说明我们对腐败零容忍的认真态度,但从另一方面讲,说明这样的官员是被带病提拔的。这不是很悖论吗?我们一面反腐败,一面却无法识别腐败,甚至还继续提拔重用腐败分子。提拔了贪官,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于是人们会问,组织部门提拔干部,为什么不和纪检监察机关沟通?组织部门提拔一个干部,从提名、考察、常委讨论、公示、发文,都是要时间的;同样,纪检部门从接受举报、立案、调查、决定“双规”,也需要时间,为什么他们不互相通气?是案件要保密吗?制度上早有规定,组织部门要提拔干部需要征求纪检等部门意见的,为什么还是“撞车”了?官员当选到被调查,前后不到半个月,说明在决定提拔时,这样的官员已经被纪委决定立案调查了。
当然,我们可以乐观地看是当地纪委敢于独立办案不再看同级党委某些领导脸色行事了;纪委动真格行动密不透风。但是绕不过去的问题是,一个即将被绳之以法的腐败分子,组织部门怎么就毫不知情,还把他当做好干部,并提拔重用?为什么跟纪委眼里和举报材料里的干部就不一样?考核考察怎么做的?是哪里出了问题。不外乎要么是用人标准出现错误,在某些上级眼里,看到的是这个官员魄力大、大手笔,有能力,敢出手,大拆大建大变样,干出来的政绩让领导满意;要么是人程序错误,提拔干部还是由上面说了算,上面又往往是一把手说了算。只要上级一把手满意了,一句话就能拍板定案,接下来才是“走程序”。本末倒置哪能不出错?或者更严重的是目前的考察制度无法发现问题官员。所谓的考察公示提拔形同虚设。
良好的制度应该是把腐败分子挡在门外,而不是先带病提拔,再来个“秒杀”,秋后算账,这从逻辑上说是拿党和人民的利益开玩笑。所以,把不好干部入口关、提拔关,用人失察失误的责任人更应该问责。
潇湘晨报:市民微博投诉,官微爆粗口。说是湖南岳阳市民彭先生是资深环保志愿者。最近他向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反映垃圾场污染的事情,没想到最后却被对方形容是“绿茶婊”。最近,岳阳市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发表“致歉”声明。网站一工程师表示,这事是自己工作失误,“我认错!”
热心市民志愿者向政务网站反映问题,政府应该闻过则喜,却遭到无端谩骂,令人大跌眼镜。不管骂人者是真心还是无意,但是负责管理微博的工作人员代表的是政府部门的形象,如此随随便便对反映问题的百姓爆这样的粗口,既有失偏颇,又反映出各级领导对新媒体网络舆论的了解重视,危机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喜欢上网上微博的网友不难发现,一些政府网站,为了防止“言多必失”,说多错多,最后采取的都是“能少说,就少说”,“能含糊,就含糊”的鸵鸟政策。网站开设的所谓“监督投诉”和“问题咨询”等亲民栏目,最后其实只是“装饰品”。更有甚者,一些政务网站,不但没有正面回答百姓的问题,反而还对反映投诉问题的百姓口不择言,破口大骂,极尽羞辱。频频引发舆论危机。更让民众对政府的行政能力产生怀疑,损害政府公信力。这样的交流机制,被黑掉的不只是网站,更是政府部门“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
这样反映出,中央反四风的重要性和和针对性。一些公务人员总是在工作中带着某种怨气,态度傲慢,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有时还对来办事的人民“怒吼”,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作风。这样的风气蔓延只会把官与民的距离越拉越远,矛盾越积越深。
所以,政府官微的道歉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简单摆个姿态就可以敷衍了事,政府网站更应该注重加强在回应百姓的问题时时刻注意的身份,依法行政,以德服人。武装到牙齿,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等到习惯性无礼傲慢引发轩然大波之后再去道歉,形象已经被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