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县,民族文化积淀丰厚,各民族传统文化各具特色又相互渗透,形成极具地域特征的独特文化元素。近几年来,在中共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热潮下,我县党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大力推行"五大工程"建设,提出了"文化活县"的发展战略,推动我县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具体情况如下:
一、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1.环江新城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2009年开工建设,截止2012年6月,一期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其中文化馆投资450万元,馆舍面积3000平方米,达到国家一级馆的馆舍面积要求。毛南族博物馆投资430万元,馆舍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200平方米,年接待观众8万多人次。图书馆投资450万元,馆舍面积达到3000平方米,总藏书量7.1万册。同时,还实施了文体中心内的文化长廊、停车场等配套工程和绿化美化工程。
2.新建42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1个农家书屋,新增128个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县乡村"三位一体"。
3.全县12个乡镇已全部建有3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部分乡镇文化站面积达1000平方米,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均设置书刊借阅室、文化活动室、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宣传栏等。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原艺术团)设施不断完善,目前共有办公室8间、录音室1间、服装室2间,总面积250平方米,还有排练场地3个,总面积500多平方米。同时,近年来我县共投资50多万元添置了灯光、音响等设施.
5.投资100万元建设环江水上运动中心,进一步完善龙舟大赛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全国龙舟训练基地。
6. 从2007年始,文化事业经费全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对县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实现人员经费全额拨款,公用经费和项目、业务经费全面保障,并都纳入财政预算,而且逐年递增。
二、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场所免费开放项目。
根据《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财务发〔2011〕5号)文件精神,我县图书馆、文化馆及12个乡镇文化站于2011年10月正式实行对外免费开放,每年投入资金100万元,服务群众约达10万人次,目前各项免费开放活动正常开展中。县财政每年还投入经费3万元,作为各体育场馆的日常开支,投入约 3.5万元用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的维护、人员培训和惠民活动的开展,"文化惠民"范围惠及全县。
三、群众文化工作。
为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我县每年都举办迎新春、闹元宵、广场文化活动周等30场次文艺演出。在群众文化工作中,县"非遗"中心积极开展文艺演出,每年深入乡镇、村屯、企业演出120多场,县文化馆组织业余艺术团、农村文艺团队、城区业余文艺队深入乡村演出和到兄弟县市开展交流活动每年不少于60场次,每年全县各乡镇(村)共自行开展各文艺活动不少于180场次。同时大力做好图书借阅和文化资源共享工程,每年图书借阅册次约12000册次,读者借阅人数约20000人次,电子阅览室的读者达1000多人次。
四、文艺、文化创作。
1.文艺创作:2011年创作的小品《左邻右舍》、民族民间舞蹈《情定顶卡花》、《雷王点兵》、民族服饰展示《多彩环江》等参加河池第十二届铜鼓山歌艺术节,获得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及2个三等奖;2012年,新创编舞台剧目6个,其中《土地情深》、《夫妻那些事》、《左邻右舍》、《雨夜》先后代表河池市赴南宁参加有关战线文艺汇演、电视录播、第八届广西剧展及第十六届广西"八桂群星奖"展演;小品《土地情深》获全区国土系统文艺汇演编剧二等奖、表演三等奖,《左邻右舍》获第十六届广西"八桂群星奖"金奖;舞蹈《飘香环江》参加河池市首届基层群众文艺汇演获得组织奖及演出三等奖,参加河池市广场民族健身舞展示大赛,获得一等奖;2012年中国毛南族分龙节开幕式的"非遗"文化展示《傩鼓声声》、《傩韵》、《苗族瑶族服饰展演》均获得观众好评。
2.文化创作:先后出版了《毛南族文学史》、《毛南族舞蹈》、《毛南族研究》、《毛南族民歌(古籍版)》、《毛南族大辞典》等20部民族文化类专著,其中《毛南族文学史》获广西社科二等奖,《毛南族民歌(古籍版)》荣获自治区文化成果最高奖--广西铜鼓奖。
五、文化遗产保护及传承工作。
近几年来,我县投入约2000万元用于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等保护及传承工作, 主要取得成果如下:
1.文物保护:认真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发现并登记境内不可移动文物232处,征集并馆藏可移动文物700件,建立了全县文化遗产保护数据库。配合区文物考古所完成中缅油气管道工程过境环江线路实地文物分布情况调查,完成《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三次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及《工作报告》的编写、报送工作;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作,凤腾山古墓群于2013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申报第七批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将43处文物点确认并公布为全县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开展文物日常安全巡查50余次。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每年积极筹办一年一度的中国毛南族分龙节活动,毛南族"分龙节"已被列为广西民族文化节庆十大品牌,并于2013年10月被评为"中国最具特色的民族节庆"。积极挖掘整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完成119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普查、登记、整档工作,截止目前,环江已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20个,自治区名录的5个,国家级名录的2个,自治区级以上各类技艺传承人7人,是河池市拥有省级名录以上最多的县份。环江下南乡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毛南族木面舞之乡。2012年我县积极配合开展河池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河池市铜鼓生产性保护基地在驯乐苗族乡平治社区韦氏兄弟铜鼓厂挂牌,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传习所在下南乡文化中心挂牌,并举办了三期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培训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在毛南族博物馆挂牌成立。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建立了乡土文化进校园的长效机制和以县第二小学、下南乡小学两个"非遗"教育实验基地的传承教育机制。完成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博物馆机构的组建工作,作为县文化体育局的二层事业单位,定编4人,财政全额拨款,为博物馆的免费对外开放提供组织保证。
六、对外文化交流。
近年来,我县毛南族"肥套"应邀东渡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毛南族傩(读:nuó,同音字:挪)戏班师3年中接待了国内外近50家媒体采访,进行了200多场次的民俗古礼表演以供专题拍摄;驯乐乡苗族芦笙队代表河池远赴大连参加国际少数民族歌舞暨时装艺术节表演,东兴镇瑶族文艺绝技两次夺得河池市铜鼓山歌艺术节群文奖;毛南族"肥套"、花竹帽编织技艺、苗族芦笙乐舞、壮族铜鼓等多次赴澳门、香港、北京、上海、深圳、山东、大连、四川、安徽、南宁等各省市参加国内国际的民族文化交流展示,均获得好评。
七、文化市场管理及文化产业发展。
近几年来,我县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引导文化娱乐业、图书音像业、网络文化业、印刷业和铜鼓铸造业、节庆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每年产值约达1000万元。新成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要求其每年开展经常性文化市场巡查工作不少于80次,开展 "扫黄打非"等专项联合行动不少于4次,举办文化经营单位培训班不少于1期,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不低于4次,积极开展文化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及净化校园周边环境等行动,有效地加大了市场的监管力度,打击了违法经营活动,净化了全县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