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大山最豪迈
这里的绿水最柔情
这里是我难舍的故乡
这里是我亲爱的祖国
这首简单、淳朴的歌谣在中越边境上已经传唱了很多年。
“年轻的孩子想要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年人就会把给他们唱几句这里的歌谣”。63岁何子汉说,歌谣是祖辈流传下来的,也要一直传下去。
何子汉一家居住在广西崇左市下雷镇新丰村天等屯,这里位于中越边境55号、56号界碑边上,是我国最靠近国境的村屯之一。他家里有5口人,包括两子一女。二儿子今年2月参加了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工程组织的洗矿技能培训,现在在一家矿产企业做洗矿工,月收入有1500多元,是家里面主要的收入来源。由于家里有人就有地就近就业,老人一家在天等屯的生活水平算是较高的,更离不开大山。
山水总关情
——边民离不开时代生活的故土,更放不下守护祖国边境的责任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中颠簸行驶了4个多小时候,在天等屯在靠近边民的住处的路口停下。记者又步行了十几分钟,来到何子汉老人的家中。
几十年来,何子汉一家5口人都住在破旧的木瓦房里。直到2013年,天等屯的11户人家才搬进了楼房。
整齐的楼房,朴素的家具,简单整洁却很温馨。 “现在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老人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由于地处大石山区,耕地面积少,自然条件较差,作物产量低。天等屯的农户以种植玉米为主,每年收获的粮食仅够食用半年,且主食多为玉米。屯中尚未建设饮水工程,人畜饮水主要靠蓄水池里平时储备的雨水来解决。如果当月雨水少,村民只能到5公里外的地方挑水。更困难的是,离天等屯最近的仁益村小学也在20公里外,村中大部分儿童只能到七八岁后直接到小学就读。
“苦是苦了点,但真离不开。”何子汉说,这里的11户人家都是祖祖辈辈坚守在这里的,这里既是故乡,更是祖国。 “有我们守在这,国家的边境能安全些。”老人说,边境没有围墙、铁丝网这些能明显划分界限的标志物,多少年来,都是靠边民坚守戍边。
“国家需要我们留在这,生活会慢慢好起来的。”
“外面生活是挺好,但是总要有人留在这啊。”
天等屯边民朴素的想法,代表了广西近百万边民的爱国情怀,让人为之动容。
在广西102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东兴市、那坡县、大新县等8个边境县 (市、区)与越南接壤。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战争的原因,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边民生活仍然比较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广西全区平均水平。
“边民为国家边境稳定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给他们提供可靠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广西人社厅厅长蒋明红说。
兴边富民战略
——给边民良好的就业机会、可靠的社会保障,关系到国家边境的稳定安宁
面对边民的渴盼、群众的呼唤,广西给出了积极的应答。
为了促进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增加边民收入,实现 “守边、固边、兴边”的目标,广西进行了 “兴边富民”重大决策部署。从2009年开始,广西自治区人社厅以边境地区0-20公里范围内的农村劳动力为重点,组织实施了广西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工程。
记者在靠近边境的中信大锰矿业集团见到了1988年出生的廖开富。“这里的优势很明显,工资待遇不错,还有继续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离家很近。”两年的时间里,廖开富从车间的一线工人成长为机关党群专员,这让家里人很满足。
大锰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许中权告诉记者,廖开富的成长经历在 “80后” “90后”边民中很典型。为了支持边境发展,集团大力吸收边民特别是年轻边民就业。在3094名员工中,边民有1300多人;在新招聘员工中,边民比例高达75%。
在广西,像中信大锰集团一样支持边境发展的企业有很多。这些企业的待遇和发展空间对于年轻人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是稳定年轻边民的重要力量。
从实施就业工程伊始,广西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就主动与各类企业、单位联系沟通,积极开发和储备一批适合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信息的准确收集、快速发布、按需匹配、有效对接,鼓励引导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贴心、暖心、放心,是边民对就业工程的直观感受。
针对边民居住地较远、外出不便的问题,广西提出 “送技上门、培训到点”的方针,特别是对那些远离县城、交通不便的边远村屯,各边境市县组织优质培训资源,把培训班办到边境乡镇、村屯,使边境村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技能。同时,广西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当地产业发展和劳动者个人意愿,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对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培训合格后直接输送到有关企业就业。
据统计,就业工程实施以来,广西共投入就业专项资金9159万元,13.06万名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培训,培训后实现转移就业11.21万人,边民劳务经济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就业工程取得了积极成果。
与此同时,广西实行了 “边民只要有意愿,按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办法,为边民构建起社会保障安全网。
未来的希望
——边民用智慧和勇敢创造着新生活,他们守护国家边境的精神将继续传承
一排排宽敞靓丽的楼房上飘扬着五星红旗,专卖民族商品的特色小店到处林立,大新县明仕村向人们展示了边民充满生机的新生活。
“站点+公司+农户”是大新县开启的促进边民就业的新模式。
大新县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优势,在明仕村开展珍珠鸭养殖、边境风情旅游等职业培训。同时,该县依托明仕田园景区,建立起 “站点+公司+农户”模式。据统计,该模式每年解决当地近百名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返乡农民工李贵荣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参加培训后,李贵荣成立公司从事珍珠鸭养殖,并带动明仕村120多户珍珠鸭养殖户创业成功。 “政府有这么好的扶持政策帮助我们在家门口就业创业,谁还愿意到外面辛苦打工呢?”李贵荣说,他的很多工友也都返回了家乡。
明仕村的模式是一个缩影。广西很多边境市、县 (区)都结合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家园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当地产业发展,全面开展特色培训,提高边民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深受边民的欢迎。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广西设立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服务专窗,制定专门的服务方案,确定专人负责,举办专场招聘会,将公共就业服务向乡镇、村屯延伸,为边境地区农村劳动力提供免费的就业政策咨询、培训信息、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劳务输出等 “一条龙”服务。
如今,广西边民正用智慧和勇敢创造着新生活,他们守护国家边境的精神将继续传承,未来更可期。
(记者 王宝杰 通迅员 田代强 李长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