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场引导转型,到科技驱动“智造”,这一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在今年以来柳州市非公企业的崛起进程中,已然被重新“演绎”——放开革新的手,迈开市场的腿,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绝对驱动力,引领产业升级“新变革”,传递跨越发展“正能量”。
浅蓝色的舒适车座,配上造型独特的黑色驾驶室,一辆外形精巧可爱的“迷你”小汽车,成为柳州工业博物馆里最受欢迎的展品之一。而这辆代表“柳州智造”的延龙牌电动小汽车,就是来自非公企业、柳州延龙汽车有限公司的“创新基因”。
“秉承着科技创新的理念,延龙不断破译转型‘密码 ’,成功迈进‘智造 ’企业行列,在产业升级的路上越走越开阔。”延龙公司董事长吕刚说,自2013年开始,延龙再次大刀阔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研发经费整合电动汽车资源。从工业设计到工艺升级,从集成创新到研发试制,科技创新能让企业转型升级之路走得更好、更远。目前,延龙已形成年产1万多辆电动汽车的生产能力,成为西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用汽车和电动汽车企业。
自主创新引领着延龙汽车在发展前沿中持续变革。今年1月,延龙LZL5028XXYBEV纯电动汽车通过了国家工业和信息部的审查并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发布,正式登上国家公告目录。6月,市政府同意延龙生产的100辆电动汽车在城区及柳江、柳城、鹿寨三县区域内先试先行。
“在不久的将来,延龙牌电动小汽车要行驶在龙城的大街小巷。”谈及公司未来的发展,吕刚信心满满。
对传统制造业而言,激活企业转型基因的一大“利器”就是“两化融合”,而这一特点在市骏信金属制品有限责任公司身上得到了有力印证。
“用科技信息技术提升传统工艺,机械被‘赋予 ’了智能,强化了产品开发手段,加快了技术创新力度。”谈起“两化融合”在生产制造领域的应用,骏信公司负责人黄郁分享着自己的喜悦:通过推进“两化融合”,公司用“科技红利”取代“人口红利”,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得到最大优化,开启了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在新一轮的改革发展浪潮中,柳州非公企业直面转型升级挑战,承担市场开拓者角色的实例几乎无处不在:广西七色珠光效应材料有限公司的产品品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市大荣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大颗粒单晶金刚石“叫响”全国、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的喷油器“占领”伊朗市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非公企业通过实施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硬实力”,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柳州流光溢彩的工业领域中的一抹亮色。(记者段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