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遇到救护车,你会主动避让吗?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前不久,在南宁市秀灵路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大货车连续碾压了两辆电动车,造成电动车驾驶员严重受伤。事发后货车司机立即拨通了120急救电话,但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急救车才姗姗来迟,导致伤者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医护人员反映,自接到急救救助电话后,他们十分钟内就已经发车,但因为是中午出行高峰,车辆太多,一些车辆避让不及时,才导致延误。
在城市规模越来越大的今天,危重病人是否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取决于救护车到达的速度,然而救护车的速度绝大多数是取决于道路的畅通和路上司机的礼让。所谓交通拥堵,其实更是社会车辆让路意识淡薄使然。虽然目前很多地方都出台了不礼让救护车属于违法行为的规定,但对很多司机来说却是形同虚设,毫无约束力,我们仍然经常听到救护车被堵在路上无奈的呼鸣声。这让笔者想起两年前,在四川省成都市一辆120急救车被夹在车流中止步不前,最后,是一名外国男子拦截和疏导过往车辆,甚至双手撑在车窗上把车往后推,并用不标准的中文说着“让120先走”。在外国男子的影响下,有市民也参与劝导和疏导,救护车才得以突围。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两种不同现象的发生?我们的道德建设应该向哪个方向去努力才不会对社会留下太多遗憾?这不得不引发人深思。
笔者认为,屡屡发生不礼让急救车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城市道路设施不完善。应急车道缺乏,难以保障急救车能够急救。近年来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私家车发展太快,但相关的道路建设没有跟进,导致道路拥堵。车辆成倍增加,道路建设又滞后,道路越来越拥堵。有些车辆想避让不能避让,想腾出应急车道也腾不了。目前除了高速公路有应急车道以外,城市道路鲜有应急车道,救护车走普通道路,怎么能履行好急救任务?
二、处罚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取证难等官方词语不应成为此类事件的遮羞布。急救车属于特权车,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定,在特权车执行紧急公务时,对其他车辆和行人不让道者,一般只是扣分、罚款,处罚“心太软”,力度不够。如果处罚不严,没有震慑力,就会纵容了此类事件的惯性发生。没有法律的强制约束,民众难以养成主动避让的习惯。放眼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做参考。比如在新加坡,哪辆车如果与救护车抢道,将会遭到重罚。又比如在北欧一些国家,主干道上都会设立急救车专用道,平时允许车辆通行,一旦警笛响起,必须将路权交还急救车。“一切为生命让路”的理念深入人心。
三、文明礼让宣传不到位。对于广大机动车司机,应当加强路面教育,增强让路意识。笔者认为从申请机动车驾驶证起就应该大力宣传路上礼让精神,不能一味只关注应试教育,还要重视道德和素质的培养。媒体平常也要积极宣传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加强引导。只有这样,当遇上救护车鸣笛,大家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礼让是否会受到处罚,而是尽自己能力让出一条生命通道,这才是每个市民应有的责任和素质。
救护车是我们生命的保障,生命的尊严不能践踏,当遇见救护车拉警报路过的时候,请大家收起冷漠,收起冷眼旁观的态度,主动礼让,请给它们让路,给它们让路,就是给生命让路!(文/张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