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老乡回家难 基层精神疾病救助困难怎么破?

新闻眼|来源:北部湾在线2014-11-26 11:36:15|网络编辑:刘艾

  这段时间,新闻910一直在关注着广西老乡李女士从黑龙江回家的新闻,时间已经过去半个月了,李女士目前仍然在社会福利院。李女士这一路都经历了什么?为何迟迟不能回家?  

  广西老乡回家难  哥哥不认政府难安置                

  李女士的事情还要从10月29日说起,当时黑龙江边防派出所的边防民警在黑龙江边巡逻的时候,发现有一名身穿红衣服的女子出现在黑龙江江中心的浮桥上。好不容易才将李女士从江里救出来。在审问过程中,民警发现,李女士的精神好像不太正常。

  经过民警的多次询问,外加在网上进行户籍信息比对才确定,李女士是广西上林人。11月12日由各地救助站联手将李女士送回了南宁。原计划在11月13日由南宁市民政救助管理站负责把李女士送回上林。可这最后一段回家路,李女士却一直没走完。南宁市民政救助管理站综合救助科芦副科长告诉我们:“她家里面还有一个哥,他哥就不承认有这样一个妹妹。你也看了黑龙江那边的新闻,她是有点跟正常人不同。具体是不是精神问题,需要医生进一步的鉴定。估计她家里面也知道有这个情况,可能以前也有过这种怪异的行为,家里面也不愿意要,这种情况很多见。”

  按照《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规定,对受助人员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动不便的人,亲属或者所在单位拒不接回的,省内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接回。那么李女士就应该由上林县民政部门负责接回,但是上林县民政局救助股的钟股长告诉记者,由于县里没有精神疾病救助条件,接回去他们也不知如何安置。

  法律规定基层单位配套精神治疗  上林县为何成空白?

  李女士经过几千公里长途跋涉终于回到南宁。从南宁到上林这段不远的距离却怎么都回不去,只能安置在南宁的社会福利医院里。

  那么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县一级单位是否应该设有精神疾病救治等科室呢?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就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精神卫生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设和完善精神障碍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精神卫生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考核、监督。但这个法律在上林实施时却遇到了难题。上林县卫生局医政科工作人员李德学告诉记者,最关键的是没有医护人员:“我们这里县人民院长说了,现在去招聘医生,只要说回来做精神病的、做精神科的都没有人愿意回来,县份是普遍存在这种情况。现在县医院成立了一个门诊,可是医生是从南宁社会福利医院请过来坐诊的。”

  据了解,如果县级医院要开设精神疾病科室,需要到当地的卫生局进行备案,获取相关资质后还要配套两名医生才可开设。同时对医疗空间、以及床位人员配备比例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所以没有专业的医护人员成为阻挡上林县开设精神科室的最大阻碍。上林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陈建丰告诉记者:“现在精神病患者我们基本上都是送去专科医院治疗,送去市五医院,柳州龙泉山精神疾病医院。因为上林没有专科医院。”

  基层医疗机构短缺  市场化运营疾病医院运行难

  在基层医院,想招到一名专业的精神疾病医生看样子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也给基层的精神疾病救护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精神疾病医生短缺现在只在基层医院出现,还是普遍问题呢?基层精神疾病救治为何开展缓慢呢?

  据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广西共有50多家医疗机构可以收治精神疾病患者,其中南宁市共占有13家,是广西拥有精神疾病救助医院最多的市。但是南宁市第五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科长刘敏东却告诉记者,即便这样,每个医院也都全部爆满:“我们也去了解过、调查过,床位基本上是不会有很大的空缺。我们医院核定,现在500张病床住了700多病人,床位使用率接近150%。”

  按照卫生部对精神医生配备的标准,每1万人中就要配备3.7名精神疾病医生和10.3名护士,而广西却远远没法做到。经数据调查显示,南宁市每万人只配备有精神科医生0.28名,精神科护士0.45名,这个数据距离卫生部的标准还很远。相比于南宁,广西其它一些地市配比数更低,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有些医院病人一多了,管理可能会出问题,质量可能会下降,去年梧州市苍梧县不是有病人逃跑情况吗,就是因为他那边也是太多了。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影响可能会很大。”【事件回顾:广西42名精神病人出逃背后(点击阅读)

  虽然近年来中央对精神疾病救治的报销比例逐年增高,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但是精神疾病很难彻底治愈,反复复发,也让不少家庭失去了治疗的信心。有些家人直接弃之不理。刘敏东认为,要想让精神疾病患者重新回归正常,需要家庭、医院、社会的共同努力:“我认为中间的缓冲地带更重要,病人回到社会怎么管理?不能像我们看管犯人那样管,要让他回归社会,正常工作、正常生活,所以康复机构很重要。”【扩展阅读:精神病人如何得到全方位的救治和康复(点击阅读)

  从介绍当中,我们的确感受到精神疾病领域的一个欠缺,随着医疗的发达、人们文明意识的提高,圈禁病人、殴打精神疾病患者的案例少了,但是要如何努力满足精神疾病治疗的需求,如何让他们重新走进社会呢?这是我们大家共同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能有一天当医疗救治设施不够,精神疾病病人想救治没地方的时候,再一次让精神疾病患者集体出逃、家人圈禁等历史悲剧重演。

  小编有话说:

  你会怎么对待身边的曾经患过精神病的人?

  千里跋涉,却回不了家,这样的事情让人叹息,但是自问一下,假如你身边有曾经患过精神病的人,你又会如何对待他?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精神病其实早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常见的一种疾病,而且还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正在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另有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重性精神病患人数已超过1600万。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会从分母转化为分子。

  患上精神疾病主要的原因是遗传和心理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也在加剧,人们面临着就业、婚育、养老等压力时,无助与挫折都很有可能引发心理障碍,甚至发展成为精神疾病的诱因。

  作为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的弱势群体,精神疾病患者理应受到社会的更多关爱,但是在现实情况中,罹患精神疾病的人,往往受到社会的孤立,甚至亲人的遗弃。恢复健康后的患者,往往很难再找到工作,或者无法面对世人歧视的眼光,很多病人病好后却宁愿呆在医院里不出院,更加重了精神疾病救治机构的负担。更有甚者,有些家庭觉得“ 家丑不可外扬”,根本就不愿意送病人就诊。而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恰恰就是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与理解,在康复过程中,关心、鼓励和安慰,和谐的家庭、社会环境,都能缩短治疗期,提升治疗的效果,也能让病人更快恢复健康,融入社会。【扩展阅读:放下歧视与恐惧,记者感受精神病患者大多很友善(点击阅读)

  所以,关爱精神病患者,家庭、医院、社会都任重而道远。而我们要做的,应该是先从不歧视开始,科学地看待精神疾病,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就医、康复和回归社会的良好环境,让今天的悲剧不再重演。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