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进入12月,桂东南秋收之后进入冬闲,但在浔郁平原桂平市石龙镇新村的田野上,却是热火朝天的场面:一台台大型挖掘机和推土机正在平整水田,几天之后,一块块不规则的“小田”变成了整齐的“大田”。站在田边“视察”的村支部书记杨伟松了一口气,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他告诉记者:“今年冬,村里开始实施‘以小并大’土地流转,为全面机械化耕作做准备。”
杨伟,一个单薄瘦削的小伙子,4年前还是武汉大学的一名学生,2011年下半年放弃在城里工作的优越条件,回到家乡当起了整天和泥巴打交道的农民,今年8月底,凭借学识和才能被选上村书记。短短三年半的时间里,他面临着两次选择,身份实现从学生到农民、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再到村支部书记的“三级跳跃”。
A
艰难转型:从名校大学生到农民
2011年上半年,杨伟即将从武汉大学建筑专业毕业,一个艰难的选择摆在了面前:一边是香饽饽的专业,很多单位许以高薪,从小就梦想成为城里白领的愿望即将实现;一边是父亲的召唤,家业在扩大,父亲在自己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忙得不可开交,要他回家帮助打理。
“电话打了一次又一次,慢慢地我动了心,决定放弃在城市发展,回乡创业。”3年之后的杨伟平静地说,但从旁人的口中记者知道,他当时的选择非常痛苦,不仅放弃了一直向往的城市生活,谈了几年的女朋友因此而离开了他。
石龙新村,地处浔郁平原,土地平整,十分适宜种植水稻,农户承包田95%以上种植水稻,当地农户在水稻生产中机耕作业水平较高。根据这种情况,杨伟的父亲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就利用入股的新型农机具,选择机械化插秧和机械化收获两个生产环节作为突破,农机作业服务量不断增加,合作社水稻生产耕、种、收作业量由2009年的4800多亩增加到2012年的8000多亩,全村水稻生产耕、种、收机械作业水平达90%以上。石龙新村也成为桂平市小有名气的农机村。
杨伟回乡后,立即进入农民的角色。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在希望的田野上脱颖而出。不久之后,接过父亲的担子,挑起了“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重任。合作社自2008年8月挂牌成立,经过近5年时间的运营,已有社员48人,拥有各种农机设备近400多台(套),入股资金近500万元。这副担子虽然很重,在父亲的指导下,杨伟顺利地实现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B
敢于突破:机械化烘干育秧
其时,桂平已实现了机械化耕地、耙地、收割等,但作为重要一环——烘干,却仍然是个空白。4年重点大学的时光,给了杨伟丰富的知识底蕴。2012年下半年,杨伟大胆提出,稻谷要实现机械化烘干。合作社投资133万元,建设一条日烘干稻谷能力120吨的生产线。“投产运行后效果良好,彻底解决了当地农民稻谷晾晒的问题,合作社的服务项目也由原来的水稻生产的机耕、机收、机插等,发展到稻谷烘干、加工、购销、贮运一条龙。”
在合作社的带领下,石龙新村水稻种植面积4000多亩,机耕作业率达100%,机插和机收作业率达90%以上。石龙新村和周边的厚禄延寿等村,形成了万亩水稻机插连片示范区。“我们村水稻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在当地属最高的村之一。”2013年,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粮食购销,农机服务营业总收入超3000万元,合作社获利218万元,社员人均纯收入超过6万元。
然而,杨伟没有止步,他又盯上了另一个环节。他说,祖辈和父辈实现机耕、机收、机插和大米加工全程机械化。但在播种育秧还是传统的人工操作,尤其是早造,由于天气变化无常,常常造成烂秧,不但经济受损,更是延误生产季节,影响粮食收成。2013年下半年,他带领部分农机合作社社员到外地考察后,立即拍板与广州一公司共同投建水稻育秧工厂。
2013年3月,春寒料峭。然而在杨伟占地面积23亩的水稻育秧工厂里,却是春意融融,一床床秧苗青翠欲滴,等待下田。育秧工厂每年可提供机插秧苗超过1万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实现,使农民彻底地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里面有爷爷、父亲的不懈努力,我是踩在他们的肩膀上往上走的。”杨伟一家三代为当地农业机械化所付出的努力,在当地传为佳话。
C
自我提升: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由于表现突出,今年8月底,杨伟当选为石龙镇新村村支书。他的身份又实现了一次大跳跃,所做的事情内容变了,服务的对象更广泛,肩上的担子也更重——他不仅要让合作社成员分到更多的红利,还要让全村的人都走在致富的路上。
他曾犹豫过,合作社事情很多,如果当上这不大不小的村官,肯定会分散精力,影响自己的事业。但稍有点文化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是老人和小孩,村里太需要有知识的年轻人了。“我必须要用学到的本领为父老乡亲服务,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想到这些,杨伟便觉得义不容辞。上马之后,他立即奔村入屯,组织召开全村户主会议,动员村民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水田“以小并大”土地流转试点工作中去了。
“今年以小拼大试点工程在石龙镇新村实施,目标是3300亩,通过小块拼大块附带道路、水利设施等建设,以后更便于机械耕作。”9月1日,当选村支书的杨伟第一次召开了全村党员、生产队长会议,动员、宣传土地流转、小块拼大块的好处。10月4号,是航拍图纸确认的日子,在他的带头下,村民在各家各自的田块上画上自己的编号。
杨伟表示,除尽力当好村官外,还要做好合作社的服务项目,利用好国家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发展大农机、服务大农业,拓宽服务领域,从水稻生产的育插、机耕、机插、机械化植保、机收,烘干到稻谷加工,购销等实行一条龙服务,把水稻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做强做大合作社。
“下一步,将利用好育秧工厂的资源优势,先在全村范围内实行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械化作业服务,统一水、肥、药管理,农户所产出的优质稻谷实行略高于市场价格进行统一收购、加工、销售。通过这几个统一,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更重要的是,要带领村民参加到合作社这个大集体中来,把零散的耕作队伍建设成为了一个正规的机械化部队,并带着他们出去进行跨区农业耕作服务。”杨伟充满自信地说。
(记者 唐正芳 通讯员 覃鸿全 梁泽义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