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里的“获得感”正衬小康愿景

民生观察|来源:千龙网2015-03-11 17:31:06|网络编辑:夏汝

  3月5日是元宵节,也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的日子。由于羊年春节比往年来得晚一些,也就使得今年的元宵节与两会“撞车”。按照中国人过年的习俗,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过完年呢。代表委员们在年味儿还未散去的正月里,来到北京参加两会,在听取审议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中度过元宵佳节,这也使得今年的两会显得格外喜庆。  值得“喜庆”的还不只是时间上的巧合,更是两会展现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决心,这也令人民群众对未来更美好生活有了向往。在上个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引发热议,执政者所思正是民之所望。人民群众的这种“获得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直接体现,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方面。

  从前些年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如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虽是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说明这些年,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收入在增加,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崛起,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缩小,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逐渐成为可能,也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元宵节是中国人过年的尾声,回顾这些年中国人过年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年货中真切感受到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购买力”的巨大变化,这也能体现出我们逐渐实现小康生活的进程。

  上世纪70年代,过年能买几斤槽子糕和罐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80、90年代的年货是漂亮的新衣服、成箱的啤酒和一些精美的糕点礼盒等。进入21世纪以后,物质资源更加丰富,肉蛋奶和蔬菜水果成为必不可少的年货;最近几年,从智能手机到智能电视,从双开门冰箱到变频空调,现代智能家电成为年货的采购对象;而今年又开始流行出国旅游,买进口年货,澳洲的奶粉、韩国的化妆品,日本的电子产品都成为中国人的年货。

  从上世纪的节衣缩食到如今可以购买进口产品,中国人“年货”购买力的变迁也从侧面证明了我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也是小康社会的直接体现。从追求大鱼大肉到追求营养健康,从传统年货的“老三样”到现在的智能家电,我们的生活不仅要富裕还要有品位,这就体现在中国人年货支出的逐年增高。在一项回家过年预算的抽样调查中,一半以上已达到5000到1万元,1.5万以上的也不在少数,最高达到了3.3万。年货的多样性变化和年货支出的增加,就是中国家庭逐渐走向小康的真实写照。

  年货里的小康只是体现人们收入水平增加的一个“缩影”,生活的富裕也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医疗、养老、环境、教育、就业、食药品安全等一些民生问题上达到彻底改善,才能构成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需要经济建设、还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只有这些领域全面发展,才是真正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

  今年两会着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是国家发给人民的“大红包”。红包里包裹着的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系列民生政策,从社会保障到住房保障,从收入公平分配到平等接受教育,从医疗改革到养老改革,从增加就业、鼓励创业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环境治理。每一项改革举措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惠及民生的改革红利和政策措施,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需求,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姜雪峰)

  原文链接:http://news.qianlong.com/28874/2015/03/05/8885@10196746.htm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