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川大规模修复盐马古道古村落 当地看好旅游掘金机遇

广西新闻|来源:桂林生活网2015-04-16 15:15:57|网络编辑:王琳

\

长岗岭古建筑群全景

\

古商道穿村而过,明清年间当地人在这条道上经商有道,出了不少富豪。

\

几位徒步爱好者推着自行车重走古道。昔日的古商道成了如今老百姓徒步游的好去处,而这一变化让长岗岭人看到了新的商机。

\

三月岭古道上的百年古松损毁严重,枯的枯,断的断,倒的倒,亟需维护。

桂林生活网讯(桂林晚报记者 陈延明 文/摄)古时湘桂互通有水、陆两条道,水道为有名的灵渠,陆道则从湖南南部经全州、灌阳、兴安、灵川,到达桂林,通往广西南边及广东各处,这条湘桂古商道推动了岭南经济发展,被喻为“南方的丝绸之路”。直至民国湘桂铁路及解放后桂黄公路通车,这条古商道才逐渐荒废。

2006年,湘桂古商道上留存最完整的三月岭古道及相邻的长岗岭村古建筑群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如今,国家又出资对这两处相邻的文保单位进行修复,拟恢复其在明清鼎盛繁荣时期的建筑风貌。

古时,长岗岭人依古商道而生,曾富甲一方;如今,古道、古村重修,又让古道沿途的人们看到了一次发展的机遇。

重走古道

历经数百年沧桑,如今的古道是什么样?4月9日,记者在灵田重走三月岭古道。

三月岭古道在当地也叫盐马古道,记者从三月岭古道南边的自然村东庄上岭,行约15分钟村路即到三月岭古道南端入口太白亭。太白亭造型为典型的牌楼式凉亭,青砖沙石混合砌成,风貌古旧。据了解,此亭建于民国年间,当时修建是为了给往来古道的行人提供歇脚、避雨的便利,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太白亭拱门穿亭而过,就踏上青石古道,先是穿过一段丛林峡谷,左侧是峡谷小河,一路上泉水叮咚,鸟叫虫鸣。步行15分钟后来到一座石拱桥,峡谷小河从下穿流而过。桥面损毁较严重,多块石头被撬开,得绕着走过桥。过桥后不久,古道开始往陡峭的山脊延伸,踏着枕头般大小的青石板蜿蜒往上,进入古道最幽深的一段。古道较之前要宽敞些,两旁出现两排参天巨松,一人合抱不了,至少50米高。每棵松树上都钉了个编号牌,上面写着“三月岭百年古树”。

据灵川县志记载,这些松树是附近长岗岭村清代富豪莫崇玖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所种,总共500多棵,当时古商道繁荣,两旁种树以遮阳,让过往商人免受日晒之苦。但记者注意到,这批古松损毁严重,有的枯死,有的拦腰折断,还有的连根翘起,古道上松树倒地横卧拦断有20多处。灵田镇副镇长全尧告诉记者,这些古松多毁于2008年那场冰冻雪灾,估计现在三月岭古道上的古松仅存百余棵。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爬越,记者终于到达三月岭最高点五里亭,这也是三月岭古道的北端。其造型像间老旧屋子,青砖小瓦,石础木柱,亭子下半部为青砖砌成,上半部则覆了层混凝土。记者从灵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秦文培处得知,这座亭子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莫崇玖之母以莫崇玖(当年5岁)的名义所捐建,目的是供过往官差、客商及行人休息、纳凉或避雨。亭子屹立几十年后破损较重,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当地百姓重修过,如今形态已失去原有古旧风貌。

出了五里亭,地上的青石路便没了踪影,开始了一段土路,再往前则是下岭的水泥路。长岗岭村里人说,以前古道直线通长岗岭村,步行约15分钟即到,之后古道穿村而过,一路往北至兴安。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修路修水库占用了一段古道,从五里亭到村里的古道基本就消失了,去村里可以沿水泥路走五里路。

古村今貌

沿水泥路步行半小时到达长岗岭村。村口正对莫氏宗祠,宗祠墙上挂着一份简略的长岗岭村建筑分布平面图,水泥路穿村而过,把村子分为左右两半,左边分布着莫氏宗祠、卫守府、别驾第、莫府大院等建筑,右边则是五福堂改成的长岗岭商道古村生态博物馆陈列展示中心、荷塘和大片农田。

从村里一处至高点观望全村,一片青砖灰瓦,重重叠叠,据村长介绍,全村现存明、清、民国不同时期大小建筑近60座。大片古宅之中,夹杂着不少新建民房,与整片古民居有些不协调。

村里不少老宅都有不同程度损毁,有的村民用现在的方式修葺老宅,所以有的老宅看上去既古朴又现代。

在长岗岭村的生态博物馆里,能看到湘桂古商道的兴衰及其与长岗岭村的渊源。

据考证,这条古商道形成于唐宋时期,但其渊源可追溯至秦代,当年秦始皇派人修凿灵渠,打通湘桂水路交通,从此灵渠商船往来繁忙。自宋代以来,湘桂的商业流通已非常发达,兴安灵渠商旅繁忙,湘米南运、粤盐北输等经济高度发展,狭窄的灵渠已无法满足贸易需求,南来商船堵至全州,北往商船堵至桂林。

在此种水运不畅的情况下,官府一方面不断维修灵渠疏通河道,另一方面则构筑从湘南通往桂北漓江的陆路商道,以解决灵渠水运交通的瓶颈问题。于是一条从湖南南部经全州、灌阳,再经兴安的崔家、高尚过灵川的长岗岭、熊村,即可进入桂林或大圩码头的最短陆路商道应运而生。当时从湖南方向运来的物资,走水路要一个月,而通过马帮运输走这条陆路,仅需一周左右。

这条古商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鼎盛期达500多年,被后人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湘桂铁路及解放后桂黄公路的通车,水、陆两条古商道都完成了历史使命,萧条荒废了,陆路古商道仅有三月岭古道一段保留最完好。

长岗岭则位于湘桂古商道中间,当地人从宋代起就利用这一独特地理优势经商,在明、清时期曾产生多位大富豪,带动全村富甲一方,长岗岭也有“小南京”美誉,后经多代人努力,最终造就了今日的长岗岭村。

三期修复

2006年5月,三月岭古道、长岗岭村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长岗岭村被定为国家保护生态村。但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有了新的担忧。

灵川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秦文培告诉记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追求生活的现代化与历史文物保护的矛盾、人口增长需建新房与古民居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古民居户主拆旧建新,给古民居保护增加了难度。因此,只有尽快科学规划建设新村,才能有效保护古建筑群。

另一方面,古建筑需要经常进行消防安全及文物巡查等保护工作,但长岗岭村地处偏远,维护比较困难。秦文培说,该村并无古建筑群应有的消防、安防、防雷工程,全村古宅都是砖瓦木混搭结构,防火很成问题;虽然村子是国保单位,但村里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文物失窃无从查起。所以,加强村里的防火警报、安全防盗系统以及防雷系统成为迫切需要。

像三月岭古道,现在古道上两座亭子都有不同程度损毁,三座石拱桥也需要维修,古道上一些石板翻起,也要维修,还有古松也需要维护。

对于这些问题,灵川文物部门向国家文物局上报了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工程总体方案,2014年6月份获国家批复同意。

根据该方案,整个方案拟通过三期工程,让该村恢复其在清嘉庆至咸丰年间的建筑风貌。一期投入600多万元维修长岗岭村别驾第、莫府新宅等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古建筑,至2014年12月,长岗岭村古建筑群抢险修缮工程(一期)完工并通过自治区文化厅验收合格;二期拟对长岗岭村古建筑群中卫守副府组群进行维修,目前正进行招投标工作;三期拟将完成所有需抢修的文物本体维修,同时对村内近年建成的民房进行风貌改造,让其外观跟古建筑群保持一致,完成村里的消防、安防、防雷设施建设,对三月岭古道进行修复。

发展机遇

“我们把这次古村古道的重修看成一个机遇,对于文物部门来讲,重点是保护。但作为政府部门,我们的责任是发展,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利用这个契机,把如此优质的一个资源整体开发成旅游产品推广出去,给地方和老百姓都带来实质性收入。”灵田镇副镇长全尧说。

镇政府的想法跟村里老百姓的想法不谋而合。长岗岭村的老村长莫天元告诉记者,村里人在七八年前就意识到资源优势,并做了旅游开发的初步尝试。

“我们村成国保单位以后,就经常有人来观光拍照,五年前水泥路重新修好后,进来游览的人更多了。村里有人开起了农家乐。”莫天元说。

莫天元记得,村里博物馆刚建好那两年旅游最火,但人来多了问题也就来了。“人多了,村里接待跟不上,人少了,一些家庭式农家乐又不愿接待,加上村上没有正式住宿的旅馆,游人没地方住。后来村里还学别人收起了十元到十五元的门票,不少游客就有了想法,很多人登完三月岭就直接原路返回,不再来村里耍,我们的第一次旅游开发尝试不算成功。”莫天元说,大家都在总结经验教训,所以很看好这次古道、古村重修的机遇,希望借助镇政府的引导,再谋一次村里的旅游开发。

4月10日,全尧召集长岗岭村里干部开了个会,讨论的就是怎么搞好村里的旅游开发。为让村里旅游规范化,当天会上落实了五件事,制作游客须知,制作导游图,制作景点分布图,对古民居里的资料进行更换,提升接待服务质量。

全尧告诉记者,现在文物部门在对村里的古建筑群进行修复,这个过程大概三年,这期间村里也没闲着,都在商量着如何在这段时间完善村里的各项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待文物修复完成时,全村展现清朝时古村貌,同时村里旅游设施又跟上了,到时保护与开发同步完成,无论是保护文物古迹、传承民族历史文化方面,还是全村的长远发展方面,都将有深远意义。

灵田镇党委书记杨海芬给记者描绘了一个总设想,三月岭古道与长岗岭村同湘桂古商道线路上,古时长岗岭是古商道上紧邻三月岭的一个驿站,供过往行人休息;现在三月岭古道是游客徒步游的一条线路,徒完步可以像古时一样到长岗岭村休息,而这一路上有古商道、原始森林、瀑布小溪、百年松林、生态博物馆、古村落建筑群、古墓群等众多景点,旅游开发潜力大。

按照村里的想法,以后将在村公路右侧的农田种不同的观赏植物,让游客春赏油菜花,秋观油葵、银杏。目前,镇里已经请桂林规划设计院相关专家在做全村旅游规划设计方案。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