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春望》中感叹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小小的家书承载着相隔万里的亲人之间的深深思念之情;孟郊也在《游子吟》中说: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见,孩子永远都是父母最放心不下的牵挂。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期间,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后来傅雷的小儿子傅敏将这些信件整理,汇集成了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傅雷家书》。
在信中,我们能感受到傅雷的爱子之切。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段话摘自《傅雷家书》。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吧,既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茁壮成长,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增长见识,但同时也舍不得孩子离开自己,害怕孩子受伤。对于他们来说,内心是充满矛盾的。我的父母也不例外。因为我出生在农村,每个暑假都会回家帮父母干农活,不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一放假就到处去玩,去做兼职,所以我的社会阅历就很浅。我妈也很替我担心,怕我以后走到社会上会不适应。于是在我大二放暑假的时候,她就答应我,让我在外面找份兼职,体验一下生活。
读《傅雷家书》,也让我想起以前在外地读书的时光。那时候我每个月都会给父母写信,告诉他们我的近况,让他们不用担心我。父母也叮嘱我要注意身体,该花钱就花钱,不要舍不得。每每收到信的时候,我都欣喜若狂,捧着小小的一张纸读来又读去。后来,通讯发达了,手机代替了书信。我也体会不到当初收到书信那一刻的喜悦和快乐了。这个网络时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书信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打开QQ、微信,很容易就能视频聊天,可是人与人之间距离反倒更远了。有时间,我们不妨静下心来,好好写一封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