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RTV8月7日消息(记者彭龙 通讯员潘荣海 宁国用) “垃圾围村”曾经是困扰广西农村的老大难问题。自2013年开始试点实施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以来,广西在75个县探索农村垃圾处理三种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目前,广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
8月6日 新闻910 广西新闻联播
每天一大早,68岁的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冠洞村村民杨珠艳都要把房前屋后的垃圾清扫一番,分类装袋后放到门前统一配备的联户垃圾桶里。杨珠艳说,在有联户垃圾桶以前,河里、村里垃圾随处可见,臭气熏天。
村民:“以前垃圾没有人管,就随便丢在河边、小溪边、公路边。”
记者:“当时路边、河边环境怎么样?
村民:“环境是垃圾多。”
杨珠艳把自家的垃圾集中到门前的联户垃圾桶里后,很快就有保洁员前来收集,运到公路边的村级垃圾集中桶,等待垃圾转运车统一清运到附近的程阳八寨垃圾填埋场分类、焚烧填埋。
林溪乡垃圾转运车司机吴清权告诉记者:“每趟8吨左右,我们目前有70多个垃圾桶,每天都是满的,一车可以拉到30多桶这样,每天都要拉,不管刮风下雨。”
像冠洞村这样距离市县垃圾处理厂(场)20公里范围内的村庄,主要采取“村收镇运县处理”或“村收镇运镇处理”模式,按照就近处理的原则,从源头上治理农村垃圾。
而20公里范围以外的村庄,广西则采取“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就近就地处理”模式。针对广西农村点多面广、位置偏远的特点,农村垃圾“就近就地处理”模式成为农村垃圾处理的主攻方向之一。南宁横县就走出了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变废为宝的“横县样本”。横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副局长、环卫站站长周念远介绍:“我们在整个县城的保洁区里面已经达到了70%的普及和覆盖率了,收集回来的居民生活垃圾有30%能够得到重新的使用和利用,初步探索出了一个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的路子。”
近年来,广西建立起由“村收镇运县处理”、“村收镇运片区处理”和“就近就地处理”等三种模式构成的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建设。目前,全区已实现以县城为中心的农村垃圾“村收镇运县处理”20公里范围内全覆盖,其他区域垃圾清运处理基本覆盖。各地在实践中还探索出了堆肥处理、沼气池处理等一批具有地方性、区域性、乡土性特色的技术路线,初步建立了低成本、易维护、可推广的农村垃圾处理技术体系。
各地群众从“要我清洁”向“我要清洁”转变,全区大部分自然村屯组建了保洁员队伍,成立了生态乡村自治组织,制定了生态乡村村规民约,广西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的经验得到国家住建部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下一步,广西将完善提升农村垃圾收集处理,力争到2020年,使农村垃圾集运处理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更加卫生、更加便捷、更加舒适的宜居家园。
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村镇建设处处长彭新唐表示:“我觉得还是垃圾分类收集的设施滞后,第二个就是我们的城乡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意识、环保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一个就是垃圾分类的标准,我觉得这也是要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