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地铁1号线隧道全线贯通
明年6月28日南湖站东段10个站实现载客运营
南宁轨道交通1号线隧道全线贯通 记者 赖有光 摄
工人在进行白苍岭站至火车站区间连络通道冰结孔作业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记者 韩沛)南宁地铁1号线建设又有新突破。8月31日,白苍岭站—火车站站右线最后一台盾构机顺利吊出,标志着按期实现了“洞通”里程碑节点工程目标,1号线建设全面进入机电设备安装新阶段。
昨日在白苍岭站,记者沿着洞通的隧道走了约600米后看到,施工人员正在开展连络通道的建设,该通道就是将左右两边的隧道边接起来,以满足消防以及应急维修的需要。“洞通对于地铁建设来说,是第一个最大的节点。”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建设分公司总经理乔书光介绍,地铁运行需要很多系统配合,包括信号系统、轨道系统等,这些系统都需要空间去容纳,这个空间做好了,也就相当于把骨架的东西做好了。洞通意味着列车运行空间的土建已经完成,为整个列车运行的系统具备了施工条件,后边才有其他节点的成立。
“洞通”为1号线全线运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还有“轨通”“电通”“信号通”。目前,1号线已经贯通的轨道施工已经全面展开,尤其是南湖站以东的区域,铺轨的区域已达90%,南湖站以西区域由于受到区间没有贯通的影响,铺轨工作完成了20%,随着全线洞通,西段的铺轨也将全面展开。
同时,对隧道里面具备条件的通电工作也全面展开,通电跟轨道走。交叉施工进行信号工程和通信工程,南湖站东段10月份预计会实现轨通,其他节点要延后一段时间,逐步实现电通、信号通等,明年6月28日南湖站东段10个站实现载客运营,之前还要建设、调试、演练等。
“接下来施工的难点是多个系统的交叉作业,虽然风险相对土建来说小得多,但是工期短任务重。”乔书光说,要在6米的隧道里面,同时进行有轨道、通信、供电等施工,要求施工组织既要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又要保证整体的协调推进,这个难度是比较大的。
另外,车站的施工也涉及多个系统和专业。地铁运行主要的设备都在车站,区间都是一些线缆、支架末端的设备。车站施工组织同样面临着十几个专业的交叉施工问题,装修、设备安装、综合管线、通风工程、通电都是在车站。施工空间非常狭小,这些施工交叉作业,非常考验协调程度。
相关新闻
地铁1号线背后的故事
21个月洞通创造“南宁速度”
据悉,南宁地铁1号线全长32公里,设25座车站,其中6座换乘车站,区间隧道全部采用先进的盾构法施工。作为南宁市建设的首条地铁线路,1号线自2012年12月28日土建工程正式全面开工建设,其中,盾构从2013年12月正式开始,掘进至实现洞通仅用了21个月工期。
相对于长沙、南昌、宁波、东莞等城市同期建设的地铁线路,南宁地铁1号线土建工程建设工期相对于正常工期缩短了半年以上时间,即使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铁发达城市的建设速度相比也毫不逊色。
1号线创造的“南宁速度”背后,是以轨道交通集团为首的参建各方超前筹划、攻坚克难、艰苦奋斗的辛勤付出。
从288栋老旧房屋下穿过
1号线途经大学路、衡阳西路、朝阳路、民族大道等,这些都是南宁市最繁华的街区和道路;穿越被服厂危旧楼房,友爱居民楼等老旧房屋约288幢;正穿南宁火车站站房及铁路股道14股;下穿可利江、心圩江、相思湖、南湖等南宁市区各重要水系;四线叠加近距离下穿朝阳溪桥,近距离正穿新民路桥桩基。施工外部条件之困难,环境和建构筑物保护要求之高在全国地铁工程中是少见的。
克服复杂地质结构“拦路虎”
沿线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也是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南宁地区典型的富水高渗透性圆砾地层、泥岩和圆砾复合地层、半成岩砂岩地层均对工程建设造成了极大困难,施工风险巨大。
为有效控制地质条件带来的风险,双螺旋土压平衡盾构机、泥水平衡盾构机、冷冻法加固联络通道、钢套筒始发和接收盾构机等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工艺在南宁首次采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也为后续南宁轨道线路的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南宁在火车站和朝阳广场站首次采用了相临两座车站,由岛岛式同站台平行换乘转为叠岛式同站台平行换乘设计方案,朝阳路下四线交叉重叠土压平衡盾构施工为国内首次,对盾构施工技术和管理控制的要求极高。
共投入24台盾构机
据悉,1号线共投入了24台盾构机完成全部地下区间施工。盾构始发、到达风险高,不可预知因素多、事故多发,而南宁地铁1号线成功完成了近百次的盾构始发和到达,且大多数在富水圆砾地层中进行,风险控制良好。
“例如白苍岭—火车站区间,盾构应该平均一天掘进挖6米左右,但实际在施工过程中,情况不是这样。”乔书光说,这个区间不仅是对地面的把握问题,本身底层的复杂性、困难度也超出了预计。主要是存在上软下硬这种上面是圆砾地层,下面是泥岩的土质,黏度非常大,盾构机刀盘一转,就把圆砾和泥岩全部混在一起,变成了麻花,很难出去,经常塞土仓和排泥管,影响还是很大,好在顺利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