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7日电(见习记者 李川)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新一年的文化改革建设工作重点指出了方向。当天,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连辑,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院长、非遗中心副主任罗微,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所所长邱春林作客中国青年网,就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连辑(左一)、全国政协常委苏士澍(左二)、全国政协委员罗微(右二)、全国政协委员邱春林(右一)作客中国青年网演播厅。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洪泽 摄
非遗传承需要全社会、集体性的觉悟和意识
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传承到今天的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众多、形式多样。然而,尽管我国非遗璀璨夺目,现实却是众多非遗项目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困境。连辑认为,“我国非遗领域比较宽泛,在数千年历史各不同社会阶层中形成的各种非遗类型,例如民间艺术、生活习俗、行业手工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都涵盖其中,也都处在不断地消亡和工业化冲击中,急需抢救和保护。”
针对部分非遗项目出现断档、断代的现实困境,连辑表示,非遗传承需要全社会、集体性的觉悟和意识,“非遗所有的传承体系、内容都是个体的、家族的,没有办法通过行政命令去指挥、解决。国家需要加强对非遗的重视程度,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大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连辑接受现场记者采访。中国青年网记者王洪泽 摄
“挖掘文化产品的自身价值,需要由政府牵头和社会合作起来。在这方面,国外的一些做法对我们很有启示借鉴意义,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政府挖掘文化价值,做到有序传承。”连辑告诉记者。
“传统手工艺背后蕴含着一种独属中国的工匠精神,它源于手工艺的工作准则、伦理,以及它的价值诉求,这是今天年轻人需要去发现、思索、传承、弘扬和渗透到现代工业制造里面的优秀精神。”邱春林说。
“一带一路”:文化先行、贯穿始终
2013年,国家相继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个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发展战略,为我国开展对外合作创建了新的机遇和平台,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一带一路”也成为中西文化相互交流、互动的新地带。
原文链接:http://news.youth.cn/wztt/201603/t20160307_7715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