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理念 推动新发展》 第七篇:传承发展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线报道|来源:北部湾在线2016-03-14 00:29:15|网络编辑:xwbj

广西台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尤其是基层农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广西要实现“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关键在农村,广西如何补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短板,让公共文化的阳光普照城市、乡村?

两会前,住桂全国政协委员覃文静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上南村小学进行“民族贫困地区学生阅读推广”调研时发现,农村小学图书室开放的时间不固定,图书种类单一,内容陈旧;而在她追踪调查的13个农村学生中只有2个学生有藏书10本以内,另外11个学生都没有藏书,这与教育部规定的一类学校学生平均拥有图书30本、二类学校学生平均拥有图书15本的标准差距较大。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引发了覃文静的思考。“现在县城的硬件还基本上说得过去,电影院也有了,图书馆也有了,文化馆也有了,那镇上这级呢,我觉得下一步十三五,应该把更多的关注目光、财力、人力等(放在)乡镇这级的文化设施场馆的建设上来。”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在硬件上,首先要有阵地。从2009年开始,广西按照“一栋综合楼、一个戏台、一个灯光篮球场、一支农民文艺队和一支农民篮球队”的“五个一”标准,全面铺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据统计,2009年到2015年期间,自治区财政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上累计投入超过13亿元,目前,广西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已达7000多个,覆盖全区近50%的行政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在软件上,还要有高质量的产品。来自桂林市工人文化宫的全国人大代表向惠玲告诉记者:2015年,桂林市财政支持创办的《西南剧展》,免费公演了《龙隐居》、《欧阳与桃花》等一批以桂林方言演绎当地群众抗战故事的文化精品,观众场场爆满,改变了向惠玲过去抱有的文化产品“免费就不好看”的认识;向惠玲从中得到启示,文化产品不一定要大手笔,却一定要贴地气,本土优秀文化产品同样可以有市场。“我们不一定要追求高大上,要走在群众心中,出一些成本低又很适合大众看的作品,这个创作一定要抓住观众的心,就是走到群众当中去演。”

“十二五”期间,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大力开展由政府财政购买服务的“精品剧目月月演”等文化惠民举措。然而,文化共享不仅是现代文化从城市到农村的单向流动,广西全国人大代表周红波认为,文化惠民既需要“送文化下乡”,也需要“送戏进城”,传承发展好民族传统文化。“乡村的一些文化人或者是传统的传承人,主动去创作一些节目,把原来传统的一些民俗能够传承下来,而且用现代的手段去表达,既能够传承下来,又能够发展,更能够贴近时代的气息,贴近群众的需求。”

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关键还是人才队伍。

广西全国人大代表向惠玲:“从社会上比如说职业学校、艺术学校、大学里面,跟他们合作,给职工、学生、社会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将他们的培训作品作为我们的演出的资源,提供演出的机会,更好更多地为我们老百姓服务。”

住桂全国政协委员覃文静:“我们也要充分挖掘当地群众自发性的文化建设活动,让它走上舞台,因为民间还是有很多热衷文化传承的人士,几方力量合力,可以把我们的文化大餐搞活,搞得有生命力。”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