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RTV3月16日消息(广西台全国两会特别报道)随着手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微信朋友圈成了人们社交的主要工具之一。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也有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他们用“朋友圈”收集民意,从以往单纯的参与者,变身为会议的记录者、传播者,“朋友圈”的沟通方式让两会的过程更加亲民“接地气”。
2016年2月17日,距离两会开幕还有半个月,广西全国人大代表李欣蓉的朋友圈里发了一段文字:“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于3月5号在北京召开,邀请大家讨论两会热点问题,包括精准扶贫、慈善法、供给侧改革等等。”这条微信一经发出,李欣蓉的朋友圈“火”了起来,30个点赞、12条留言、多个朋友转发。广西全国人大代表李欣蓉:“我每年都会发出我什么时候去开会,关注什么样的问题,就这些问题大家在下面做一些讨论,暂且不去讨论他们建议的可行性与否,至少他们在我的朋友圈里积极地参与了参政议政,让他们觉得身边有一个全国人大代表,声音是可以带到大会上的。”
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前的一天,李欣蓉的朋友圈留言变成了:“大学生村官代表提前进入两会状态”。各种点赞、评论、留言随即纷至沓来,而在两会开幕前,李欣蓉朋友圈里关于两会的内容共收到几百条点赞和留言,内容涵盖了农村创业、农村饮水安全、慈善法、精准扶贫、教师待遇、延长产假等基层群众关心的各种热点。在朋友圈里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公众号里,李欣蓉还收集到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发来的10多份与农村建设有关的意见、建议,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还被吸收进了李欣蓉的大会发言和建议里。“一个非常好的建议是关于农村道路出口规范化的建议,现在农村都通道路了,但是农村道路的出口有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问题,通过国家去规范进出口道路,提高村口道路的安全进出,这个已经形成了建议要提交大会。”
审议慈善法是今年大会新增的议程,3月1日,李欣蓉首次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张图带你读懂慈善法”的链接,整个会期间,她在朋友圈里共转发了10条慈善法的新闻链接和解读;她还在朋友圈里的“知行社两会讨论组”律师群里,与24位法律专业人士讨论慈善法;莫小峰、冯碧红、龙丽萍等7位广西全国人大代表也加入到她组建的慈善法讨论组,每天在朋友圈里一起进行讨论。3月11日下午,李欣蓉带着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在广西代表团分组审议慈善法草案中,提出多条修改意见,最终有两条建议被大会采纳。“公开募捐它要求慈善组织应当在其登记的管辖区域内进行,我认为这个在现实的操作中不太好操作,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你很难去界定你发起的公开募捐能够在你登记的民政部门管辖区域去进行,那(这样)不能公开募捐的话就容易挫伤我们的积极性。”
李欣蓉的微信好友——广西全国人大代表莫小峰表示,在微信朋友圈里收集民意,集纳各方智慧,也有利于人大代表更好地履行职责。“我觉得挺好的,因为我们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大家都不是专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可以互相探讨互相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互相启发,就会形成一些共识,形成一些可操作性、建设性的东西。”
李欣蓉说,闭幕后她还要用“朋友圈”来收集意见,随时和基层群众交流,以便更好地履行一名代表的职责,让人民代表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毕竟“代表”这个身份就是代表人民履行职责的,每个代表身后,都站着成百上千的基层群众。代表的每一件议案、每一次审议、每一次表决,都关乎基层群众的幸福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