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住建部官网发布消息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安部关于废止〈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的决定》已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常务会议、公安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3月16日予以发布,废止《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的决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至此,执行了18年的《城市出租车管理办法》正式被废止。
作为城市形象窗口的出租车行驶在南宁的大街小巷。记者段柳健 摄
▌部分规定与新需求脱节
据了解,《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经原建设部、公安部批准,自1998年2月施行,涉及城市出租汽车的规划、经营、管理和服务。
18年来,我国城市交通环境经历了天翻地覆般的变化。随着交通拥堵加剧及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发展,这部规章不时引发争议,如关于出租汽车经营权可以实行有偿出让和转让的内容,层层转包之下,就成为“份子钱”源头之一,深为公众诟病。由于该政策提到经营权可以“买卖”,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出租车行业才出现了天价“牌照费”等问题,业内人士认为,“牌照费”的存在是出租车“份子钱”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此外,该办法的部分规定,更与网络约车等新需求脱节。如该办法只规定了“出租汽车实行扬手招车、预约订车和站点租乘等客运服务方式”,目前显然已经涵盖不了近两年新近流行的网络约车方式。
▌意在为出租车改革做准备?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存在打车难、服务质量不高、群众出行需求得不到满足、行业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出租汽车管理体制改革刻不容缓。2015年,交通部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表示,目前两文件还在修改阶段,争取尽快出台。
此次《办法》废止,与两个文件的出台有怎样的关系呢?王浩认为,原建设部出台的《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应在职责调整或交通运输部出台新的部令时及时废止。交通运输部16日令发布后,为各地进行出租车管理提供新的法律依据,《办法》原有的作用基本丧失。考虑文件的废除有一定程序和周期性,此次住建部和公安部废除《办法》,应属于程序性的文件废止,“与两个文件出台关系不太大”。
▌出租车改革破冰 热点有哪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出租车和网络约车混为一谈,无论是通过APP叫专车、快车和顺风车,还是到路边招呼出租车,统称之为“打车”。
但在管理体系中,它们依旧是两个范畴,一个是传统的出租车行业,另一个是新兴的网络租约车行业,就此,管理和改革的思维也不尽相同。在出租车行业,重点还是减免或取消“份子钱”,让出租车司机负担减轻,和网络约车行业站到同一起跑线上;而在租约车行业里,争论的焦点还在于“资质”,对“资质”是限是放,控制到什么程度,是最关键的。
▌出租车管理新思路:
“专车”将被纳入出租车管理范畴
2015年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同时发布《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期1个月。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徐成光介绍,两个文件重点围绕科学定位出租汽车服务、规范“专车”等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明确了出租车行业改革思路和重点举措。
意见:出租车经营权实行期限制
《指导意见》将“专车”等新业态纳入出租汽车管理范畴,巡游出租汽车可在道路上巡游揽客、站点候客,也可提供预约运营服务;预约出租汽车不得巡游揽客,只能通过预约方式提供运营服务。对预约出租汽车运价实行政府指导价或市场调节价,对巡游出租汽车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
《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出租车经营权不得炒卖和擅自转让。对出租车经营权实行期限制,逐步取消有偿使用费。新增出租汽车经营权全部实行无偿使用,并不得变更经营主体,各地不得新出台经营权有偿使用政策。
《指导意见》分列20个条目,对出租汽车发展定位、运力规模管理、经营权管理改革、经营行为规范、价格机制改革、公开透明监管机制等方面作出了全面、系统设计,用增量带动存量改革,以此破解出租汽车行业多年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难题。
《管理办法》明确,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构建服务平台,接入符合条件的车辆和驾驶员,通过整合供需信息,提供非巡游的预约出租汽车服务的经营活动。
《管理办法》在国务院相关法律框架下,对网约车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实行许可管理。对网约车经营行为作出了全面规定,特别对网约车经营者的责任和义务提出明确要求。网约车经营者承担承运人责任,应当保证接入车辆具备合法营运资质,不得接入除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之外的其他营运车辆或非营运车辆。
▌移动打车用户规模超2亿
网约车习惯渐趋成熟
站在“互联网+”的风口,2015年的传统交通出行方式已发生变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屡遭用户诟病的“打车难”困境。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行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550亿元、移动出行用车用户规模超过2亿人。而据北京交通大学公布的《中国专车出行网民调查报告》显示,中青年网民是打车软件的主力军,用户规模占至八成。
一方面,针对此前打车的诸多痛点,移动应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有效解决了用户在特定场景下叫车难的困境,出租车司机的效率也获得明显提升,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2015年《中国专车出行网民调查报告》中,超半成用户认为软件叫车更容易。收费方面,近半用户认为专车收费便宜、物有所值;24.4%的用户认为收费便宜、优惠多样;安全性方面,也有36.8%的用户认为专车有网络监控更安全。而艾媒咨询《2015年中国“互联网+”出行研究报告》显示,用户叫车习惯日渐成熟,有75.2%的受访网民表示愿意使用移动专车服务。
据艾媒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中国手机网民对当前移动出行打车、拼车服务的不满原因主要集中在使用场景有限、响应速度较慢以及用车安全顾虑三方面,此外,定位准确性、价格规范性等问题,依然突出。
新闻来源:京华时报、法制晚报、新华社、通信信息报
视频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