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傍晚,下班时间已过,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滋滋滋”的电焊声仍不绝于耳,机器上焊花飞溅,廖国锋正在与车间的工人进行技术PK。虽然已经是“焊工技能大师”,但廖国锋依然常常这样“没事找事”地练习焊接:“我们主要的东西有一些已经逐步的被机器人代替掉,一般我们大概机器人干了60%,40%是靠人工的。40%是很关键的部位,需要非常高的技能。”
高温、烟尘、噪声、射线……在电焊这样艰苦的工作岗位上,廖国锋已经走过了23个年头。1993年,18岁的农民工廖国锋进入柳工成了一名电焊工。刚开始,廖国锋焊出来的焊件不是不牢固就是有空隙,形象也很差。比起有经验的师傅们来,那差得可不是一点半点。资深焊工凌国松记得,那时候廖国锋天天都跟在他身边问这问那:“廖国锋蛮勤快问,不懂他就问。电焊工独立操作,一般要三年,他半年就把这个技术掌握了。”
有了师傅的指点,廖国锋还在完成自己生产任务后加班苦练:“一般凌晨两点钟下班之后练到凌晨五六点钟,或者再晚一点到六七点钟也有。人家上(早)班,我回去。(我觉得)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嘛。练氧焊的时候,眼睛看上面的话,那火花就会往下飘,飘到手上,所以我的手上就会有很多伤疤。”
手上密密麻麻的伤疤,为廖国锋换来了公司电焊工技能大赛三连冠。成为公司的焊工技能大师后,他工作任务更重了。由于焊接的不规则性,有些焊位地方狭小,必须蹲着、跪着,甚至趴着才能施焊。有的则要高昂着头,伸长了脖子才能焊接。有时,同一个姿势要保持一整天,一整天干下来,连腰都直不起。
对于廖国锋而言,身体劳累还是小事。在焊接工作中,他总结出不少改进产品结构的好点子,却苦于理论知识不够,无法表达。于是,廖国锋又开始学设计、画图和焊接机器人的知识:“我们的研发人员和工艺人员,可能他们画图会很厉害,但是他们在下面干活的时候会缺少实际经验,两个结合不起来,就会造成我们工艺人员和研发人员的不和谐。所以我学这个三维二维,之后我学机器人。一个人到了一定程度,如果你不去突破,你老在那一个圈里面,走不出来,体现不出你的价值。”
2014年以前,柳工卖出的装载机,每年会有三十多台因为动臂横梁的焊接部位出现断裂而返修。廖国锋在经过摸索后建议,通过改变横梁的部分结构来减少断裂。建议一提出,很多技术专家却都觉得这个办法很悬。柳工装载机公司技术专家王昕:“他讲的也对的,但是它增加了一个缺口,增加了缺口就有不确定性,就有风险在那里增加。”
廖国锋不断用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说服专家,有时甚至还会发生激烈的争吵:“因为你要改进东西,我的想法和他的想法会冲突,然后两个人会吵架,很激烈。他说这是不符合设计的要求的,但是我有这个实际经验,因为我在现场操作了很多年,然后我就跟他们pk,就把这个事情做成了。改进了动臂横梁以后,从2013年的4月份切换到2016年为止,这个结构没有开裂过。”
2013年以来,廖国锋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20多项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及工装设计项目,为公司节约成本和创造效益近400万元。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刻苦的钻研,廖国锋还当选了全国劳动模范。
现在,已过不惑之年的廖国锋又有了新的身份:公司的焊接培训专员和培训中心客座讲师,经他培养和指导的电焊工已经有500多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前浪死在沙滩上,说明师徒很像样。我觉得带徒弟不是说光教技术,还要教他们做人的品德,让他跟你一起进步。他成功,意味着你更成功。”(记者 韦黎)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