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南宁出行故事 穿越时光看邕城交通变迁
穿越时光看邕城交通变迁
记忆中的交通工具 上世纪70年代 “自行车王国”
记忆中的交通工具 上世纪80年代 摩托车公共汽车出行
记忆中的交通工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远行靠火车 上世纪末 汽车慢慢多起来 出租车也多了起来
记忆中的交通工具 如今出行工具多样化 电动自行车既方便又环保 飞机动车成为出差和旅游的新工具 地铁缓解了交通压力方便了出行
1863年1月10日,全球第一条地铁在英国伦敦正式运营通车。伦敦是一座先有地铁,后有汽车的城市。地铁伴随了城市的成长。
106年后,也就是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153年后,地铁来到了南宁,来到了我们的家门口。 2016年6月28日,南宁地铁1号线将开通试运营。这一天,我们期待已久。
在南宁地铁时代大幕即将开启时,我们除了憧憬地铁将带来的变化,也忍不住回首南宁交通的点滴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跟着几位老南宁一起穿越时光,重温那些年南宁交通工具的蝶变。
单车岁月
自行车陪他记录了南宁变迁
刘伟能今年74岁,他在退休以前接触最多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以前由于上班地点离家近,刘伟能不是骑自行车就是步行。刘伟能说,以前自行车需要凭票购买,他记得很清楚,自己是参加单位活动,抽中了一张自行车的票,才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
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被称为“三转一响”,是每个人眼里的“四大件”,也是家庭美好的一个象征。但想要得到“四大件”中的一件也并不简单,因此,当刘伟能拿到那辆永久牌的28寸自行车时,开心得不得了。“一拿到车,我就想着马上骑到大街上去转两圈。”刘伟能说,不过,他那时在河池的一个山区里工作,使用自行车的机会并不多,外出办事骑自行车成了他最期待最惬意的时光。为了保养好自行车,每隔一段时间,刘伟能都会用抹布仔细擦拭一番。
一眨眼,几十年过去了,他身边不少朋友陆续更换了交通工具,有开电动车的,也有开私家车的,而退休后的刘伟能却仍旧骑着他的自行车,四处感受南宁的变化。
在刘伟能的摄影作品中,不乏有反映南宁交通变化的。2004年,他在桃源路口拍下了一张该路正在进行路面改造的照片,照片里桃源路周围的建筑有些破旧,道路泥泞不堪。而2014年,他再次站在相同的地点,用同一角度拍下了如今宽阔的桃源路。“我用照片记录南宁的发展,也是自行车陪着我一起见证了南宁的变迁。”刘伟能说。
摩托时代
让风在耳边呼啸的感觉很好
上世纪90年代,李幸生担任南宁市一家公司的部门负责人,当时单位给他配了一辆铃木牌摩托车。李幸生清楚的记得那辆车是蓝色的,为了学车,他和同事们还特地去沙井参加培训并考取了驾照。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出行工具变成了摩托车。
“当时觉得骑摩托车特别拉风,我有时会骑着摩托车去兜风,风在耳边呼啸的感觉太好了!”李幸生说,上世纪90年代初,南宁路面交通还没有那么拥堵,即使是下班时间,他骑摩托车在马路上也非常顺畅,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摩托车开始变多,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摩托车已成为邕城普通百姓最常用的交通工具。
进入2000年之后,李幸生感觉南宁的交通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摩托车开始慢慢减少,私家车慢慢增多,道路也越来越拥挤。很长一段时间,即便李幸生身边的朋友都已经开小汽车了,而他依旧骑着摩托车上班外出。李幸生说,2002年后,他将摩托车换成了电动车,电动车相对于摩托车更为轻便,他也很喜欢骑着电动车穿越大街小巷的感觉。
退休后,李幸生闲了下来,去考了驾照并购买了汽车。不过平日里,为了图方便,李幸生外出还是经常骑电动车。李幸生说,他喜欢骑摩托车和骑电动车的感觉,就像习惯了某件东西一样,很难戒掉。
汽车来了
驾车出行,那些痛并快乐的日子
梁女士在民主路上班,她在2005年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私家车。那时候,梁女士住在中华路附近,每天经过中华路、公园路、新民路到民主路上班。
“十几年前,路上没有很多汽车,大多是单车和摩托车。”梁女士说,当时的私家车不多,南宁的车流不大,南宁现在的几个堵点,如民族古城路口等,相当年即使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都可顺畅通行。自己单位也只有几辆私家车,完全不用担心停车位的问题。
后来随着汽车的普及,私家车越来越多,出租车也越来越多,道路渐渐开始拥堵。尽管如此,梁女士还是觉得有了汽车出行方便了许多。梁女士的儿子上幼儿园时,她每天都会开着小车接送儿子上学。在车里,母子俩可以开心交谈,由此度过一段短暂而愉快的亲子时光。梁女士认为,相对于电动车、自行车,开汽车送孩子上学,能够让孩子避免风吹雨淋和太阳暴晒,也让工作忙碌的她有一点时间和儿子进行交流,而周末时一家人去郊外游玩,有汽车也比较方便。
梁女士说,这十多年来,她换了3辆汽车,也见证了南宁市道路的变化。以前她经常走的公园路和民主路,现在都扩宽了,中华园湖路路口也修起了立交桥。尽管常常会遇上堵车,即使有时为了避免拥堵而选择绕远路,但梁女士相信,在慢慢地道路变化中,南宁的交通会越变越顺畅。
火车时光
铁路带来巨变,动车出行更方便
从绿色而斑斓的长龙变成白色的子弹头,车的时速从当年的每小时五六十公里飙升至每小时两百多公里,对于铁路系统退休职工罗阿姨来说,这些年来火车的变化快得让她有些目不暇接。
上世纪70年代,罗阿姨进入铁路系统工作,那时候的公路网络远没有现在发达,如果想出远门访友探亲,乘火车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以前的卧铺票非常少,普通人基本买不到,一般能买到坐票就不错了,坐票也会很快卖完,那就只能卖站票了。”罗阿姨说,以前的客运火车大部分都是绿皮车,无空调,硬座,乘车环境也不如现在,但即便如此,那时的火车票也是“一票难求”。
工作几十年,罗阿姨干过很多种岗位,比如接线员、售票员、检票员等。罗阿姨说,这几十年来,乘坐火车的人数也许没有太大变化,但大家出行的目的却有了很大变化。以前的大家乘坐火车是因飞机票贵,汽车车次少,而现在的大家乘坐火车则是因为火车车次多,动车更便捷,出门旅游的也比以前多了。
随着铁路轨道技术的进步,一些铁路工种所承担的任务也少了许多。罗阿姨刚进入铁路系统工作时,曾在河池的一个偏远站点当过养路工,当时这份工作被称为“挖洋镐”,搬钢轨、清道砟、铁轨除草等全靠人工作业,非常辛苦,“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后来,铁路的养护工作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养路工的工作任务也少了很多。
罗阿姨退休之后,南宁火车东站开通了。南宁火车东站主要以始发动车为主,普速列车为辅,采用公交化的运行方式,随时都能买票,大家走亲访友或者沿线旅游都方便了许多。
(来源:广西新闻网 记者 黄占玲 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