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愁”:一个传统文化村落样本

言论|来源:新华社2016-07-23 10:47:00|网络编辑:周玲

新华社南宁7月22日电(记者向志强 朱丽莉)俯瞰缸瓦窑村,其位置和处境清晰明了:邕江穿村而过,广西体育中心、广西民族博物馆、商业楼盘围绕周边,一条即将通车的宽阔马路把村子一分为二,只有茂密的植被还在点缀着这块大工地中的小小“绿洲”……

南宁市五象新区缸瓦窑村——前缀和村名的对比正暗示着它当下身份的困惑与尴尬:这个有着数百年制陶史和革命文化的村子是当地传统文化的代表,而现在却由于土地权属变化和新区开发需要面临着拆迁的困境。

缸瓦窑村“一村三遗产”:制陶历史绵延三百年,烧出的陶制品曾远销粤港澳和海外,晚清风格的火龙窑古窑址已被确定为不可移动文物;由制陶工艺衍生出来的香火龙舞传承百余年,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参加过南宁兵变、龙州起义的革命烈士林景云的故居是当地不可多得的红色遗迹。

走进缸瓦窑村,房前屋后仍然随处可见长有青苔的陶缸、陶罐、陶管,还有极具特色、用废弃瓦缸叠加起来的“缸瓦屋”或围成的缸瓦院落。“1987年我嫁过来时这屋子就有了,老人说已经住了三四代人了。”村民黄金钻至今还和家人住在这栋百十平米的“缸瓦屋”里,除了门、屋顶外,多间房屋的墙、柱子都由瓦缸砌成,

在保存最完整的3号古窑口,有一块南宁市政府立于2011年的“不可移动文物”的窑址碑。这条总长100多米的火龙窑除中间有塌陷外,大部分窑身依旧很结实。走进两米多高的窑口,顿觉寒气逼人,结满釉块的窑壁闪着湿亮的光芒。

村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建筑就是林景云故居。屋内陈列着与林景云等缸瓦窑村红色历史相关的各种资料和实物。2015年6月,村民们还在这里挖出了100多颗子弹和鼎锅等历史物品。

城镇化在快速推进,缸瓦窑村的土地性质已变更为国有土地,被划拨和出让。2005年,随着“五象新区”的开建,这个地处新区核心位置的村子被规划为重点开发区域,邕江综合整治工程、滨江公园工程及商业大道等项目均涉及缸瓦窑村的征拆和搬迁工作。

“我家住了四代人的‘缸瓦屋’以前就在那栋楼的位置上。”63岁的林维珍指着不远处的楼盘对记者说。在近几年新区的开发建设中,村里不少房屋已经拆掉。

村民刘开燕告诉我们,经过近几年来多次拆迁,村里原来的800多亩土地只剩下100多亩,一些“缸瓦屋”、古窑址已经受到损坏。

迎接新城的能否留住古村,这个难题牵动着每个缸瓦窑村村民的心。

根据五象新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出示的方案:当地计划对列入文物保护的林景云烈士故居、火龙窑遗址等进行原址保护或异地迁建;滨江公园内将规划建设窑文化广场,用于窑文化的保留和展示。南宁市良庆区征地拆迁办主任龚长就表示,目前开展的拆迁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村子里传统性、民族性的文物也会尽量得到保留。

但村民们还在担心,缸瓦窑村的文物大多不可移动,迁建仍然会造成不同程度破坏,并有损村庄的整体性和历史意义。

“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遗存,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抢救,更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持续建设。”民俗学专家、广西大学教授罗树杰说。

村民还自发成立了工作小组开展传统文化和革命遗存保护工作。他们对龙窑、故居等历史文物进行了清理,并将上世纪60年代盖的礼堂修葺一新、收集百姓家中的“老古董”,建起了陶瓷文化和革命文化展览室。展览甚至吸引了南宁市博物馆的关注。

他们把这一切献给这个人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村落,只为留下、记住浓浓乡愁。但最新的消息是,他们的礼堂还是被拆了,新的楼盘建筑在周围拔地而起。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