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地如金地生“金”
——看广西如何立体式推进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唐广生 通讯员 黄尚宁
“向天要地”“向山要地”“向海要地”“向存量要地”——近年来,广西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为契机,积极探索和总结出不少节地经验,在八桂大地上逐步构建起了涵盖海、陆、空的全方位、立体式节约集约用地新格局。
在第三届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中,广西推荐的12个县(市、区)全部上榜,成为全国受表彰数量最多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今,广西先后有19个县(市、区)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
规划管控,引项目入园
土地指标紧缺,后备资源匮乏,突出的供需矛盾难题,促使广西重新审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问题。
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指出,要牢固树立“寸土寸金、惜地如金”的理念,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项目用地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工业是建设用地的大户,“引”项目入园,无疑能起到带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龙头作用。于是,《广西产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管理办法》登台亮相,《广西建设用地控制指标》重新修订。国土部门严格土地利用规划管控和用地指标计划调控,从源头上防止土地资源的粗放利用。
在工业重镇柳州市,当地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实施“腾笼换鸟”,对城区老厂房、旧仓库等低效用地进行改造,引导企业退城、进郊、入园,在搬迁改造中节约用地成本、谋求产业升级。据柳州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冠环介绍,该市三大纺织厂和柳工综合件厂、五菱冲焊件厂,分别搬迁进入新规划的沙塘轻纺工业园和河西工业区,原厂房用地重新盘活供应,实现节地120公顷。
有“中小企业名城”美誉的玉林市,工业节地效果同样亮点纷呈。博白县坚持工业用地以亩产“论英雄”,在全县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85平方公里的五大工业园区,要求入园企业投资强度不低于250万元/亩,容积率不低于1.0。陆川县规划将所有新上工业项目进入北部工业集中园区,在园区空间组织形式、用地结构调控、投资强度、容积率上下功夫,统筹考虑道路、住宅、水、电等基础设施用地,使规划后的园区用地较零散项目建设用地节约40%以上。如今,园区工业产值已由建园初期的2000万元发展到107.88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强度达2637.82万元/公顷,远高于广西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引”项目入园,企业好比拴了一条“套马索”,一举一动都要遵守园区的“游戏规则”:用地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绿地率、办公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产出强度及地均税收严格控制在指标之内。
“项目进园区,有利于科学安排用地结构、布局和比例,使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协调统一,实现了土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陈建军如此感言。
政策引导,促模式创新
在一个立体式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手脚麻利地将衣架挂到自动传输带上,一排排衣架便缓缓“爬”上二楼喷漆车间,进入下一道工序……这是记者在荔浦县一家家居用品企业看到的情景。该公司行政部工作人员韦壮说,公司建了三个核心多层厂房,亩均产出达到200万元,远高于自治区关于A类产业园区投资强度每亩需达100万元以上的标准。
据介绍,荔浦县出台政策鼓励建设多层标准厂房:一层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奖励5元,二层奖励8元,三层以上奖励10元。多层标准厂房的建设,使建筑容积率提高了2-6倍,相当于一亩土地上“生”出了2-6亩土地。如今,该县工业集中区新建的4.6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吸引了22家小微企业入驻,全部竣工投产后有望实现产值40亿元,解决就业8000人以上。
记者了解到,这几年,广西国土资源厅注重发挥基层创造力,仅2010年以来,相继以现场会的形式,在全区推广学习了来宾市“空中要地”、北海市创建节约型产业园区、容县“工业房地产”等节地模式,鼓励各地创新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模式。
地处首府中心城区的南宁市青秀区,将楼宇经济作为商贸业发展的重点,通过“向存量空间要发展增量,向楼宇要发展质量”,两年来,在商圈总用地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培育商务楼宇106栋,吸引了近40家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入驻,创造税收19.7亿元。该区由此成功跻身中国楼宇经济发展“十大潜力城区”第二名,成为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最大产出效益的成功样板。
2012年8月,国土资源部批准广西在梧州、防城港、玉林等地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成功探索出“向山要地”模式。
基层节地的探索和实践,带来了全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累累果实:“十二五”期间,广西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33.97%,年均下降率高于国家要求的6.2%指标,仅工业用地供应规模就比国家标准节约了3625.88公顷。
指标调节,逼存量消化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广西一直在路上——
每年下达用地指标时,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将征地率、供地率、区位调整率和盘活存量土地、增减挂钩面积等纳入年度计划,下发各地执行。
对用地规模超过20公顷的重大项目,组织开展用地预审、踏勘论证和现场查看,切实把好批地供地关。
向14个设区市下达“硬指标”,3年内分批消化完现有的50万亩存量建设用地。对近5年供地率低于60%的市、县,除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和民生保障项目外,暂停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直至存量土地消化到位为止。
一系列用地管控、指标调节的政策措施,倒逼了各地对存量土地的盘活消化。
全州县通过改制国有企业,收储盘活低效土地537宗、237公顷,用于节能环保、民生、交通、城市建设等领域。近两年,该县土地利用效率6项指标均居广西前列。
柳城县通过清理盘活工业区低效用地,引导日田丝业、圣特药业等企业老厂“退城入园”,腾出土地138公顷,用于新建一批现代化、花园式的精品居住区……
与此同时,在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探索实践中,广西以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为基础,集成各业务子系统,建成综合监管、电子政务和共享服务三大平台,实现对全区国土资源利用情况的动态管控。
开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为项目落地提供了用地保障,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期间,广西始终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增长速度。
对于如何放大模范县创建活动的效应,陈建军表示:“下一步不仅要创模范县,还要创模范市,把‘创模’工作在全区全面推开,扩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区域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