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长征路上奔小康”(广西站)网络媒体“走转改”采访团沿着红军的足迹重访兴安县界首红军堂 、界首老街,聆听92岁的马有益老人讲述当年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感人故事。
位于广西兴安县城以北15公里湘江西岸的界首镇,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兴安、全州、资源、灌阳四县的交通枢纽、湘江的重要渡口,也是中央红军过湘江时最重要的渡河点。
三官堂外景
三官堂外景
三官堂外景
三官堂内景
距离界首渡河口不到100米的地方,是镇上供奉天、地、水三官的老祠堂,名叫“三官堂”。据记载,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三官堂设临时指挥部,军团长彭德怀在这里指挥光华铺阻击战和安排军委第一、二纵队渡湘江,朱德总司令在此指挥红军中央一纵渡过湘江。“三官堂”和渡口是当年红军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的重要标志。当地人为表示对红军的怀念,把其改名为“红军堂”。2005年,以红军堂为主的“红军突破湘江战役遗址”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官堂前的湘江水
三官堂前的湘江水,平静流淌80载,仿佛仍能感觉到当年战斗的激烈
走进红军堂,迎面挂着一幅当年战役打响时战士们决绝战斗的画,大厅正面是毛泽东、朱德的头像。在墙壁的周围,整齐的贴着广西几大战役的介绍以及历史图片,而红军时期使用过的斗笠、蓑衣、干粮袋、行军壶等物,能让人感受到当年战役的艰苦。采访团在当地人的讲解下重温红军将士浴血奋战7昼夜,终于突破湘江封锁线的革命历史。
“这里四面开阔,无险可守,但是从这里度过湘江之后,能迅速进入越城岭,摆脱桂系军队的堵截,因此在光华铺阻击战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站在界首镇红军堂的湘江边上,界首镇党委书记陈键指着河岸说,那里就是当年红军架浮桥保卫中央红军顺利渡过湘江的地方。
记者团听当地人讲述湘江战役光华铺阻击战的激烈场面
记者团听当地人讲解发生在三官堂里的长征故事
三官堂内展示红军当年用过的物件
三官堂内展示红军当年用过的物件
红军堂一旁是界首镇有名的界首古街。界首古街上的古骑楼大都保存完好,许多传统风格的的药店、杂货铺、旅社、裁缝铺、榨油坊、土法酿酒厂随处可见。记者走在老街上,一股浓香的花生油味儿扑面而来。据老雷榨油坊的负责人介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榨几千斤油。
界首老街
界首老街上的老雷榨油坊远近闻名。油坊内一派繁忙的景象。
在界首古街,采访团一行看望了红军长征湘江战役见证者、92岁的马有益老人,聆听老人讲述当年红军过界首的故事。回忆起当时的细节,老人告诉记者,红军来时穿的衣服是五颜六色的衣服,这种衣服那种衣服都有。他说,为了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红军不得不连夜赶路,没有电筒,红军就用竹子浸桐油做槁把火,条件十分艰苦。
“红军规矩比较好,他们不压迫老百姓用‘票子’。卖东西的人不要‘票子’,他们就给毫子、铜钱。”他回忆道,红军来时帮人挑水、扫地,不乱进人家屋子,还杀猪分给大家。
马有益老人向记者讲述他十岁那年亲眼所见红军长征的过程
马有益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老街上的老人淳朴的可爱
老街上的住户都是老街坊,用打的地下水解决每日需求
红军与老百姓之间的感人故事在界首被传为佳话,红军精神也指引着这里的人民奋勇拼搏,开辟一条致富奔康路。据介绍,近年来,界首镇积极加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力度,抓好红军堂和古街的建设。该镇投入1800万元对红军堂、关帝庙、骑楼古街等进行保护性修缮,恢复红军堂路口至一家巷路段的青石板路及房屋的维修,完成了湘江大桥两岸14个码头的修缮和环境治理。同时,界首镇深入挖掘湘江战役红色旅游资源,积极向外推介宣传,提升界首的知名度。
据悉,下一步,界首镇将持续推进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做好骑楼古街民居修缮与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积极配合建设界首古街连通灵渠水街的沿湘江的绿道。(部分文字来源:广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