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RTV11月20日消息(记者/雷毅、彭龙、曾宇佳)从穷山恶水到青山绿水,弄拉人半个多世纪的坚持,几代人的接力,靠植树造林把石漠化严重的石山变成森林覆盖率超过80%的绿洲。是什么让弄拉人对绿色的追求如此执着而坚定,他们又是如何从石头缝里掘出了金钥匙?
在弄拉石漠化治理博物馆里一张泛黄的老照片见证了弄拉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化。这是一张几代人恪守的契约。
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引发的石漠化严重威胁弄拉人的生存。地无三尺平,山无三寸泥是弄拉曾经的写照。由此,弄拉人下定决心开始种树。70岁的弄拉屯前屯长李华勤还清晰地记得,1967年7月10日,《古零大队弄拉生产队队规民约》正式公布,民约上写着:“若是砍一棵树,队里的人要扣工分,队外的人最高罚款10块钱。”这份契约从诞生之日起就和弄拉人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
李华勤说:“我们的爸爸爷爷就是第一代下来,他们可以说是在封山育林洒下了心血,你看那个石山上面,几多树,几十年它长不了那么大,他长在石头上很慢的。”
按照约定,村里谁砍树,谁就被扣工分,按成年人劳动一天得12分,砍一棵树扣200分,差不多就是大半个月白打工。李华勤记得,弄拉屯第一个因砍树被罚的人还是当时屯里一位领导的亲戚:“我爸爸那个时候是队长,指导员的老婆就挨罚款了,原来我们定的也是好细的,进封山出来就要罚款的,指导员的老婆是挨罚款200分嘛。那个时候不讲情面了。”
这一记“杀威棒”为之后契约的执行树了榜样,也为历任队长、屯长植树护林立了标杆。
弄拉的历任队长、屯长中,在当地最有名的要数李荣光。他是弄拉的经济能人,也曾是“中国好人榜”的候选人。屯里许多和绿色相关的产业都是他牵头搞起来的。然而李荣光植树护林的经历却是从一次砍树事件开始的:“当时小,看到村前空地上面有一棵果树,它就有一边已经死了,我就把那边砍了,我妈就说我们挨罚款,讨论就扣我们200分工分。”
李荣光跑到队长家理论却无功而返。这让李荣光第一次真正懂得了老一辈弄拉人对树的感情和对大山的敬畏:“我说我砍那颗树都是干的,他说大家都看得见为什么没人砍?这些树都没有了,我们这里的水也肯定没有了。后来我从这点就知道他们对这些树相当重视。”
几个月后,因砍树被罚的李荣光意外地被村民推选成为了下一届队长,村民打趣道:“就是因为你被罚才选你。做了队长的李荣光将契约手抄了一份,随身带着,时刻提醒自己。他在任时,不断总结几代人对付石漠化的经验,把原来种玉米的地方换成种果树。”
“把这十棵玉米的地方种上一棵果,它就可以跨到石头上面去,像一个大雨伞一样盖过去。就是山上面封死不给动也不给砍,山腰泥巴少的、浅一点的地方就种竹子,竹子下面靠近平地这一截,我们下面就种果和药材,再下面一点就是种地种粮。”
于是,一条“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果,地上粮,低洼桑”的新型立体农业模式在弄拉被逐步探索出来,而且一做就是几十年。在这几十年里,一任任的队长、屯长带领着村民又不断给契约增加新的内容。前队长李荣亮在任时,对契约做了大修订。除了加大对砍树的处罚力度之外,还约定,每户每年都要种30棵树以上。
记者到访时,李荣亮指着满山的翠绿,如数家珍:“这个小山下来到这边都是我的。”
记者:“今年你还种啦?”
李荣亮:“今年我种那个山那里,今年我种那个竹子,前三年我种一片柑果,今年那里柑果有一万多哦。”
时代在变,不变的是弄拉人对契约的坚守,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执着。这换来的是绿了青山,富了群众。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弄拉人均收入是328元,2014年已经达到近万元。而自李荣亮在任时修订契约之后,弄拉再没有发生过一起违规案例,当然也就再没有罚过一毛钱。